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A | 离开设计谈商业抑制都是徒劳的
如今,在商业界恐怕找不到一个敢说“我们公司不在乎设计”的人。即使有那么个别其实内心认为设计对其所处行业并不重要的,多半也不会明着说。那么,设计(尤其是身处该领域的人才)真的已然迎来明媚的未来了吗?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在商言商,商业领域对于设计的这股火热激情几乎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来自它的点金手作用,因为那么多的真实案例讲述了:因设计而热销;因设计而高利润;因设计而黏住客户。
但这些效用是从何而来的呢?全然是源于设计本身产生的吗?如果不想明白这个问题,对设计的“错爱”除了在一段时期内使部分设计专业人士受益,获得更多工作与晋升机会、更高的薪酬之外,并不会有太长远的效果。
少部分设计领域人士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其中就包括两只胳膊上布满诡异纹身的顶尖设计专家Jon Kolko。他写道:“在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技术和商业不断演进的本质’如何相互作用等方面,交互设计师必须是专家。”
[图为Jon Kolko]
Jon Kolko的这个论断,虽然直接针对的是交互设计,但他隐而未发的“功夫在诗外”这个意思,却是适用于整个设计领域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言的“必须是专家”的多个方面,都涉及到人。这是非常正确的。
工业革命以来,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是主旋律。带来的明显好处是成本的降低以及背后的规模经济。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有些历史学家把这个时代称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这个称谓,某种程度上也在告诉我们,享受好处的同时,也在接受机器对人的抑制。
另外一个我们需要负担的抑制,是规模经济带来的群体对个体的抑制——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数据对个体的抑制。举个粗糙的例子,在规模经济的要求下,假设某类产品的潜在用户有9成喜爱红色,而其他颜色的偏爱只占另外的一成,那么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统统刷成红色。换句话说,如果统计数据显示,你的需求不幸站在小百分比那一边,那么几乎所有的制造商都不会予以考虑。
设计,在这个时代,实际上承载了对上述抑制的颠覆——那些不能响应此使命的中看不中用的盆栽式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但由此应运而生的机会,也对设计提出了广泛而深厚的要求。
你准备好了吗?
文 | 柯志雄
图片 | fastcompany.cn
编辑 | 习双
实习生 | 陈卓思
2018年4月刊—全球最佳创新公司50
他们来自苹果、亚马逊、漫威、Instagram、
Gucci、Spotify、SpaceX、Netflix……
以及腾讯、大疆创新、今日头条、众建筑等
中国创新力量
4月刊预售特惠:3月28日-31日通过《快公司》公众号及服务号预定《快公司》4月刊,将享受8折预售优惠价。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快公司》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7904739
- 2 特大暴雨来了 7808453
- 3 卫健委发文 大批医院要开设新科室 7713738
- 4 Citywalk带你探索莫斯科 7616046
- 5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 7520646
- 6 沪上阿姨IPO 山东夫妇大赚 7424274
- 7 印度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7330072
- 8 英美就关税贸易协议条款达成一致 7232713
- 9 众泰汽车年销14辆 高管拿百万年薪 7137362
- 10 两天两场发布会释放什么信号 704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