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我被植入了芯片

百家 作者:快公司FastCompany 2018-02-08 06:43:34



电影《黑镜》(Black Mirror为我们描述了另外一个世界:植入芯片将你的生命体征信息传送到一台类似iPad的设备上(甚至还能让你看穿另一个人的眼睛)。


最好的技术都是直观且近乎无形的。多年来,不少未来主义者预测,在不知不觉间,通过嵌入体内的拇指大小的测量仪器,人类所能触及的每一个物体表面都将成为计算面。


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人类皮下都会植入一块米粒大小的芯片,传输各类信息,从支付能力到健康数据,无所不包。


如果这听起来很荒谬,那自告奋勇尝试测试版芯片的我大概是疯了吧。

 

“植入芯片?我愿意”


我的手里植入了一小片RFID微型芯片,即无线电频率标识微型芯片。现在,只要轻轻一挥手,我就能打开门锁、发送短信、登录电脑、甚至用信用卡付款。

而我不是一个人:威斯康星技术公司Three Square Market简称32M)的大部分员工都选择了RFID芯片植入。


去年夏天,这家公司为所有自愿在办公场所测试这项技术的员工举办了一场“芯片植入派对”,邀请当地一位拥有17年人体穿刺经验的专家“怪咖”安迪·怀特海德(Andy “Gonzo” Whitehead),为大家植入微型芯片。


CEO托德·韦斯特比(Todd Westby)的两只手都植入了芯片,他告诉我,“起初,我们向员工展示植入芯片的概念,心想应该会有几个人感兴趣。没想到,不到10分钟内,将近90名员工里就有40个人立刻表示,‘我愿意。’”


韦斯特比左手的芯片帮他打开办公室的门、打电话、储存他的生前遗嘱和驾照信息,而右手则用于测试新应用程序。(CEO所有家人也都植入了芯片。)其他员工表示,他们在芯片里保存了比特币钱包和照片。


“针头进入皮下时,大概就像被蜜蜂蛰一样”


32M总部大楼坐落于威斯康星河瀑地区,明尼阿波利斯市往东约40分钟车程的地方。当我抵达时,传说中的怪咖怀特黑德正在等候我。在重大时刻来临前的几分钟里,我有点紧张,因为我看到了植入芯片所使用的超大针头,但植入过程比我想象的轻松。


RFID芯片的大小相当于一颗印度香米,针头进入皮下时,痛感不算强烈,大概就像被蜜蜂蛰一样,可能还更舒服一点。随后,植入部位稍微有点淤青(没有出血)。而现在,唯一的痕迹就是拇指和食指之间若隐若现的小伤疤了。不仔细看的话,我皮下这个芯片几乎是无形的。


事实上,RFID芯片的应用非常酷,但目前也还存在局限性。如果没有近场通讯(简称NFC)写入器或读卡器,通过“被动式”RFID芯片将信息写入或读取到设备内存中,那么植入芯片并没有多大用处。


不过,这主要是硬件上的问题。在三星智付(Samsung Pay)、Apple Pay 以及非接触式“轻触即付”信用卡的推动下,NFC技术日渐普及,未来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一块RFID芯片,你可能再也不用掏出手机或翻找纸质车票,而是直接“刷肉”上地铁。发生严重事故时,储存了过敏源和血型信息的芯片还能为急救人员节省宝贵时间,最终保住你的性命。


我们也不难想象,利用植入芯片可以启动自动驾驶汽车,去超市购物从此告别排队,又或者是下一次出门旅行或许可以轻松通过机场安检——美国护照已经有了加密芯片,储存持有者的姓名、年龄、国籍和照片。


而消费方面的应用要取决于哪家公司参与开发这项技术。32M总裁帕特里克·麦克马伦(PatrickMcMullen)透露,公司目前正在和来自多个行业的“几家知名企业”洽谈。


“你的隐私并没有那么珍贵?”


从健康角度来讲,RFID植入芯片对人体无害,和避孕植入棍没有多大区别。2004年,芯片就已经获得FDA(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的批准用于人体。它不会触发金属探测器,不会干扰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无论是从屋顶上扔下去还是被小货车蹍过,其玻璃套管也经得起压力测试。


至于隐私问题,就有点复杂了。但不可否认的是,隐私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珍贵。为了获取便利,我们早已牺牲了不少隐私。


“你的个人信息每天都被出售。”麦克马伦说道。“每天在你浏览Facebook、前往超市购物、驾驶汽车时,你的信息都有可能流向340亿个渠道。它们无处不在。”

“说到RFID,它的安全性和密码来源就像电子邮件一样简单,也许是把你的生日或其他字符串转换成加密口令。”


华盛顿特区隐私专家米歇尔·德·穆伊(Michelle De Mooy)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完善,破解技术的手段也在进步与完善。即便如此,他认为,个人信息掌握在手上始终比放在钱包里更安全。他说,和RFID植入芯片相比,你每天触碰2,500次的智能手机向他人汇报数据的次数多出了100次。此外,芯片不怕被偷,也能彻底避开信用卡刷卡器。


对未知性的担忧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关于植入RFID芯片,最合理也最普遍的担忧都集中于其未知性:这些芯片将来会被用到什么地方?


CEO托德·韦斯特比称,威斯康辛不少家长都在询问是否以及何时能为自己的孩子植入GPS芯片(这也是《黑镜》新一季“天使方舟”这一集的主题)。而这必然引发伦理问题:如果孩子拒绝被植入芯片呢?如果孩子并不知情呢?


假如法律强制要求你将个人的财务资产、DNA和投票记录等信息连接到你的芯片上呢?假如这些芯片和区块链成为了“财团控制和专制控制的终极武器呢”?


从我植入芯片以来,已经过去了3个月,虽然我(还)不是每天使用,但我对这项技术的看法已经迅速发生了改变。


在为《快公司》计划威斯康星之行时,我坚信自己离开广袤的中西部大地时,身上肯定没有任何芯片。但午餐时间还没到,我已经开始重新考虑我的立场。下午4点,我已经决定暂时留着芯片了。


人类是否即将迎来一个反乌托邦式的世界?我想我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了。




文 | John Converse Townsend

图片 | fastcompany.cn

编辑 | 李习双   
实习生 | 李欣欣 谢佳榆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快公司》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点击查看全文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