各位亲,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推送文章,而是根据权重推送。
如果您还希望能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建议给销售与管理添加一个“星标”哦。
提起名画,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往往是神秘、梦幻等充满艺术气息的词汇。
但你能想象吗?
陈列于橱窗里的名画,可能是深圳一个小村子里农民工的手笔。
几个光着膀子的中年男人,穿过漆黑狭小的楼道,在颜料溅得到处都是的逼仄房间里提起画笔……
这是深圳市大芬村8000多名农民工的日常。
正是他们,供应了全世界超过50%的油画。
今天,小妹想借纪录片《中国梵高》,跟你聊聊这群人。这是一群在产业链流水线最末端的赝品创作者,但他们仰望着星空、遥想着一位位伟大画家的一生。上世纪90年代,香港商人黄江带着几十名农民工过来,把临摹出的名画拿去倒卖。后来,黄江的生意渐渐做大,农民工发展到8000多人。他们被一个个小小的画室收拢,吃饭、睡觉,都挤在画室里。可以说,画室就是他们的家。有人负责画眼睛,有人负责添树,每个人都有严格的任务分配,保证按规定时间产出。普通画家需要几天才能临摹出的画作,这里的农民工几小时就能完成。梵高所有的作品,他都会画,连草稿都不用打,落笔即成。赵小勇很早就吃够了没钱的苦:小时候家里掏不起学费,上到初一就辍学了。后来,赵小勇的技艺越来越好,开了一个专门的“梵高画室”。里面只临摹梵高的画,从《星空》到《自画像》都有。
妻子第一次来狭小的画室时,有点失望:不敢想象以后会怎么过。不过现实很快就让她放下心:生意愈发红火,员工也不断扩充,他们前前后后,画出了十万多张仿制画,走进画室,就像是走近一家梵高艺术作品展。梵高可能也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会有成千上万人因为自己免受困苦。
曾经那个早早辍学,迷茫无助的小孩,也终于不用再为生存担惊受怕。赵小勇曾“见过”一次梵高。
有一天晚上,他敲了门,门那头是梵高,跟他画的一模一样。
梵高问他:”你现在画我的作品怎么样呢?“
小勇很激动:“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
一边说,他一边把手慢慢伸过去,梵高却不见了。
此时他才惊觉,这是个梦。之后他坐在床上,再也没睡着。
许多人都以为,画工们只是在机械临摹梵高的“山寨作品”。包括画工自己,也觉得只是为了赚钱而已。
可冥冥之中,画工们又与梵高产生了一丝牵绊。
在村里的电影院,他们自发组织看有关梵高的电影。每个人都紧盯着荧幕,沉浸在梵高的遭遇里。
“我得了病了,我画了这些画,大家都不认同”,突然有画工小声喊。看着屏幕里渐渐熄灭的灯光,画工们也默不作声,眼眶逐渐湿润。一个小姑娘结结巴巴地请教前辈:“我想去学写实风格……”看到前辈表示支持,本来还在笑着的小姑娘,情绪突然绷不住了:
日复一日地泡在画里,早已让这些画师,有了些许和梵高的情感共鸣。赵小勇有一个长期合作的荷兰客户,临摹的画作最终都会被送到那里去。有一回,客户邀请他去荷兰看看,吃住都包,他只用买来回的机票。与梵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赵小勇已经期待了很久,所以他非常激动。妻子却反对:““你一年能赚多少钱啊?去他那里要那么多钱……”即便常年夜以继日地工作,机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数字。
他自豪地指着早已确认过千万次的方向,那是收集了他画作的地方。想象中,客人应该是一个开画廊的,他的作品都被板板正正地摆在橱窗里。现实却是,这仅仅是一个纪念品商店,没有玻璃窗,也没有标签,他的画被随意叠在一起,供客人翻看挑选。赵小勇用一只胳膊勉强挡着雨,眼睛却紧紧盯着博物馆的入口。正如赵小勇想象的画廊那般,博物馆很大,十分安静,每个进入这里的人,都带有一份崇敬和肃穆。梵高的画作被仔细地封存在墙上,以一条警戒线与游客隔开。赵小勇走近一幅幅画,里面是他临摹了成千上万次,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出的内容。再次走出门,他脸上已全无刚来时的兴奋激动,反被落寞代替。“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的一副作品。”记得在博物馆时,工作人员也曾为他临摹画的功底赞叹不已。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以临摹梵高画作为生,用它养活自己,养活了一家人。但那些,终究只是刻板地临摹,从没有加入属于他自己的痕迹。他不再那么坚定,经常怀疑自己“注定只能做个画工”。“画工、画家只是一个概念名词,一切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定位。重要的是内心怎么感受,怎么做,怎么去表达自己,让别人认可自己。”他捞起一桶颜料,回了趟湖南老家。这次,他要画自己的画。赵小勇先从周围景物开始,画奶奶的人物像,和家门口的石板路。
20多年的临摹训练给了他底子。每一副画作,他都得心应手,技法娴熟。“今年一年也好,明年一年也好,创造一幅作品就行了,把思想放在这一幅作品里面就行了。”从画原创的那一天起,赵小勇就做好了“挣不到钱”的准备。
如今,赵小勇拥有了一间自己的画廊,都是原创画作,价格从百元涨到上万。大芬村也由此,走出了越来越多的原创画师。甚至有专业画家,特意来此学习技艺。“像梵高一样仰望星空没那么难,只需要以自己的视角,抬头看。”一百年后,他的画作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一批又一批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或许正是因为某种相似之处,梵高的精神隐约通过画作传承了下来。
正如一句话所说:“每一个把苦难变成赤诚的热爱的人,都是梵高。”即便他们最初的目的只是养家糊口,但在最后,也幸好在最后,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星空。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销售与管理200万+精英关注的专业公众号。深度关注企业销售、营销、管理的趋势与创新。解决营销难题,传播管理智慧。还有提供专业大咖课程。
投稿、寻求报道、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18911264936
订12期,赠送价值600元的经管类图书
或京东售价588元馋小仙功夫酱酒
订阅之后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S15910326193 自行选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