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Uber无人车致死是“人咬狗”新闻;中国人对隐私不那么敏感

百家 作者:36氪 2018-03-26 15:27:22

点击关注36氪,置顶公众号

专业的行业新闻及深度报道,不容错过

━━━━━━



李厂长又出“惊人言论”。



文 | 陈大志  高小倩



3月26日,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参加“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就中国经济新动能、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以及数据隐私等话题展开讨论。

Uber无人车致死案类似于“人咬狗”新闻

在演讲中,李彦宏谈及最近备受舆论关注的Uber无人车致死事情。他认为,自动驾驶会是更加安全的出行方式。因为中国每天大概有500人死于交通事故,没有人报道;Uber无人车撞死一个人,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类似于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他说道。

李彦宏提到,百度和厦门金龙汽车有合作,今年7月份会量产无人驾驶小巴阿波龙。该款车没有驾驶位没有方向盘,是完全自动驾驶的一辆车。不过,该无人车一开始不会在完全开放的道路行驶,而是选择一些相对比较封闭的区域,比如景区、码头或者公园。

虽然无人车还不可以在开放道路行驶,但李彦宏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发展非常快。预计未来3-5年,无人车就会进入到开放道路上行驶。

中国互联网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到了瓶颈期。表现主要有,最近5年增速低于中国GDP的增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线上与线下推广成本相近甚至更高等等。

接下来,互联网本身的成长动力是什么?在李彦宏看来,新动力主要来自人工智能,而且该技术可以推动包括无人车在内的中国各方面经济的增长。

具体来说,车是很大的产业,在中国是十万亿产业,相当于GDP的1/6,1/7。目前,中国在无人车的研发和制造上,都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另外,中国的奔驰用户比国外年轻20岁。年轻意味着更能接受新事物,这也反应在了对自动驾驶的认可程度上:中国有83%的消费者认可自动驾驶,这高于很多其他国家,包括美国。从这角度来看,李彦宏认为自动驾驶在中国会更快的普及开来。

而且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的运营上,在政策、人才和数据上都有优势。

比如中国在政策上,给无人驾驶技术很大的支持。最近北京市开放大约105公里道路,供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车进行测试。“我觉得意义还是很大的。因为北京是一个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这很不容易。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能够拿出这么多路来供大家测试无人驾驶,政策上应该下很大决心,也会有效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继续提升。”李彦宏讲道。

不过,无人驾驶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涉及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包括出行服务、TR1供应商、汽车OEM、芯片制造商等;同时不仅涉及到中国,还会涉及美国、欧洲等。基于此,李彦宏判断,“我们认为一个开放平台方式会使得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

中国人对隐私不那么敏感,愿用隐私换便捷


在现场,李彦宏谈及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三大优势:政策开放、人才众多以及大数据。在Facebook曝出5000万用户数据被窃的当口,李彦宏表达了自己对于数据隐私的看法:

中国人更加开放,或者说对于这个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说他们愿意用隐私换,或者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这样做的。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分析人工智能发展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感知方面(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会比美国获得更多的数据,因为中国用户更容易接受用个人隐私来交换更好的用户体验,而美国用户则不太接受。

这点从上周Facebook“数据门”引起的轩然大波就能看出。事件被曝后,Facebook股价大跌,推特上掀起”删除Facebook”运动,一众科技公司大佬也争相表明自己的态度:马斯克注销SpaceX和特斯拉的Facebook官方账号,苹果库克称后果非常严重,政府和企业对用户资料都应有所监管。

美国互联网公司在数据上面临着各种监管,比如欧盟出台的隐私政策。相较于国外更多纠结于道德问题的数据政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着实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李彦宏在现场也表示百度当下会遵循一系列的原则,中国也在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如果我们认为用这一个数据,会让所有者受益,而且他也愿意让你去使用这一个数据的话我们会使用的。

一方面,更多更容易获取的用户数据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但是,企业在把大量数据转换成价值的同时也要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毕竟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都是基于大数据的行业,如果重蹈Facebook的覆辙那就不好了。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百度拿到首批自动驾驶牌照,无人车在中国「上路了」|最前线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