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品牌都在这个节点上,选择渲染回家的情绪时,它,来关心你为什么不敢回家。<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vidtype="1" data-cover="http%3A%2F%2Fshp.qpic.cn%2Fqqvideo_ori%2F0%2Fe30513byx27_496_280%2F0"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data-w="864" data-src="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e30513byx27"></iframe>片子虽然在情绪上浓烈了一点点,但得说,品牌还是挺聪明的。
至少它选择了一种不那么雷同的沟通方式,在春节前来站在那些不敢回家、也害怕回家、或者人回了家,心却没有着落的年轻人这一边。并且在里面,用一种相对柔软且略带请求感的语气,来尝试着跟爸妈们建立起一种平和的家庭对话关系机制。它让我想起大学毕业后的前 3 年,我经历过的那段低谷期。当时没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口袋里也没有积蓄,每年回家的时候,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看见村子里的同龄人结婚。
因为那个时候,就少不了要遭受一些乡邻的借机打趣:一个大学毕业生,怎么连对象都找不着?有时候我爸妈也被这些话给惹得着急,就跟我说要不你别在外面漂了,回来考个公务员家里找找门路去县城里上班得了。我性子比较倔,当然是不从,结果就是家里面气氛也不太好。等长了些岁数以后,渐渐能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慢慢总结出了一条跟他们的相处之道,大概就这 12 个字——就是给爸妈念叨的权利,自己别太去听,然后放宽心,也告诉他们别担心。走向和解的前提是,一方心软下来,另一方才有可能坐在桌子的对面。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经验,每个人面对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它鼓励年轻人以一颗赤子心说出自己的心声,也建议父母们以一颗同理心来理解孩子的心声。这也是为什么片子里,要用前后呼应的镜头语言,交代一个爸爸喊女儿回家过年的场景。美的试图用这样的画面,来唤醒爸妈心里的那种往昔记忆——自己的孩子,其实也想回家过个好年啊!所以,假如你今年春节也是因为片子里所说的那种种理由不敢回家的话,不妨让爸妈也看看这条片子,或许说不定,你们的关系会得到缓解。
另外,稍微探究一下品牌为什么要在今年春节期间做这样一条片子。是因为在 2019 年,品牌基于科技和人的关系,提炼出了品牌主张——「人性科技,更懂生活」。这其中就说明了作为家电品牌不仅要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分担人的日常负担,也要能照料现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探照出人的心声。当亟待需要面向数字化、年轻化转型的美的,选择用社交整合营销传播的路径在今年春节期间来跟年轻人沟通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去关注年轻人。年轻人更加崇尚精神上的独立、自由,这种个性进入到春节这样的家庭语境当中去,会很容易与上一辈人产生一些观念上的冲突。
于是,美的品牌作为家庭关系的参与者,就在这中间扮演了一个类似于「调解员」的角色。它一方面提醒爸妈「家,是放下负担的地方」,另一方面又鼓励年轻人「身心同回家」。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品牌还做了一系列其他既轻松又具备打开话题的预热铺垫动作。
比如,它和网易合作,发起了一场年轻人面向父母的「摊牌运动」,直接告诉他们「我过年不想回家」的原因。甚至,还真的做了一副扑克牌,来送给参与话题互动的年轻人。
所以,基本上能感觉到,品牌在做这次「身心同回家」的传播,它一方面切身地站在了年轻人一边。另一方面,它选择的沟通语气,不是生硬地、道德绑架式的,而是试图用一种软化双方的语调,把父母和年轻人拉到同一张桌子上,互相摊牌,也交心交底。最后,想说的是,我很喜欢开头那条片子里,在火车站拍的那一组年轻人从车厢里走出来的画面。
它让我想起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的那段开场白: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