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全网封杀的组织,教我的 4 件事,太牛了!

百家 作者:广告界 2019-09-19 12:27:22


咪蒙,是被公号改变命运的典型。


从她的大起大落我们看到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一句话:


“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


但你不得不承认,咪蒙团队的内容创作能力,她们的方法是值得行业每一个人去剖析,去糟留精。


鸡拉屎也下蛋,咱们吃蛋就好。学习也不该有边界,像对手学习,才能比对手强。


今天给你推荐一篇胡同学到「咪蒙团队」真实学习的内容,会学习比盲目吐槽让你进步更快!


▼ 


我最近在北京,跟着「咪蒙团队」的同学学写作,对,就是那个因为文章写得太火,最后直接被封杀掉的「咪蒙团队」。

 

他们的文章曾经火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你打开朋友圈,能刷到 10 几个朋友,连着转发他们同一篇文章那种,俗称刷屏。

 

他们写东西甚至不用追热点,因为他们自己就是热点。

 

去年「江歌刘鑫」案,本来早期没太多社会关注度,但他们一篇文章,硬生生把案件顶上了微博热搜,成为全民关心的大事。

 

所以他们做内容,是真的强。


 

今天这篇文章,就分享下这 3 周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让我「卧槽!还能这样」的东西,启发非常大,希望对你有帮助。

 

1


一秒变傻逼

 

看过一个段子,乔布斯变傻逼,只要 1 秒;

 

马化腾要 5 秒,张小龙要 10 秒。

 

这不是骂他们,对于一个做产品的人来说,变傻逼,是好事。

 

因为意味着你能从用户的角度,像个小白(傻逼)一样,重新看待自己的产品。

 

这样就能知道用户想什么、要什么,不至于自嗨,更能把握准需求。

 

同样,当把文章看成「内容产品」,「咪蒙团队」的人绝对是那种「能秒变傻逼」的——他们对读者的感知能力,超强。

 


① 同样一件事,他们总能找到更痛,更有大众共鸣的点

 

如果让你针对 80 后,以“张信哲 综艺唱哭 80 后”为切入点,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可能咱们会列举一批 80 后偶像,做个怀旧贴,说说 80 后已经老了、80 后被生活磨平了什么的。

 

但这就太普通了,有共鸣,但是已经被写烂了。

 

「咪蒙团队」给的点是:比被调侃更悲剧的,是 80 后已经没人调侃,因为压根没人关注。

 

啊,这个点就太扎心了,观点又痛又新颖,比 80 后还懂 80 后。



② 他们很清楚读者已知什么,未知什么

 

我报过一个最近大火的电影《哪吒》的选题,想写《哪吒》的悲剧:曾经逆天改命的哪吒,长大后却要为天庭,镇压同样逆天改命的孙悟空——哪吒因为对孙悟空的偏见,重现了他自己身上的悲剧——所以,改命没用,改偏见才行。

 

看着角度还不错,但他们马上指出了问题:

 

1、读者会默认 孙悟空 是逆天改命的吗?

2、读者会默认 哪吒 是因为偏见而打的孙悟空吗?

 

如果都不会,那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先去教育读者,让他们接受这些前置观点,才能让文章成立。

 

这个教育成本太高,能不能打动读者不说,读不读得完都是问题。


我...


 

他们这种对读者的感知能力,实在太猛,但也太难。

 

这意味着,他们有方法,大量的方法,系统性的方法。

 

包括怎么做用户感知,怎么做方法论沉淀。

 

 

2


自我解剖

 

先说用户感知怎么练。

 

我来北京的第一份作业,就是去看电影《哪吒》。

 

当然不是单纯看电影,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总结我作为观众的情绪走向:

 

什么时候想笑、什么时候紧张、什么时候感动、什么时候愤怒...

 

这就是差别,我们看完一部电影,可能会有触动,但仅此而已。

 

不过对于「咪蒙团队」的小伙伴来说,这才刚开始。

 

分析这些情绪触动,找到被触动的原因,以及学着制造这些触动,才是一个优秀的内容创作者该做的。

 

不只是分析文章、电影这种大的内容载体,小到一句话,他们也不会放过对情绪的深挖。

 

比如,文章马伊琍离婚的时候,文章在微博写了一句:

         

我们看完就看完了,但这些小伙伴中,居然有人觉得很感动,她自己也不知道感动啥。

 

别人离婚她却感动,太特别了,要挖一挖。

 

然后他们整个团队,就揪着这个人一直问原因。

 

最后发现,是「吾爱」2 个字,戳中了她——已经离婚的 2 个人,在离开后,还能互道一句「吾爱」,真的很难得。

 

因为我们这一代的人,已经不太相信相守一辈子,好聚好散,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所以,他们当时就准备写一篇《文章马伊琍离婚,我很羡慕他们》。

 

真的是厉害。


 

这种对用户、对情绪的揣摩,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

 

而揣摩得越多,对用户的感知就越精准,越能一秒变傻逼,又反过来让他们能更好的找到大众痛点、做更流畅的内容表达。

 

这还没完,用感性「解剖」完自己的情绪,他们开始用理性沉淀方法论,这才吓人。

 


3


教语文的数学老师

 

当我第一次听「咪蒙团队」讲方法论时,我整个人是傻掉的。

 

不是听不懂,是叹为观止——“还特么能这样写句子,还特么能这样总结方法”。

 

举个例子,以前咱们的语文老师,是怎么教我们写句子的?

 

“这个句子不错,大家抄一下,多看,多背。”

 

潜台词就是,你自己去感觉,慢慢就会了。


 

再好一些的老师,会告诉你,“这句话用了「顶针」,大家记得模仿哈”。

 

不记得什么是「顶针」?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用了「顶针」,前一句的结尾,和后一句的开头一样。

 

但「咪蒙团队」不是这样总结,他们抽象出了一个数学模型,比如,顶针,就是 ABBC 模型。

 

抽象成数学模型的优势在于,你看到了 ABBC,就能推出 ACBC。

 

ACBC 这是啥?押韵啊。

 

“长大以后,我们受到更大的委屈,却连哭都只能沉默着不敢发出声音。

怕恨自己的人听到,更怕爱自己的人听到。”——这里第二句就是 ACBC,读起来有没有很高级。

 

推导出了 ACBC,就还可能推导出 ABBA,ACBA...

 

这种由一个公理,推出一堆定理的方式,不就是数学、物理老师的教法吗?

 

以后大家吐槽一个人文笔不行,千万别说「你的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吧」...

 

相信我,如果他真是数学老师教的语文,绝对屌炸了。


 

以上就是我观察到最让我「卧槽」的 3 点。

 

但老实讲,这些只是技巧,只是让文字更有力量的技巧。

 

我认为真正最牛逼的地方,是他们非常真诚,没错,三观经常被吐槽的咪蒙团队,很真诚。

 


4


真诚提问,真诚思考,真诚回答

 

很多人都说咪蒙三观不正,说他们团队的其他号都是各种操纵大众情绪。

 

① 他们真的那么会操纵情绪吗?

 

真的,不只是他们,优秀的内容作品,都会操纵人的情绪。

 

爱国电影,就是为了让观众燃起来,所以必须会调动(操纵)情绪,比如:《战狼 2》;

 

公益宣传片、公益纪录片,就是为了能让观众有强共鸣,这样我们才能被情绪带着去行动,比如:讲日本屠杀海滩的纪录片《海豚湾》。

 

 

② 他们的三观正不正?

 

三观我不评价。但我知道他们团队的人,非常真诚——他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你可能觉得「怎么想就怎么说」很容易,也许吧。

 

但对做内容的人来说,很多从业者是为了热点而写热点,为了迎合读者而去迎合。

 

真诚,在这个行业是非常稀缺的。(估计很多行业都稀缺)

 

拿我举例,我写自己公众号的内容还好,但如果要去给其他品牌投稿,就会刻意去设计内容、刻意去讨好读者。

 

比如,我最近给某文化品牌写稿,写关于 80 后人群的生活现状。

 

一般的操作是,先找到一个讨好 80 后的传播点,然后去搜集材料让它显得靠谱。

 

这就好像先认定一个人有罪,然后想办法证明它。

 

但他们不这样,同样是写 80 后人群的生活现状,他们会实打实地问「80 后现在大都在做什么」,然后去搜集大量的资料、没资料就自己采访,再得出结论——观点不刻意讨好谁,这就是我理解的「真诚」。

 

他们团队很推崇「普利策」新闻精神,而普利策的内核之一,就是「记录真实」。


 

当然,记录真实也是很危险的,每个人看到的 “真实” 不一样,有的 “真实”,还会戳痛一些人的既得利益。

 

这世界上没什么产品、观点、言论,是所有人都满意的。

 

而像他们这样,当经常把一个东西写爆了,写到非常多人能看到它,就一定有人对它不满意。

 

说回「真诚」,为什么我会认为「真诚」比前面的技巧都重要?

 

因为写作的内核就是一种沟通手段,一个作者通过写作,把 ta 的思考分享给别人;这对于读者来说,和听作者做一次现场演讲没啥区别。

 

因此,沟通里最重要的,肯定不是表达上的花言巧语(技巧),而是观点本身值不值得表达,值不值得读者倾听,值不值得被传播出去。

 

要得到这种有价值的观点,一定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真的非常真诚地对待一个问题,真诚地推敲,真诚地去了解——这样的回答才有深度,才和别人不一样,才值得被倾听,才值得被传播。

 

花 3 天采访 100 人写出来的东西,和百度 30 分钟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一样。

 


5


总结

 

坦白讲,写到这里我蛮沮丧。

 

不只是意识到能力差距,更多的沮丧,是意识到时间差距。

 

讲俗一点,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问题,我肉眼能看到的差距,背后都是大量的刻意练习、长期积累带来的。


 

梁宁老师曾经给「能力」分过类,底层叫「微观体感」,再上一层是「中观方法论」。

 

比如,「一秒变傻逼」的能力,就属于微观体感,能够清晰的感知读者、用户。

 

但这种能力培养起来非常耗时,甚至方法论给我们都没用。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有个学徒,煎鸡蛋煎了 10 年才被二郎认可。

 

要知道煎鸡蛋的方法论就那几步,但要真的做到位,就得大量的练习,积累大量的微观体感,没有捷径。

 

 

咪蒙的这些小伙伴,其实年纪大都很小,可想而知他们是从多早就开始积累。

 

但转念一想,世界确实不算公平,有人起步就是很早;

 

不过世界又是极度公平,别人的优势,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没有捷径。

 

那么,与其纠结过去,不如接受它,过去改变不了,但咱们的未来可以改变。

 

方法也很简单,现在开始,闷头开始做就好。

 

共勉。



作者:胡晨宇

文章转自:公众号:不爱讲道理,一周两篇记录践行、反思和洞察,微信号:hcy_453281385(添加时请注明是“广告界”)。转载请联系授权。


广告界新建的  文案集结营 

继!续!开!放!

添加小助手私人号

拉!你!进!群!

备注统一格式:城市-职位-昵称



有收获,不妨点个「在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