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教授”薛兆丰从北大离职,其付费专栏卖出近5000万却一路遭遇质疑
导读
一个同事质疑他不是正式的事业编制教授,是院聘教授;一个质疑他水平像没毕业的经济系学生。
刺猬公社 | 铁林
薛兆丰因为一次辞职又火了。
据新浪财经10日报道,网红教授薛兆丰已确认将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离职,目前正在办理离职手续,不过北大官网尚未撤下薛兆丰的相关信息。
昨日下午,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就此事通过微信向薛兆丰求证,截止发稿还未得到回复。
这并不让人意外。新浪财经的报道还提到,据熟知他情况的人士透露,数天前他不小心向自媒体透露将离职的消息,并抱怨“北京的房子买不起”之后,外间对相关报道的解读出乎其意料,目前薛兆丰非常后悔,不愿再接受采访。
他已经成为了知识付费领域的知名IP,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去年,薛兆丰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律经济学教授的专业身份,在知识付费APP得到上开设的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受到大量用户的喜爱,一度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标志性作品。
目前该专栏的订阅量达到25万,按照每份199元的价格来算,《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为平台带来的营收是4975万。
在过去,只有去到北大,才有机会听薛兆丰讲课,知识付费打破了用户的地域局限性,也让薛兆丰的影响力成倍扩大。
但成名是把双刃剑,俗话说,人红是非多,人狂牵扯多,在百度上,和薛兆丰有关的搜索,都显得不太正面,比如,同僚的质疑似乎从未走远。
以薛兆丰为例,至少已经有3位经济学家在公开场合对他的研究、身份等提出了质疑。
最早是在2013年左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张永璟在微博上流传较广的一段话是:我是薛留美期间同窗,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他号称的研究方向之一“公共选择”,而他读的法与经济学课程也是我的主导师所主持,所以对他很熟悉。实事求是的说,薛的政治经济学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基本上就是在对着概念查字典,所以闹了不少笑话。我批薛,不光是因为他到处显摆,更是因为他冒充我们公共选择专业的学术牛人,在外面胡说八道。
时间拉近到2018年,薛兆丰成名后,在国内知名度更大的经济学家汪丁丁,也同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的教授,又公开质疑:为什么付费买到的只能是三流知识?
其核心思想就是说,因为一流知识的圣洁性,以致有幸遇到它的人只能为它而活着为它而表达,一流知识难以理解,它只服从根本重要性的准确表达,它绝少服从愿意付费的大众根据市场交换原则而预期的通俗化标准。
汪丁丁的评价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薛就像“没有毕业的经济系学生”。
薛兆丰也赶紧做了一个回复:知识的深浅轻重,是以理解现实问题为导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准绳的。没有什么知识是天生就高人一等的。有一些学者,有意无意地把生搬硬套、囫囵吞枣和故弄玄虚当做做学问的一种境界。而我相信,哪怕再深奥的知识,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
最近的一次,更像是碰瓷。还是同事,还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的教授——唐方方,通过微信号发文表示:北京大学招聘教师是有非常严格、认真的程序的。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北京大学人事处好好打听一下,这位先生是不是北京大学的正式教师,还北京大学教授呢。
在他出示的照片中,确实找不到事业编制的“薛兆丰”。
不过,新京报报道指出,北大教授有属于事业编制的教授,也有院聘教授等。“薛兆丰不是正式的事业编制教授,是院聘教授。”
要说从研究水平、学术水平上去判断孰高孰低,还真不好说。但教授身份,确实是实打实挂在了官方网站上。
只能感慨:薛老师大概平时不太注意维护下同事关系。
对于薛兆丰这样的明星老师来说,身份和学历就是天然的资本,尤其是在知识付费领域。
和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受益于互联网平台的“知识付费”产业,更多的时候成为了一种治疗焦虑的服务,这就意味着,如果对方能够持续性输出对用户有用的知识,就可以成为收费专栏的作者——也可以称呼为老师。
那么有专业背景的教授不再成为知识付费平台“老师”的唯一选择。
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平台更加开放,用户可以听到更多有用的行业知识,“老师”的可选择度也会比一般的高校更自由。
但是知识付费平台集中爆发(得到、知乎live、喜马拉雅、蜻蜓FM等),用户的付费需求也被激发了出来,新鲜感过去后,不少用户开始质疑,那些没有专业背景的老师,到底能不能提供质量上乘的知识。目前,大部分知识付费产品不像普通商品,没有质量检验合格的标签,也没有7天无理由退换的售后服务。
薛兆丰的专业身份依然有着独特的可信度。
在得到APP上,刺猬君统计发现,33位开设专栏人士中,有5位和薛兆丰一样,有着学院教授的专业身份。比如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傅佩荣、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Dr.魏、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宁向东等。
当然,这不是说非学院教授就不靠谱,他们不是有着行业的资深经历,就是某个行业的学者、博士或者科学家。
只是和薛兆丰等相比,他们的知名度更甚,即便在不提及学术背景的情况下(尤其在不需要北大清华背书的情况下),依然能收获大量的订阅,因为他们在开设专栏前,已经是有一定社会吸引力的个人IP。
在36氪的一篇报道中,曾经提及过得到的内容定位:像“教你如何搭讪女孩”这样的音频课程,尽管不被推荐,但仍然会被用户找出来而长销不止。是功利性、销售额大的还是让用户觉得价值感强的内容作为付费内容的主推方向?罗辑思维最终选择了后者。
在刺猬君看来,知识付费有一个更大的概念是内容付费,内容付费应该包括知识付费、新闻付费等,用户花钱到底是在买什么,是平台需要考虑的事情。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是典型的知识付费,对于得到来说,如果以价值为导向,那么专栏的门槛就需要严格审核。
还记得罗永浩么,去年8月,罗永浩宣布取消《罗永浩的专业课》定期更新。给出的理由是:“我严重低估了得到专栏的工作量,以及得到团队对质量和规范的高标准。这三个月每天在公司的十几个小时工作之后,再用平均四到六个小时后写稿和录音(之前错误估算的预期是每天两三个小时)。”
如果只是随便写写,老罗不至于如此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是学校教授的薛兆丰就会显现出自身的优势。一方面,在爆发式成名以前,薛兆丰就是一个重视传播的教授,比如写了本《经济学通识》,让不少缺乏经济学常识的读者也可以选择阅读;另一方面,薛兆丰在表达上优于很多也许在学术上更厉害的教授。
比如在和汪丁丁的对战中,如何表达就成为了两位的争论焦点。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霍金,他曾经几次客串喜剧《生活大爆炸》,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科学传播让科学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让每个人都参与参与进来,无论是小学生、政客还是拿退休金的老人。当你把科学带到人的生活中,你也开始把人带到科学领域来。这对于你我,以至于这个世界来说,都很重要。”
传播知识,站在人类的角度看,是伟大的。
25万人的订阅量,如果有一半的用户坚持学习,那么就有超过10万的用户能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是知识付费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对于薛兆丰来说,是北大教授还是北大国发院教授,这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经济学知识通俗化过程中,需要规避掉汪丁丁所指出的“四项概括错了三项”这类问题,否则,很容易被指责教的是“伪经济学”。
这事儿,不知道“得到”会不会有所回应。
铁 林
关注资讯社交平台、泛媒体领域
微信号:2470810968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完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平台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 7907325
- 2 搞“人草大战” 副市长等9人被处理 7993691
- 3 32岁飞行员失联车内情况被还原 7819637
- 4 消费品以旧换新“加速度” 7713320
- 5 吴柳芳再被禁言 掉粉600多万 7629030
- 6 男子靠5个单词卖爆义乌玩具 7542646
- 7 蒋欣瘦了20斤 7465722
- 8 男子闪婚发现妻子结过7次婚6个娃 7340255
- 9 哈尔滨一冰雕多处血印?媒体核查 7221748
- 10 《新闻联播》披露他生前最后画面 711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