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毛泽东:我放长假,主要干这三件事

百家 作者:岭南会 2018-02-18 09:38:06


毛泽东过长假,主要就干了三件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万千友。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长假里一般也主要干三件事:睡饱了吃;吃饱了玩;玩累了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就是差距。


1


1917年的夏天,天气闷热,万事万物都在这种闷热中躁动着。


一大早,已经70多岁的乡绅刘翰林刚走到院子里,就听到了大门外急促的敲门声。


他惊疑不定地听了一会儿,确定不是听错了,这才缓缓悠悠地走到门口,拉开门栓。


门口站着两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穿的衣服都有些破旧,但精神头很好。


看到他出来,其中一个年轻人快速地道明了来意。


原来这两人都是省里师范校的学生,趁着假期四处游历,但又没钱,于是一路“打秋风”,吃百家饭。


刘翰林是个老读书人,非常爽快地给了他们一个红纸包,里面有40枚铜币,足够这两个年轻人解决一两天的饭钱了。


临走前,他盯着另一个瘦瘦高高、没怎么说话的年轻人的背影看了许久。


不知怎的,心里总隐隐觉得,这个人和他见过的所有年轻人都不太一样。


他抬头看了看天,几片云朵正在缓缓聚集,一副风雨欲来的样子。


闷了这么久,终于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


2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那个瘦瘦高高的年轻人,正是24岁的毛泽东。


和他在一起的年轻人,是他的同学萧子升。


长假无事可做,他们约着干了一件极其疯狂的事情:穷游。


和现在许多大学生号称穷游,却到处搭顺风车、刷卡吃饭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穷游是实实在在的穷游。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穷,据《毛泽东年谱》记载,他们当时没有带一分钱,用游学的方法或写些对联以解决食宿,而且据说“所到之处,受到农民友善的欢迎和款待”。


但据我推测,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为尊者讳”。


因为,在萧子升晚年写的回忆录里,他把这段经历非常直白地定义为——行乞。


更过分的是,在书里,萧子升清清楚楚地记录了去刘翰林家“打秋风”前毛泽东说的一句话。


毛泽东说,“我们开始行乞吧,我已经饿得要命了。” 


另一个方面是“游”。这种游不是游山玩水的游,不是一日游、情侣游、体验游、休闲游,而是一步一步苦游。


从7月中旬到8月16日,他们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


看到这里,你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毛泽东能走完长征了。


3


在游历中,他们沿途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据统计,这些人包括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寺庙方丈等。


了解了很多风土民情。


这种边游历边调查的生活极大地影响了毛泽东的很多观念和想法。


我猜测,那句经典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早的雏形就产生于此。


这以后,毛泽东几乎一有机会就会亲自搞调查。再从这些调查到的情况中,抽丝剥茧地发现规律、研究规律,并最终利用规律。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花了一整晚的时间,看完了毛泽东写过的一本书,名叫《寻乌调查》。


这本书一共5章39节,8万字。


没别的内容,全部都是他在寻乌县做的一次调查,细节详实到让人震撼,油、盐、酱、醋、茶之类的每样都单独列条,种类、价格、什么店铺、什么价格全都细致标注。


甚至,连县里的妓院有多少家、名妓都有哪些、嫖妓的都是些什么人都写到了。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他的这8万字,没有一句废话,全是干货。


除此外,他还搞过长岗调查、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等等,每一个调查的背后,都是数十天的实地查看,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访谈交流,以及无数个夜晚的细致梳理、思考、总结成篇。


这才是真正的“行万里路”。


4


第二年的春天,著名愤青刊物《新青年》上发了一篇体育论文,叫《体育之研究》,署名“二十八画生”。


如果你熟悉繁体字的话,应该能猜出来,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澤東。


他写的这篇文章,很显然的受到了柳午亭的影响。


毛泽东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是和他的体魄分不开的,所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有趣的是,几乎就在同一个时期,还有一个人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如果不改造人的思想,那么无论身体再强健,也不过只是麻木不仁的看客。


一年后,这个愤怒的中年人,首次用一个笔名写了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


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也发在《新青年》上。


文章的名字叫《狂人日记》,这个首次使用的笔名叫“鲁迅”。


历史总是在这种细节的地方,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5


《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和毛泽东后来洋洋洒洒的大文章相比,并不出彩。但对毛泽东而言,却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


因为,这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时间是1917年4月1日。


是的,你没有看错,后来成为举世瞩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毛泽东,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是关于体育的。


读到这段史料的时候,那荒诞的感觉就跟我第一次知道数学家玻尔曾经是丹麦国家足球队队员时是一样的。


虽然这篇文章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发表,但“二十八画生”这个笔名却不是毛泽东第一次使用。


早在1915年,他就用这个笔名搞了一次公开的交友征集。


最后,征集来了“三个半”人。一个是罗章龙,另外两个人的名字,毛泽东后来忘记了。


而那“半个”是李立三,之所以说半个,是因为他去了,但在听完毛泽东的一番话之后,没有表态就走了。


就在这段历史里,还藏着一个惊人的细节。


我后来从另一本书里读到了。


李立三自己后来说,当时他之所以一言不发就走了,是被毛泽东的博学所震撼,感到自己读书太少,在谈话时竟一句也接不上来,因此,只好自惭形秽地离开了。


一开口,就能让人因读书少而自惭形秽,难以想象,那时候的毛泽东就已经读了多少书!


6


事实就在于,那时候的毛泽东确实读了很多书。


我在看史料的时候,曾经看到过毛泽东在1917年前后给他的表兄文运昌写的一张便条。


便条的主要内容是还书。


“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页,抱歉之至,尙希原谅。”


从这个便条里,我们也能得出两个结论:一、毛泽东确实很爱看书;二、毛泽东并不十分爱惜书。


但在这个便条之外,我还读到了第三个结论:毛泽东在假期里,也废寝忘食地读书。


因为我查了一下,毛泽东写这个便条的时间是春节。


是他回韶山过春节后,看完书写的还书便条。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非常惭愧。


因为大学里,我也曾在每年的寒暑假订下非常严密、牛逼的读书计划,并且不厌其烦地跑到图书馆里借来七八本厚厚的“大部头”,比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装入行李箱带回老家。


然后又在假期结束后,不厌其烦地将这些大部头书带回学校。


看起来很勤奋,但事实上,我只是做了回这些书籍的搬运工。


因为书里的内容我几乎没看几页。


什么叫差距,这就叫差距!


7


从上面各种史料中摘出来的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过长假,主要就干了三件事: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万千友。


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如果,不对比来看的话。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长假里一般也主要干三件事:


睡饱了吃;吃饱了玩;玩累了睡。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但当我写完这一切以后才明白。


毛泽东为什么会成为伟人,而我们又为什么更适合做普通人。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男人到了三十岁后,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谈吐和修养是最能征服别人的。一个有知识的男人一定是常看书的,一个有智慧的男人一定是常写作的。无论自己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看看书,写写文章。因为这样做能够改变一个男人的思想与行为。


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变成了你自己。


附:《明朝那些事儿》中一段讲述读书意义的评论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


因为看得历史比较多,所以我这个人比较有历史感,当然,这是文明的说法,粗点讲,就是悲观。


这并非开玩笑,我本人虽然经常幽默幽默,但对很多事情都很悲观,因为我经常看历史(就好比很多人看电视剧一样),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剧结局,无一例外。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王朝也是如此。


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


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作者:李栩然,来源:栩先生(superMr_xu




推荐阅读:

回复黑洞,看《币圈黑洞:再不抓人,江山没了

回复清华,看《一对清华同班同学:一个35岁搞出350亿市值,宣布赴美上市;一个却沦为阶下囚!同学间的差距是这样产生的...


BP通道:lingnanhuibp@126.com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马化腾偷窥了马化腾的朋友圈,我才明白:马云还远不是对手!

回复大佬又一大佬,坠落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