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实验室涅槃重生,原班人马携“故事硬核”重出江湖

百家 作者:刺猬公社 2018-02-05 02:46:00

导读

对故事硬核这支团队来说,是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


刺猬公社 | 晓通

 

在确定“故事硬核”这个名字之前,林珊珊和团队成员想了300多个名字。经过无数次的讨论,最终确定为“故事硬核”。


硬核,代表的团队成员的信念,力图深入故事坚硬的核心。


 

名字确定没几天,故事硬核团队的第一篇作品《了不起的茅侃侃》正式发表。

 

在这位80后创业者去世后的这段时间,无数与他相关的报道将其描写成一位创业失败的青年才俊,将他的去世归与事业失败划上简单的等号,然后靠蹭热点收获了巨大的流量。

 

但是在《了不起的茅侃侃》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很多读者才意识到,用简单的成功和失败去描述这样一个人是多么的简单粗暴。

 

“我们不认可用世俗的狭义的成败来论定一个人。”故事硬核创始人林珊珊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茅侃侃在巨大的困境中保持了体面和骄傲,拥有过快乐和人世间的爱,我感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通过这样一篇对于茅侃侃详尽立体还原的特稿,很多读者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茅侃侃,同时也知道了故事硬核这个团队。

 


有读者发现,出现在文章开头的出品团队介绍中,钱杨、林珊珊、刘洋这几个名字都是曾经ONE实验室的团队成员。的确,故事硬核这个团队就是由ONE实验室的原班人马构成。


去年夏天,国内著名的非虚构创作团队ONE实验室解散。当时的团队负责人林珊珊离开后去了清华大学,给本科生教授高级新闻采写课。团队成员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彼此问起来,发现“其实都挺喜欢这个事儿(非虚构)的”,也都还想继续写,继续做非虚构。

 

继续做,应该怎么做?选择有很多种。林珊珊开始筹备。ONE实验室解散之后,找上门来的机会并不少。有人愿意投资成立公司,有人愿意出钱做成一个支持非虚构的公益基金会,还有媒体平台抛出橄榄枝,想要在内容上进行合作。

 

投资,基金会,媒体平台,每个选择看起来都很诱人,但团队最后并没有选择这些,而是选择了更为自由和独立的方式——成立独立工作室。

 

“如果我拿了投资,我会想着要为资本负责,会希望给投资方一个特别高的交代,但是又希望能跟他达成一个高度的共识。”在林珊珊看来,非虚构更像是长跑项目,需要找到愿意长久陪伴的伙伴,彼此磨合探索。“还是希望让大家以最小的震荡来安心地做非虚构这件事,这是我当时的第一诉求。”一方面为了给团队成员最大的创作自由,另一方面避免太早投入到完全的商业化运营中,最终选择和腾讯谷雨独家合作,成立了故事硬核工作室。林珊珊说,她和团队成员都对腾讯平台的几位老师很有信任,“他们都是很有情怀的媒体人。”

 

于是曾经的ONE实验室成员,重新聚在一起成为了新的“故事硬核”。除了林珊珊担任编辑,刘洋担任事实核查员,还有杜强、张瑞、葛佳男、魏玲、钱杨、王天挺六位作者。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他们来说恰好相反。


故事硬核团队成员及家属好友一起跨年


谷雨作为腾讯旗下专注中国非虚构创作品创作和传播的非营利项目,对于非虚构的发展,在理念上和林珊珊团队有着高度的共识。同时对于故事硬核团队来说,和谷雨合作,也不用在创建初期过分担心商业化方面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对非虚构内容的打磨上。

 

用谷雨项目负责人魏传举的话来说,感觉像“谈了很久的恋爱今年终于结婚”。

 

“双方的合作当然是因为都还信仰媒体的公共价值,而且我们都认为即使是在影响表达更加强势的当下,优质的文本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魏传举告诉刺猬公社。

 

谷雨作为独家合作方,除了内容上和故事硬核团队会有深度的合作之外,在内容分发上也会在腾讯的全平台提供支持。

 

 

《了不起的茅侃侃》并不是故事硬核计划中的第一篇作品。团队成员有两篇稿子已经做了三个月左右,如果不是突然碰到茅侃侃的悲剧,第一篇作品的发表还要过段时间。

 

但是茅侃侃事件出现之后,林珊珊首先觉得很惋惜。“因为我自己也是80后,一个很多年前就知道的人物突然间以这样的方式离去,内心里是会有一些共鸣和震荡的。”

 

想做这个题的时候,林珊珊又有些犹豫,担心写这个人物会不会是在消费死者。尤其是在联系采访对象时,需要托很多朋友才能说服一些人接受采访。

 

可是在稿件发表之后,朋友圈里刷屏的反馈证明了这篇稿件的价值。腾讯网副总编辑杨瑞春告诉刺猬公社:“曾经有位茅的好友言辞很不客气地拒绝了我的采访询问,并质疑我们在消费死者,但稿子出来之后他不仅第一时间转发而且表达了很深的认同,这就是好稿子本身的说服力。”

 

杨瑞春在朋友圈里把这篇文章转发了两次,第二次转发之后,留言中多了一个合掌祈祷的表情,是pony发的。


 读者评论


相较于一般的特稿,《了不起的茅侃侃》的操作时间已经算是飞快。杨瑞春说,之前曾和故事硬核团队一起开会,希望他们能够在稿件的节奏上有更好的布局。“这个团队前身大多是中长线偏静态的深度特稿,但我希望能更多根据谷雨实验室在腾讯新闻平台的特征,产出一些关注热点的稿件。”

 

从第一篇稿件的反馈效果来看,故事硬核顺利地完成了这个目标。在整篇文章超过10万加阅读数量中,超过九成是朋友圈分享带来的。

 

如今故事硬核团队成员都在北京,每周都会在林珊珊家的客厅开选题会,“有时候会有点传销组织的感觉。”林珊珊笑着说。

 

新团队成立,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林珊珊的规划很清晰,第一个阶段让大家专注精力制作优质的内容,努力“拓宽非虚构的边界”。

 

“我们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做出一批更好的作品出来,”林珊珊说,要用好的作品让读者看到作品本身的价值。“阅读价值也好,社会价值也好,商业价值也好,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我是会觉得这个其实是需要去开拓的,这是一个从0到1的问题。

 

ONE实验室解散之时,一些评论纷纷唱衰非虚构。而非虚构本身被质疑的焦点问题,也无非是性价比或者商业化。

 

当时很多人认为,特稿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奢侈品,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变现方式又不明确,这些都是阻碍非虚构发展的顽石。

 

在商业化这个问题上,林珊珊并没有太多的担心。在她的商业计划中,包括精品的广告合作,图书出版,影视改编,这些都是行得通的商业模式。只要现阶段能把品牌和产品做好,商业化并不是太令人担心的问题。



关于非虚构的商业化问题,杨瑞春告诉刺猬公社,在腾讯和故事硬核达成合作之前,她曾与林珊珊和杜强夫妇一起吃饭,并坦言“根本不用去想这个问题”。“不要为团队设置这个KPI,优质的特稿自有其价值,当稿件完成度足够好影响力足够大,就已经足够圆满。如果碰巧有IP变现可以喜悦一下,但那已经是衍生价值,但为这个驱动则会乱了心性。

 

始终相信对于优质内容的打造一定会获得读者的认可,这或许是林珊珊团队对于故事硬核本身,以及对于非虚构整体发展信心的来源。

 

故事硬核的头像是一副画,名字叫做《出差的爸爸》,作者是团队成员刘洋4岁的儿子,他画的是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位资深媒体人。



林珊珊看到这幅画之后特别喜欢,想用作故事硬核的头像,于是联系这位小作者请他授权。

 

“你们是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才需要我的帮助吗?”小朋友问。


刘洋回答,很重要而且很厉害。


“厉害就好。”小朋友同意了授权。



晓 通

关注内容产业的新鲜事

微信号:NEXT0117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纸媒和数字出版、互联网资讯和社交平台、视频音频平台、影视文娱、内容创业和自媒体、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内容发展方向。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平台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