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用 SaaS 种地能上市吗?
文 | 周峰
是时候重新梳理一下 SaaS 在农业产业中的图景了。
作为人类最悠久的基础行业,今天农业的产业链之庞大,很难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单单在狭义中专指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等生产环节的农业,本身就涵盖了播种、施肥、除草、灌溉、繁育、饲养、疫病防治等诸多环节。
而围绕农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早从农资制备相关的育种、化肥、农机,迟至农产品收获后的加工、流通、交易,甚至面向各个环节中的教育、金融支持,都可以被纳入到广义的农业赛道中来。
显然,面向农业的企业服务也很难用单一维度来限定。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及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GDP 占比超过 7% 的农业,已经展现出了庞大的数字化市场规模——细分农业产业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当下,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智慧化农业场景已不罕见。SaaS 作为相关数字化转型的前端应用,理应具有更广阔的空间。
农业 SaaS 是手段,而非目的
首先,我们需要给“农业 SaaS”下一个定义。因为如果把搜索范围限定在 CRM、ERP、OA 等经典的企业级软件中的话,那么结果几乎为零。至多在农业下游的流通和交易环节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面向农贸市场管理提供数字化管理方案的公司。
这也给人带来了“农业 SaaS”是伪命题的观感。早前曾有财经自媒体对这一领域进行过简单梳理。以“农业 SaaS”为关键词在数据库进行检索后,其结论是 SaaS 在农业相关领域的应用局限在下游,鲜有针对上游生产环节的布局,“不接地气”。
但事实并非如此。牛透社根据公开数据进行不完全梳理后发现,从 2008 年至今,广义的农业科技赛道就已有近 200 家公司完成过融资。在对这些公司作进一步梳理后,我们发现已有 80 家相关企业在自身的产品或方案中,拥有 SaaS 使用场景。
这份名单或许无法代表行业内的整体状况,因此我们将它附在文末,欢迎大家提出改进意见。
SaaS 可以在农业里做什么?围绕农产品从筹备生产到最后交易的全生命周期,我们归纳出了以下经典的使用场景:
- 上游,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筹备:农资交易、信息化育种
- 中游,种植/养殖:智能农机与自动化设备管理、环境数据分析、农业决策、病虫害检测、产量预测、气象/遥感数据分析、农场ERP、碳追踪及碳资产管理
- 下游,农产品加工、运输及销售:农产品追溯、仓储管理、生鲜物流管理、农产品交易平台、农贸市场 ERP
- 其他:农业职业教育平台、农业金融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名单中,符合我们对传统 SaaS 认知的企业并不构成主流。反而是那些在农业领域耕耘的大数据、物联网公司,占去了总数的一多半,合计 52 家。
在这些企业中,SaaS 本身更多成为了补充业务的一环。“作为手段,而非目的”,似乎成了 SaaS 在农业领域得到应用的一大特点。
以该赛道累计融资金额最高的极飞科技为例,虽然大部分人将其视作为生产植保无人机的硬件公司,但实际上,极飞的业务场景已经扩展到了智慧农场。在手机端的 SaaS 服务中,无人机获取到的图像数据被进一步分析。农户可以凭此监测病虫害状况,预估产量,并对无人机作业和未来的种植进行规划。
物联网公司爱科农的业务模式与极飞科技类似,只不过这家公司的切入点是遥感大数据:通过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图像建立大数据模型,再通过手机端的 SaaS 应用为病虫害防治、抗旱、地块管理等农业决策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也有公司从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和土壤墒情的智能传感器入手。如科百科技,通过在云平台上建立虚拟农场,远程控制农场中的喷雾、光照、灌溉设备,最大程度实现经济作物种植的自动化。
将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以 SaaS 方式提供精细化生产支持,同样适用于养殖业。80 家公司中,有 12 家公司涉及数字化养殖,应用场景与种植业类似。除此之外,伴随中国提出分别在 2030 年和 2060 年之前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计划,碳足迹追踪和碳资产管理同样被整合进入了养殖业相关的 SaaS 服务里。
“纯粹”的农业 SaaS 并非没有,只是这些企业服务的领域,大多远离农业核心的生产环节。
在 80 家公司中,有 6 家公司专注于打造互联网化的农产品交易渠道与平台,16 家公司为农贸市场、生鲜物流提供数字化管理方案,另有两家面向传统农户和职业农民提供线上技能培训的教育平台。除此之外,还有一家公司专注于金融:通过将农田信息数字化,为金融机构提供农业数据支持。
处于发展阶段早期,是大多数农业 SaaS 企业的共同特征。80 家公司中,有 56 家尚未完成 C 轮融资,大多是以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面向农业生产环节提供支持。
为农产品加工、交易提供服务的云平台企业,多数成长到了后期。农产品交易平台是已完成 C 轮融资的 6 家公司的主力。除此之外,还有 9 家企业已在新三板挂牌,业务大多分布在农产品溯源、农产品交易、农贸市场 ERP 等产后环节当中。
从下游向上游渗透
从企业的融资阶段分布上,不难看出农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从下游逐渐向上游渗透的过程。其中存在大约 3-5 年的时间差,原因则与中国农业环境的基础有关。
土地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是中国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 2021 年时的测算,“大国小农”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占比达到了 66%。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依托数据化、标准化的数字化技术,很难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种植规模分散和机械化率低仅仅是一方面。不同农作物、禽畜水产品种在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知识各不相同。
在青桐资本董事总经理顾剑璐看来,专业壁垒高是农业科技公司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懂技术绝对不意味着懂农业,懂飞防植保也不意味着懂种植,甚至懂怎么种植茶叶也不意味着就懂怎么种植西瓜。”在公司的早期阶段,一定要有建立农业知识壁垒的能力。
但对于 SaaS 行业而言,在某一领域中成功取得的经验,很难迅速跨领域复用,就已经遏制住了成长空间。早在 2008 年,就有企业尝试用利用数据指导农业生产,但直到 2016 年之前,类似的模式迟迟没有迎来爆发。
“很多科技公司都希望只做大脑,指导农业生产。但把执行交给人的尝试几乎都失败了。”极飞科技创始人、CEO 彭斌认为这是伪命题,“人本身就是智能生物,在执行的同时就用经验作出了决策,不需要 AI 来判断。”
相比之下,农产品流通环节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最末端,更容易嫁接互联网行业积累下的经验,在 2016 年之前一直是农业科技赛道投资的重点。独角兽美菜,正是脱胎于这一赛道。
成立于 2014 年的美菜,核心定位是从农田到餐厅之间的供应链。通过平台,餐饮行业可以实现与农产品生产者的直接对接。而在创始人刘传军看来,公司之所以得到资本青睐,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市场规模足够大,增速快,而且足够稳定。”
而这一局面,在以智能农机、农业传感器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后,才得到转变。从 2016 年起,将 SaaS 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结合开始被资本看好,每年相关融资事件数量都维持在两位数之上。
同样是在 2016 年前后,极飞科技在实现无人机销售营收破亿元规模后,开始向智慧农场方向转型。“农业中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决策,而是执行。”彭斌认为,当机器人接替下农业劳作后,执行数据分析产生的农业决策才有了实际意义。
实际上,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代表的先进数字化农业,同样是在智能农机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美国有超过 83% 的农场采用了精准农业技术,82% 以上的农场使用了 GPS 自动导航技术,74% 以上的农业装备使用了 GPS 辅助导航技术,超过 30% 的农场使用了基于 GPS 和处方图的变量作业技术。而在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扩张下,进一步扩展了土壤数据、播种/施肥/产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大数据产品的研发。
降“精准生产”的本,增“劳动力”的效
虽然增长空间巨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降本增效”逻辑,与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与工业、服务业不同,农业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出存在上限。以粮食种植为例,单位亩产量的提高,更多与种植品种和土地肥力相关。换句话说,如果用总产量提升衡量数字化技术引入的收益的话,那这注定会是一项亏本生意。
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的数字化生产没有意义。
以化肥和农药为例,虽然二者在过去半世纪中,是农业效率提升的最核心因素,但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带来的效率收益逐年递减,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负面影响。
农业农村部《到 2020 年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显示,中国农作物化肥使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国的 2.6 倍,欧洲的 2.5 倍。在造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氮氧化物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双碳”目标面前,经过数字化改造后的农业生产,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比如通过对设施大棚、农田、禽畜圈舍和农业机械能进行数字化改造,可以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从而精确管理土壤、水分、温度等各项指标;与此同时,结合遥感数据、无人机图像和气象数据模型,能够对施肥、施药、收割时机等作出精确决策。这些改进不仅能优化农业投入,同时也能减少生产环节中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产量损耗,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被称为精准农业,已经渗透到了美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成为构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环。
另一方面,在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中国,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也是粮食安全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智慧农业发展报告》,从 2003 年到 2016 年的 13 年间,中国非农户占比从 33.28%,以年均 5.16% 的增长速度上升到了 64.04%。与此同时,减少的也不仅是劳动力,也有劳动时间。同期内农户家庭的农业劳动时间从 44.06% 下降到了 29.81%。
变革农业劳动方式由此进入国家战略。2017 年,农业农村部在当年的第一次常务会议中,审议通过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到 2020 年“十三五”收官,全国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数量,已经达到了 2254 万人,对比 2015 年年底增长了 77%。而他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正是通过数字化改造后,能够大规模集中化管理土地、圈舍的智能化设备与系统。
在这一逻辑下,农业数字化本身,就隐隐显示出了数十万亿市场规模的体量。去年 8 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介绍,2020 年中国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 5778 亿元。以既有发展速度预测,到 2025 年,这会成为一个 1.26 万亿的市场;而到 2050 年时,农业数字经济体量将会达到 24 万亿元。
下一个目标:育种
值得注意的是,在种子育种、种苗繁育等农业上游阶段,还罕见 SaaS 施展拳脚的空间。而这恰恰是带来农业增产的关键环节。
典型的育种实践,多采用生物统计学原理,通过对作物、禽畜进行不断筛选,挑选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对基因、性状、生产管理和环境数据综合分析与利用的过程。而这恰恰是计算机技术最擅长完成的工作。
不过,数字化技术在最近 3 年才开始渗透进入产前环节的育种领域。在牛透社整理出的 80 家企业名单中,仅有 3 家企业为生物育种提供了云服务平台。
在公开信息中,这三家公司都是在 2019 年收到了第一笔投资。其中最近一笔融资发生在 2021 年 3 月。
从去年起,资本已经开始关注到农业产业链的最源头。2022 年,IDG 资本先后披露天使轮投资的两家农业育种公司,分别将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了果蔬和玉米品种选育当中。
除此之外,红杉中国、源码资本、阿里巴巴等头部创投机构和科技公司,也频频出现在育种行业的投资者名单中。
基因技术带来的育种周期缩短,是驱动资本向上游渗透的主要原因。以水稻育种为例,由于功能基因挖掘和基因编辑技术的普及,以往需要 8-10 年才能完成的周期,如今只需要 2-3 年就可完成。
不过,当下被投资人青睐的企业,更多专注于育种技术突破。平台型的育种服务公司则是凤毛麟角,更不用说对市场规模有要求的 SaaS 类服务了。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种子企业仍存在育种能力较低、规模小、组织效率低、测试质量差等问题,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 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仅占其销售额的 1%。
但资本对育种的关注,也使得育种 SaaS 未来可期。有投资人乐观表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肯定能跑出一大批知名育种业公司。当这一天真正来临时,相信中国的农业 SaaS 也已经从农业漫长的全流程中,开始真正地生根成长。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最是真情暖人心 7989278
- 2 赵露思就诊照曝光 面容憔悴 7995852
- 3 中国下一代战机画面引爆外媒 7818716
- 4 2024 奋进中国 7743792
- 5 这些炒菜坏习惯 正威胁你的健康 7640534
- 6 老师病逝 200多毕业生赶来送别 7570990
- 7 郭德纲现场还原“因为他善” 7480659
- 8 年猪没按住 男子骑猪狂飙几十米 7318776
- 9 王思聪和懒懒马尔代夫度假 7278780
- 10 影子不会说谎自导自演偷拍被抓 718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