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板像个真正的老板一样管理!拒绝要数症
编者按:2015年还处在Gartner领导者象限里的Oracle已经完全消失,连利基象限都没有保住?原本的IT巨头没有跟上时代趋势正在走向衰败,通过分享者解读2016年Gartner报告你可以窥见一二。
回到用户,原来年底月未一要数据,“IT部门忙死,业务部门急死”,好不容易出个数,还是个静态数据,怎么解?如何让老板能够像个真正的老板一样决策千里?
一、数据化运营,打造智慧企业的唯一选择没有数据化运营的企业,是这样的:不明现状、不明原因、不可预测。 不明现状:无法获知业务状况、发展规律、用户画像等,在一片漆黑中凭感觉前行。 不明原因:利润下滑、增长停滞、用户流失,不能探究真实原因,面对问题无法有效解决,且未来再发生时依然如此。 不可预测:销量、收入、用户行为,没有准确的预测,依靠经验来进行备货、促销、人员扩张。粗放经营,损耗太大。 因此,业界有句耳熟能详的话: “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improve it.”
——Lord Kelvin
大数据时代,数据化运营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势所趋。 那么,企业在运营数据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哪些问题呢?这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二、企业运营数据过程中的痛点问题1、IT资源瓶颈化严重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客户的IT资源瓶颈化严重。到今天为止,当企业的业务用户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升业务的时候,总是需要转告IT部门的同事,让他们准备好OLAP,这总是需要漫长的等待,还无法应对变化。 常常出现的现象是:业务部门提出的数据分析需求响应滞后,而IT中心的数据分析报告需求堆积如山。IT资源完全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的提出速度,需求实现周期以周和月为单位。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IT部门忙得要死,业务部门急得要死。 2、只能呈现报告静态化 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传统数据分析不能很好地处理大数据。来自Forrester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100家部署传统数据分析平台的企业,其中80%的用户拒绝使用,只有20%在使用。 80%企业用户不愿意使用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问题是数据分析的环节多、周期长; 第二个问题是分析结果只能是静态报告。静态报告呈现系统分析流程的结束。当用户在数据中发现问题,想要切换角度进一步查明原因,则需要等待制作新的数据报告,而不能直接在原报告中做交互式分析。 3、工具碎片化严重 我们调研之后发现,传统数据分析平台的产品碎片化严重。 企业客户做静态报告用的是一种产品,做探索式分析用的是另外一种产品。做大数据分析的产品就更多了,包括Hadoop、Spark等,深度分析用R或Weka,这一系列的数据分析产品种类就超过了10种。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导致IT部门的采购成本、实施成本、集成成本、维护成本和使用门槛都很高,业务用户使用体验也不一致,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客户经常要纠结于不同产品间的数据对接,很难顺畅地完成一次真正的大数据分析。 4、缺乏高质量的本土厂商 大家知道,一个行业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本土厂商,往往都被外资厂商垄断,后果就是:价格高昂你也得买,用起来还很痛苦,产品水土不服,服务还跟不上。 我们已经看到了为数不多的本土厂商在特定行业里潜心耕耘,取得了优势并彻底改变了行业,例如电信行业的华为。 但在大数据分析行业,高质量的本土厂商屈指可数,永洪认为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一定要做好。 总结:投入很大,期望很高,但大数据的价值产出和预期并不匹配。
三、解读Gartner最新《BI与分析领域的魔力象限》报告我们来了解一下国际上BI和数据分析领域的发展趋势,看看这个领域正在发生哪些变局?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2016年Gartner最新的《BI与分析领域的魔力象限》报告。 这份报告很长,提炼其中的核心观点有: 1、传统BI与分析厂商几乎全部从领导者象限被驱除,包括 IBM、SAP、SAS、Microstrategy 等传统BI巨头无一幸免。 2、2015年还处于领导者象限的Oracle已经完全消失,连利基象限都没能保住。 3、Birst、Logi Analytics等处于挑战者象限的BI厂商也被驱除到其他象限。在Gartner分析师眼中,没有一家厂商具备挑战者资格。 您一定感到惊讶,这些原本的IT巨头到底怎么了? Gartner给出解释,他们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那么,现在的趋势是什么样呢?
四、近5年的全球BI与数据分析市场的趋势1、探索式分析已经成为BI选型的唯一选择。 2、去中心化的探索式分析逐渐被放弃,良好的企业管控之下的探索式分析将成为主流。 3、云计算改变着企业 IT 建设,但处于 Gartner 魔力象限报告领导者象限的 BI 厂商,收入无一例外不是 On-Premise 为主,SaaS 为辅。 4、伴随着大数据、深度分析、自然语言查询、搜索、流计算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智能与分析行业仍然处于巨大的技术变革中。 5、商业智能与分析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全球化市场,这对创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6、分析应用市场将涌现巨大的创业机会。
五、智慧运营企业,先把你的数据用起来!上面说了这么企业数据化运营的问题,也说了这么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有什么应对方法呢? 我们说,想做好数据运营,先把你的数据用起来!下面我们从思维上、方法上和行动上分别阐述。 1、思维上:探索式分析是未来企业数据化运营的唯一选择 Gartner2015 BI(商业智能)魔力象限报告:敏捷BI、探索式分析已成大势所趋业务驱动——BI市场正进行着基础性的变革。 过去,大多由IT部门主导BI项目的投资,这些项目高度可控、中心化、IT驱动。IT部门负责编制出生产报告,再推送给消费者和分析人员。 现在,大量的商业用户迫切要求进行探索式分析,希望通过深度分析获取数据洞察力,而他们只有非常有限的IT或数据科学技能。 自2014年起,信息中心的BI平台正越来越多地被商业用户驱动和交互式分析项目替换。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借力业务主导型、高性能、并同时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敏捷BI平台。 Gartner2016 BI(商业智能)魔力象限报告:传统的、报表型BI厂商已从领导者象限出局,探索式分析将融入一站式大数据分析平台。 2、方法上:数据化运营的两个五步曲 第一个五部曲——由上至下梳理数据分析体系:明确目标、分解指标、细化字段、非功能要求、系统实施。 (1)确定目标 这是第一个应该问自己的问题。花大力气做数据分析,最终为了什么呢?如果这都没想清楚,那数据体系肯定无从下手。 是想提高用户活跃度、增加用户、增加销量,还是别的什么目标? 这么一想,对于大部分领导而言,好像都想要...... 都想要没有问题,但是会让工作的边界无限蔓延,导致事情无法推进。所以,应该从最关心的那个目标/KPI入手。 什么问题是最关心的目标呢?对于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公司和不同角色的用户而言,这个问题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很多公司老板来说,利润就是最关心的目标。对于非售卖产品/服务的公司或政府而言,也许客户满意度是最关心的目标。对于交易平台类公司或早期电商公司而言,利润不是重点,交易量是最关心的目标。 老板最关心的是利润,其他人不一定和老板一样。销售总监最关心的是收入,市场总监最关心的也许是流量。 最关心的目标搞定了,下面是不是可以解决都想要的问题了呢? 并不是!大数据带来的最大一个误区就是数据量和字段数越多越好,但在真正解决具体业务问题时,一定是从大数据的全集中切出相关的一个子集来使用的。 对于单人而言,无论是老板还是执行层,同时关注的目标/KPI都不宜过多。同时看几十个KPI,想象一下也知道会很晕,且耗费时间,但是对企业而言确实有很多KPI都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办? 可以分解到多人,即不同角色一起协作,每个角色关注自己的目标,所有角色合在一起是公司所有目标/KPI的全集。 假设老板关注利润,利润=收入-成本,就应该由销售总监来关注收入,运营总监来关注成本。当然,并不是说老板不能看收入,而是把常规性的关注目标锁定在一个可行的范围之内。 (2)分解指标 目标确定了,下一步是分解出相关的指标。 针对目标,需要哪些指标来监控或分析,能达成目标呢? 比如利润,相关指标就是收入和成本,当然这太粗了,收入有哪几类,成本有哪几类,都应该考虑进去。 比如对于零售行业的销售额,可以分解为客流量、进店率、购买率、客单价和复购率。 所以,分解的方式有很多种,需要遵循MECE原则(完全穷举,相互独立)。 (3)细化字段 针对指标的计算公式,涉及到哪些字段?分别在哪些库的哪些表里?是否需要数据清洗?清洗规则是什么? 比如购买率,是通过公式“购买人数/进店人数”算出来的,购买人数又是对“客户id”进行计数计算得出来的,这些指标涉及到的字段对应到数据库里哪张表的哪个字段,需要梳理清楚。这部分就需要IT人员或数据库管理员的介入和配合了。 (4)非功能需求 上述第3步完成,其实已经算是梳理完了指标体系,可以落地了,但为了让最终形成的数据系统完备、友好、可用,还需要一些非功能需求的梳理。 UI:偏好什么样的展示风格,这点看着无关紧要,实际上数据系统用户每天都会打交道,美观、体验好的系统会让用户更加喜欢。 页面流:哪些相关指标摆放到同一个报告页面上,页面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何,用户可以在页面之间如何跳转。 权限:谁能看哪些数据范围,谁能看哪些字段和指标,需要有统一的权限控制,避免出现数据安全问题。 ETL:数据从数据源同步到分析系统的频率如何,规则如何。 集成:是否需要在界面、预警消息等层面和其它系统集成。 性能: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直接决定系统可用性。如果数据量大时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看到结果,相信这个系统就不会有人用了。 (5)系统实施 上述4项完成,形成《数据运营系统需求文档/实施方案》,即可落地到数据运营系统里。根据报告页面数量、数据准备复杂度等确定工作量和时间计划。 第二个5步曲——由下至上实施落地到BI系统:连接数据、数据处理、数据建模、制作数据报告、非功能需求实现。 (1)连接数据 根据需求文档/实施方案,一步步进行系统搭建工作。 这个系统有的企业称之为大数据平台,有的企业称之为BI系统。大数据平台的范畴会更广一些,但对企业数据化运营而言,BI一定是核心构成。 那么无论是开发还是基于第三方工具快速实施,系统搭建的第一步是连接各个数据源,打通和各个数据源之间的通路。 在企业里,数据环境往往是异构的,数据源可能包括数据库、Hadoop系列平台、Excel文件、日志文件、NoSQL数据库、第三方接口等,需要对每种数据源都有快速友好的对接方式。 最终,我们在系统里能看到所需要的各个数据源中各个表里的各个字段。 (2)数据处理 数据源里的数据往往是有或多或少的不规范性存在的,比如有重复记录,比如有遗漏的空值,比如有明显不合理的异常值(比如有2020年的成交订单),还可能有同一个事物在系统中存在多个名称的情况。 这些数据如果不做一些处理,或称之为清洗的工作,是会对分析的准确性产生很大影响的,所以需要做些预处理。这个过程往往是最耗时、最枯燥的,但也是十分重要的。 (3)数据建模 数据处理好了,下一步就该做数据建模了。 一提建模,非技术背景的用户就生畏,觉得高深不可理解。其实建出的模是个什么东西呢? 简单来讲,把多张表关联到一起,就是一个数据模型。比如公司要做绩效分析,需要员工的工龄、学历、项目数、项目金额、项目利润率等指标,其中工龄、学历在个人信息表里,项目数、项目金额在项目表里,项目利润率在财务表里。 这三张表有个共同字段“员工编号”,通过这个字段把这三张表关联起来,这就是一个数据模型,一个绩效分析主题的数据模型。 (4)制作数据报告 基于建好的数据模型,就可以开始制作数据报告了。 数据模型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字段,按照需求将它们以公式进行组合,用合适的图表类型进行展示,将相关指标摆放到同一个报告页面上,配置好页面之间的层次关系和跳转关系。 (5)非功能需求实现 经过第4步,系统已基本成型,剩下的就是实现上述的各个非功能需求了,这样,一个完备、友好、可用的数据运营系统就上线了。 上线并不是工作的终点,业务需求时刻都会变化或新增,需要能够快速迭代调整,数据处理、建模、制作数据报告等操作需要高度工具化,以保证灵活可配置。第三方工具对比自开发的优势也在这点上体现尤为明显。 以上就是数据化运营的方法论。 3、行动上:循序渐进的自服务分析路径 从IT驱动到商业用户驱动,这对传统数据分析平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么,我们说,面对业务人员,我们需要提供自服务式的分析。 下面,是我们总结出自服务分析路径: (1)与数据交互:基于做好的数据报告进行交互操作,包括筛选、联动、钻取、下钻等; (2)调整数据报告:基于做好的数据报告进行调整,给予用户有限的简单操作功能,用户可以更换维度或度量,之后进行另存,不影响原报告; (3)制作数据报告:基于数据模型,从零开始制作数据报告,给予用户完整的操作功能。
六、国内BI与数据分析市场的领航者目前,大数据时代,国内数百家领袖企业已经在数据运营方面走在了行业的前列,提高了企业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在这里,我们给大家列举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四家企业代表。 1、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研究公司——艾瑞咨询 艾瑞咨询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研究公司,国内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80%以上的年报数据都来自艾瑞咨询。 艾瑞咨询在最初整理数据时压力很大,后期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原来需要两周的事情,现在只要两个小时,时间大大缩短了,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现在,艾瑞咨询内部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数据平台,有将近数百亿条的数据。 2、中国最大的住宅分享平台——途家网 途家网是中国分享经济的领导者,类似美国的Airbnb,是中国最大的住宅分享平台。 途家网,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竞争者,如何在激烈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们考虑,要构建一个全面的数据洞察平台,帮助住宅的获取,帮助市场优化,帮助获客的优化,帮助他们了解产品的特性和客户的需求。其中既用到了描述性分析,也用到了决策树等深度分析。 所以,途家网做了一个全业务面的数据洞察平台,整个途家网就基于平台的优化效果,取得不错的效果。 3、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 美的集团,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2015年收入1400亿,财富500强企业。 现在美的集团也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探索式分析平台,用50台服务器的机群搭建,目前已经可支持上万个美的用户使用。 现在,美的的IT部门再也不用数据分析,而是集中精力进行数据管控和企业治理,大大提升了美的集团的数据化运营能力,使其在2015年超过格力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厂商。 4、中国三大运营商之一——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是中国三大运营商之一,2015年收入2800亿,财富500强企业。 中国联通在业务转型上还是碰到了很多困难,因为他们知道在将来,他们如果再不做运营商的转型和基于数据价值去挖掘的话,很有可能收入会持续降低,利润也会持续降低。 其实,中国联通使用了几乎所有的数据分析平台,但是并没有什么改观。 目前,中国联通正在全集团打造自己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目标是实现“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 为此,中国联通构建了一百台服务器的集群,把6个大部门的数据都导入了这个集群里,每天都会进行及时更新。 6个部门的业务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到平台上提问,例如,每一个手机的获客是什么情况?每一个手机的用户的使用频度是什么情况?每一个手机用户的使用周期是什么情况?每一个手机用户的利润如何?等等。 这些问题在以前都是IT部门来帮助回答,但是在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交给了业务部门自己去问,自己去回答。
七、小结大数据这个词热了好几年了,然而很多企业依然在圈外围观。实际上现在的环境非常好,开源技术也很丰富,有实力的厂商和产品也越来越多,方法论和经验也逐渐成熟和完善。 对企业的领导者们来讲,唯一缺的就是通过数据优化业务和管理的信心和决心了。而给领导者们信心,也是大数据企业们的义务和职责。 永洪在这几年已经服务了几百家企业客户,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尽到自己微小的一份力量。正如我们的价值观所说:以卓越的数据技术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客户成功!
八、互动问答(1) 问:永洪刚获得腾讯2亿战略投资,接下来永洪要在哪些领域发力? 王桐:永洪接下来的发力点,一方面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将产品打至世界一流水平。另一方面是加强本地服务,今年落地7个服务中心,客户响应更及时。 (2) 问:对数据的评价是不是也是属于数据分析?所谓的考评(数据计算出来属于哪个等级)是否就是分析的一部分? 王桐:对数据的评价一般就是数据质量评价,这应该算是分析的前提,而不是分析的一部分。 对人的考评即绩效,这可以是分析的一部分。比如60-80算良,80-100算优。 这属于阈值性质,也算维度衍生。把度量转换成了维度,也算数据处理的一种类型。 这也反映出维度和度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一个字段可以既是维度,又是度量,像量子态一样。
永洪科技:国内数据治理和数据价值发掘领域领先企业。目前,永洪科技在国内市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拥有了500多家合作伙伴,2000多家企业客户,4万多个付费用户,涵盖了新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各行各业。关注“牛透社”微信公众号(Neuters),了解关注更多行业资讯、干货分享!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
- 1 2024 总书记同人民在一起 7927905
- 2 四川舰来了 7945550
- 3 宝石老舅道歉:酒后用身体撞汽车 7808127
- 4 “时间”刻度里的2024 7769938
- 5 董浩称8090后扮演大人太累 7626932
- 6 谢霆锋带家人日本度假 7515060
- 7 女婿5点起床帮环卫工丈母娘扫街 7434290
- 8 北大天才柳智宇还俗结婚后现状 7323826
- 9 刘德华又到各大超市上班了 7207850
- 10 宝妈卧室装监控半夜被陌生人喊话 712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