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让我快乐地死去。”八旬绝症老人自愿安乐死

百家 作者:酷玩实验室 2019-03-19 14:50:44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漫画故事为真实事件改编
以社会典型现象为蓝本进行的再次创作
如有细节雷同,不代表任何具体事件
 

 

——绝症之下,时日无多

如果可以选择

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2月24号

9个月前离世的的台湾体育主播傅达仁

被家人公布了其当时“安乐死”的画面 


视频中

傅达仁在家人的簇拥下

正装以待

端起药杯跟大家笑着说了再见

分口喝下一小杯药

含一块糖

而后缓缓躺在儿子肩头

停止了呼吸

平静得像睡着了一样


家人唱起了歌

为傅达仁鼓掌

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


如果没人说话

那个画面更像是一家人久违的聚会

为家族年迈的长者庆祝寿辰

谁也不会想到这是画面

那个健朗老人的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

 

 不管是在电视剧

还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中

在我们常人的印象里

关于死亡的画面

往往是悲恸

有些甚至是声嘶力竭、嚎啕大哭

痛苦不堪的场面

我们很少能见到如此平静的场面

也正因为这样

这个画面才更加让人动容

 


那么这个老先生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要让他用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傅达仁

台湾著名体育主播

 年轻时的傅达仁

 

85岁

饱受胰脏癌折磨

180的身高

爆瘦到只有49公斤

 

他的胃被切掉一半

左眼几乎看不见

被医生宣判

就算积极治疗

也只有50%的生存机会

 傅达仁的日常用药

 

每天都要吃一大堆药

身体的疼痛甚至连吗啡都无法缓解

最终在自己的坚持下

说服了家人

去瑞士为自己实施了安乐死


由此

他成为亚洲第一位

去瑞士实施安乐死的中国台湾人


安乐死(euthanasia)这个词

源自于希腊语εὐθανασία

εὖθάνατος「死亡」两部分

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好的死亡”

 

是一种给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无痛楚、或更严谨而言“尽其量减小痛楚地”致死的行为或措施,一般用于在个别患者出现了无法医治的长期显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对病人造成极大的负担,不愿再受病痛折磨而采取的了结生命的措施,经过医生和病人双方同意后进行,为减轻痛苦而进行的提前死亡。摘自维基百科

 

提起安乐死

很多人第一印象

就是一个人采用安静舒适

的方式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这种观点

其实是片面

 中国刑法理论上

把安乐死划分为4种情况:

积极、消极

自愿和非自愿

 

积极安乐死是医生通过人工干预(药物、注射)让病人安然舒服离开人世的方式;

 

消极安乐死则是通过停止治疗,由病人自行死亡的方式;

 

自愿安乐死是病人主动提出希望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非自愿安乐死适用的情况一般是已经无行为能力的病人经由家人提出安乐死建议。

 

所以我们常说的安乐死

往往都是第一种

积极安乐死

 

 这样的安乐死又分为两种情况

医生为病患注射促使病人离世

安乐死

 医生只提供了药物,

病人自行注射离世,是协助自杀


但目前积极安乐死还饱受争议

并未成为全球通用的法案

 

至今世界上的国家

欧洲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

协助自杀是合法的

 

这其中

只有瑞士接受外籍人士前往本国实施安乐死

申请条件为:

 

1、必须年满18岁

2、被诊断出罹患癌症,只剩下3—6个月的生命

3、经过专业的为达2次的医疗和心理评估

 

于是很多人就开始“死亡之旅”

前往瑞士执行安乐死

像傅达仁一样

 

但要知道

安乐死并不等于自杀

 

一个健康的人想要安乐死,在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会属于合法行为;

 

一个身患重症,不想再承受治疗痛苦的病人想要安乐死,也要依照国情按照合法的程序和规则申请

 

卷卷知道

可能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三个字

内心还是抵触

尤其是面对身边至亲的人

我们无法接受

他用这样的方式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希望他可以陪我们

走得再久一点再久一点

这样接受治疗

他肯定会越来越好

延长他的生命

也延长和他一起相处的时光

我们甚至坚信

只要坚持

有一天可以迎来治愈的曙光

 


但对于那些晚期病人来说

或许情况不是这样的

 

2015年,BBC跟拍了

一位决定前往瑞士实施安乐死的人物,

西蒙(Simon Binner)


57岁的西蒙

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

精通四国语言

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

和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但却被诊断出渐冻症

渐冻症是什么概念?

患者会慢慢丧失语言能力

肌肉萎缩至瘫痪

直至呼吸衰竭死亡

几乎不可逆

 

西蒙被诊断

生命只剩下半年至2年


病情恶化期间

他无法与家人沟通

只能通过写字表达自己的意思

最后肢体麻木到只能通过护工才帮自己穿衣服


一个生前如此优秀的人

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落差感

在那个他经常写字与人沟通的本子上

他一句句写下这样的话 :

 

他无法想象

当有一天自己连笔都握不住了

该怎么办

他更无法想象

自己有一天变成神志不清

只能靠别人为自己擦屁股的废物……

他的每一天都痛苦不堪

 

同样的,著名的作家先生巴金

晚年也遭受着相似的境遇

身体罹患多种疾病

帕金森、慢性支气管炎、骨质疏松、肾衰竭……

 

身体到处都插满了管子

无法进食

每天只能靠胃管进食

下巴脱了臼

只好把气管切开

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每天都只靠注射大量止痛剂缓解痛苦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

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

 

  “他身边所有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着。”

绝望之中巴金发出了

“长寿是对我的折磨”的哀鸣  


中国有句老话叫“寿多则辱”

处于绝症晚期的病人

他们的生命质量几乎为0

作为旁人

或许始终我们无法了解的一点就是

病人接受治疗的时候

身心都经历了多大的痛苦

 

那些躺在ICU病房的病人

可以说是他们集体的缩影

上海某医院ICU病房全景


这里每天的生活更是常人难以想象

他们的存在仅限于仪器上心脏跳动的微弱频数


 ICU全称intensive care unit

要知道

病人进去ICU的前提

是连一般的生命体征都无法维持的状态了

身体已经不是一个癌症

而是多脏器系统都受损

 曾有病人这样说:“我像动物一样活着。”


《人间世》中告别这期

一位住在临终关怀病房的病友王学文形容:

“病人最后的阶段,实际上是他最痛苦的阶段。

你让他多活一天,他就多难受一天,

因为这是世界上最痛苦煎熬的一天。”

 

他们的生命

更多的是在为家人熬着

 

“他走了,我就没有爸爸了。”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老人在晚年的普遍愿望变成了什么?


——希望自己走得干干净净

没有痛苦得死

不拖延


但有一点

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

这些对癌症晚期病人进行的这种“插管”救治

是真的是有用的吗?

又真能维持他们的生命质量吗?

 


让我们换个角度想想

如果这样的疾病发生在医生自己身上

他们

又会如何选择呢?

 

在一篇文章

《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

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

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中

作者肯•穆尤睿(Ken Murray)

(一名医生)

给了我们答案

 

他提到了一个案例

一个非常有名望的骨科医生查理

在确诊自己得了胰腺癌之后

明知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给查理做手术的医生研发出了

可以把胰腺癌5年存活率

从5%提高到15%的方法,提高3倍)

依旧选择放弃治疗

把时间全用在了

和家人一起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上

没有做任何化疗

没有进行任何手术

 

几个月后

查理在自己的家中病逝

在生命的数量质量之间

一个临床经验极其丰富的医生

毫不犹豫得选择了后者

 

会这么做的医生不止查理一个

甚至有医生

会在胸前纹上“不要急救”的纹身


真的有点刷新世界观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相信大家也跟卷卷有一样的疑惑

身为医生

本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

为自己争取到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和药品

难道不应该更有动力得去挽留自己的生命吗?

 

对此肯•穆尤睿在文中这样说到:

原因正是因为医生们的专业训练,让他们深深明白药物和手术的局限性,以及它们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摧残和巨大的痛苦。 他们在人生的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KenMurray:How Doctors Die?—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


看到这段的时候

卷卷似乎有点理解了

“生活品质,

关乎死亡的生活品质…”

原来

死亡也是可以有质量的


而他们的选择

是选择了死亡质量

也就是说

生命长度生命质量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

这就是和我们国人恰恰相反的点

 

而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

“死亡质量”

其实也是关于幸福指数

甚至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

 

经济学人智库曾对

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调查

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

报告显示死亡质量指数:

80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71

 

 

毫无“质量”可言

 

其实在国内

很多医生也会给病人家属提供类似的建议

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

从医40多年

曾经手了至少2000例死亡病例

 

有时候,他会直接对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说:

“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

结果会遭到家属投诉

没多久,病人卖掉了房来住院

又没多久

这张病床就换上了新床单,人离世了

 

武警总医院肿瘤科另一位主任医师也直言:

“医生永远是无奈的,

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

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

只剩下三成多是给医学和医生发挥作用的。”

 

就算是明知徒劳,治愈几率渺茫

能治的病人的家属往往都还是要继续治疗

 

  很多医生都有一个普遍的共鸣,

他们的这个理念挺好的

但问题就是

很难在中国推行


而更多的时候

不是医生,也不是家属,

而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的道德压力

把这些管子插入了病人身体里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在医院ICU发生过哪些令人心寒的事情?”

其中点赞最高的是网友@槿年的回答

 

“明明医生都说了,老人救不活……还是有一群不出钱不出力的看客,一见儿女要放弃治疗,就跳出来批判一番,说他们不孝,为了一点臭钱要亲爹死……”



看得人很心寒


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

都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

 

为什么会这样?


 越未知的东西

越令人恐惧

何况这未知上还加了层忌讳


死亡

一直是禁忌话题

我们不想讨论

不敢讨论

所以一旦要面对它

那种巨大的痛苦

往往让常人难以负荷 


穷尽一切手段

哪怕最爱的那个人存在

只是仪器上的数字

也让我们心安

告诉自己

他还在陪着我


却很少注意

病人自己的感受

他们有多难熬

又有多痛苦不堪


可这样

是真的陪吗?

你最爱的那个人

又真的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吗?


其实

死亡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


奇葩说的一期辩题里

蔡康永举了一个身边人的例子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形容死亡的方式


他的朋友是一个舞蹈家

临终前

她希望蔡康永帮她主持一场开心的告别式

并要求大家:

 

“我拜托你们把人生当成一场party,你们要继续在party里面玩耍,可是我要先告辞,然后我是一个好客人,


所以要告别一个party的时候我不希望全场的人都 因为我放下酒杯关掉音乐,穿上外套站起来,一副你走了我们也不要玩的景象。”


 

蔡康永十分受触动

他在最后总结道:

“死神可以剥夺你的生命,

不能剥夺你的尊严和温暖,

所以我们练习告别是练习这件事,

而不是一只留对方,因为留不住。”


“我们练习告别是练习这件事,

而不是一直留对方,

因为留不住。”


不要因为我们害怕分离

就让他承受至顶的痛苦

最重要的

是他自己的意愿


如果他选择留下

他会留下

如果他撑不住了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下呢?


06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多年的罗点点

创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

提倡“尊严死”

如今

网站累积已有87万人次的流量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平静安详,有尊严


 得了渐冻症的西蒙在执行安乐死

他说自己很庆幸

因为他不是突然离开

而是花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

让家人和自己都适应这个过程

还跟家人、朋友

都好好做了告别

               家人和他都没有任何遗憾了                           

把害怕死亡的时间拿来做认真的告别

应该是更有意义的事

 

而且

真正知道要面对死亡的人

其实往往是最不恐惧的吧


“我去的地方不需要勇气,

你们才需要勇气。”




策划:酷玩实验室

编剧、脚本:卷卷

漫画:peng、MAKI卷、斤斤菇、小周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微信公众号 拾遗 :关于死亡,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

肯•穆尤睿(KenMurray):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

。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But It Should Be!

春雨医生:一个人想要安乐死,真的没那么简单……

《金秋》2016年第3期,从玉华:临终不插管?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命题! 

视频:

奇葩说《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BBC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

《人间世》 告别


说找不到蛋蛋姐的

3秒钟置顶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