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硕士借贷流浪后自缢——无根之民众生相

百家 作者:互联网观察 2018-02-07 13:13:57

本文共1500字,揭露了社会不堪中最悲凉的一面,请读者自行斟酌

近日一则“25岁硕士旅社自缢,留下13个网贷APP和5万债务”的新闻在各大主流媒体被报道,过去网贷泥潭中的角色都是学生和边缘群体,如今换成了高学历、前央企职工,显得“别具一格”更加具有新闻价值被转载。

这个故事更加需要留意的是社会心理困境,而非网贷。

文章提到这位研究生毕业后曾进入央企,后不顾阻拦辞掉月薪6000多的工作,沉寂起来不与人打交道,后骗家人在武汉工作,实际上是在“借新还旧”依靠着网贷在几十元的旅馆过着浑噩的生活,最后陷入自杀窘境,令人唏嘘。

这立马引起了我对于主角心里状况的共鸣,这种被知乎网友称为“蹲族”的人一般都面临身心上的巨大压力,不得际遇、不愿改变、看不到未来。即便是世俗眼光中的佼佼者,他们也发出了“没办法连续工作超过八个月,做一份工作我要蹲半年;和钱打交道太累了,但是回家和父母在一起更累”这样的声音。


无尽漂泊:回不去的家乡,无存在感的城市

正所谓“衣锦还乡报答父母恩”,不说要大富大贵,但是至少要让父母有面子有份信仰。过去是对应试教育的信仰,如今是对稳定收入和兢兢业业的信仰,在老一辈困苦交加的生活看来,不去惹事生非、任劳任怨获得吃喝就算得上“好日子”了。

很多回不去也留不下的年轻人面对的正是这样的压力,家乡传统的一面原始粗暴,城市繁华的一面无尽辛酸,隐藏自己是他们逃避时最好的选择。

尤其是农村出身或者贫困家庭出身的这一代最为痛苦,在凤凰卫视一期《社会能见度》节目中,曾经深度记录了乡土中国高自杀率背后的几大典型案例。 

而有一个故事就与本次新闻类似,是讲述一个东北姑娘成为大学生被视为娇子在外打拼感觉不得际遇,而辞职亦然创业的故事。

在她传统父母看来这是不着调的想法,但是在不理解中,她还是坚持去做了。结果是悲剧性的,在隐晦的简单的言语中,女儿委婉表露了自己的失败,但是父母没有觉察这一危险性,在孤独的自怨自艾中、女儿不久选择了结束生命。

这种因为“心气高”所致的自杀案例不在少数,痛苦背后心理疾病的比例不知有多高,不过走到自杀这一步已然显露了这一发展带来的矛盾。

有人称这是“穷人家娇惯所致”、有人说这是代沟带来的认知不对等,但是无论原因为何,我们很少看到有人会去求助。

因为无人可依,无处可去,我将其称为“无根之民”。


“无根之民”问题,现代病需要现代医学介入

曾经流传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北欧高福利国家来上海生活的抑郁症患者突然感到了无限生机,这里朝气蓬勃充满竞争和目标,以前在自己的国家每个人都是宝贝,以至于自己想要自杀都没有去路,每每都会被各种机构救下,以一百种方法把你救活;而在上海,根本没有人鸟你,还是好好活着比较好。

而在国内,各种奇葩因财和情轻生故事中,“没有啥是一顿夜宵解决不了”被一度当作笑谈。这种热爱生活的精神是好的,不过在没有启蒙和发展的心理卫生环境面前,这些乐观是盲目的。

曾在柳叶刀医学杂志上有调查指出,中国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5倍,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中国15-34岁的青壮年人群中,自杀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在北美国家,自杀只是这个年龄段死亡原因中的第三位或第四位。

现代中国人或者说年轻人在繁忙的社会秩序中越加像日本年轻人一样,看不到未来、无法实现人的基本价值,没有家庭感情的帮助和寄托、没有社会的认可和回馈、没有发泄和缓解的环境,让他们成为默默忍受的一群人。

“蹲族”只是表象中一个被发掘出的标签式群体,知乎上他们是有想法有表达的一群人,在这之外没有技能和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们,他们能够仰赖和上升的空间更少。

这群人解脱之道无非两个,在世俗中艰难行进,获得认同后获得解脱;在困境中越陷越深,选择自我了断。

所以这种情况很严峻,需要的是心理卫生和社工组织渗透,帮助这些人活下去,而父母一代,能做的就是包容失败、包容不同的选择,让孩子不至于陷入这种危机当中。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整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