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四小学

惠州市第四小学

惠州市第四小学

惠州市第四小学 纠错

6
学校总评
  • 官网地址:hzdsx.wmw.cn/
  • 学校地址:惠州市桥东惠新西街一巷5号
  • 联系电话:(0752)2369669    
  • 电子邮箱:-
  • 学校标识码:-
  • 主管部门:-
  • 办学层次:-
学校简介
惠州市第四小学座落在惠州桥东历史悠久的水东街旁(今惠新西街一巷5号)。创办于1924年,它的前身是育婴堂。后为纫蘭女子小学。抗战时期,更名为鹤峰镇第六保国民学校,解放后,于1950年由人民政府命名为惠州镇第四小学,1963年随着惠州建市,改名为惠州市第四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清光绪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弃婴事件时有所闻。街头巷尾常有凄厉啼哭的婴儿,有的被人抱走,有的冻饿死去。此情此景,令人心酸。当时一些积德行善的好心人,在士绅贤达的帮助支持下,集资一笔,在万德巷内空地上建起了一座四百多平方的砖瓦结构平房,取名育婴堂。 1924年(即民国十三年)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烽火席卷全国大地,有识之士梁雪亭、梁鹏志、骆绍炽等人有感于县城(即今桥东)无女子学校,(当时男女共校,多有微词,且府城早有一间振坤女子小学校)他们在“妇女解放万岁”口号启迪下向社会有钱人家捐提集资,在堂内办起了女子小学,取名为纫蘭女子小学校。 创办伊始,仅招收一、二年级学生。一间课室复式教学。学生共二十余人,教员一人,李广华老师首任教师,课程设置有国文、算术两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比私塾进了一大步。学校设备也很简陋,一间课室、一块黑板和十多张桌凳。俗话说:“万事起头难”当时能办起这样一间简陋女子小学,并非易事。因为在重男轻女的旧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起书来,是要冲破不少阻力的。 1928年(民国十七年)又经地方人士的努力,学校正式备案,校名也改名为惠阳县立女子初级小学。从此,学校经费较为稳定,除地方收益外,还有当时惠阳县政府、惠阳县教育会、惠阳县第一区教会的补助。 1941年,当时惠阳县长邓仕采批示,府县两城各小学的经费,由县政府统筹安排。这给学校解除了沉重负担。1941年国民政府推行乡、镇保甲制度,各小学以中心小学和保国民学校建制办学。女小便改为鹤峰镇第六保国民学校。以改校名这个学期起,招收男女学生,并开办五、六年级。1945年,学校真正成为一所完全小学。 1950年2月,校名由“第六保国民学校”改为惠州镇第四小学。 1963年随着惠州建市,改名为惠州市第四小学。 1978年春,学校被市定为重点小学。自此,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少先队三(1)中队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红花集体,1984年命名为全国优秀中队的光荣称号。接着是电化教学多年来被省、地、市评为先进单位。紧接着是家长学校1985年被省妇联、省教育厅评为先进单位,1986年被全国妇联、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称号,多次在省、地、市有关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在教改方面,也作了大胆的尝试,搞了多项试验,其成果在中央、省、地市级报刊刊登。来自省内外听课的教师接连不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目前,全校有24个教学班,学生1300多人,教职工62人,教师大专文凭占90%,本科学历占58%,小学高级教师52人,一级教师10人。现有教学设备齐全的教室24间,教学功能室16间。全面擦亮全国电教实验学校这块金字品牌。 学校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努力创设宽松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成长环境,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情景体验德育模式和“互动、创新、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传承中华国学经典,构建起了“把经典引入校园, 经典规范言行”的特色德育教育模式,开设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为主的诵读课程,让师生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得到熏陶,提升学校办学特色。 在教学改革方面,校领导班子致力于改革创新,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办学有特色,管理有特效,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发展战略,积极参加市区各级各类竞赛,学校师生屡创佳绩,获得市级奖励60多人次,区级300多人次。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区文明学校,德育先进单位,家教先进单位,科技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先进党、团支部,少先队红旗大队。 学校创办至今已经走过八十多个春秋。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惠州四小将以满腔的热情迎接八方学子,以青春的朝气迎来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