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复习,周五考试,周日就忘光光?这里有个小诀窍让你记得又快又牢~

百家 作者:快公司FastCompany 2018-01-25 04:50:26



期末考试刚刚结束,是不是觉得“呼~”,松了一口气


考试后大家都是动如脱兔,但考前的大家应该都是静如止水,默默地在图书馆临时抱佛脚吧。



每每考试前,最痛恨的就是一本本厚厚的理论书。更心酸的是老师说划重点,结果重点是一本书,呵呵哒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背背背,“贝多芬”



学生时代,学校给我们灌输了无数知识,但很有可能没有教会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数人选择了心理学家所谓的“密集练习法”,俗称临时抱佛脚:今天是周一,周五要考试了,于是你把复习的任务留到考试前一天晚上。死记硬背四个小时,就能混个及格分数,何乐而不为?


然而,大脑并不喜欢以这种方式吸收信息。


你背下的知识点或许能够存留到第二天考试结束,但一两周后,那些细节就模糊不清,甚至可能彻底消失。那么,该如何延长记忆呢?


相关阅读: 人脑有一个“删除”键,教你怎么用



临阵磨枪的代价


我们很容易把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带到工作生活中,比如提前一小时才开始查看会议资料,或在演讲报告的前一晚熬夜准备。


但这种方法缺乏可持续性和可延展性。


在神经领导力研究院担任顾问期间,我见过来自数百家企业的无数员工,他们在新技能和新工艺的重压下苦苦挣扎,必须迅速完整掌握新知识,牢记在心,并运用到实践当中。


但这必然导致职业倦怠,工作效率每况愈下。



脑科学家深入钻研学习的原理,发现密集学习法仅对短期记忆有效。


周四复习,周五考试,周日就忘光光。如果是学习你并不重视的东西,这倒不失为一项好策略。


但如果你希望(或必须)牢记所学知识,从而改善工作表现或提升职业前景,那就得掌握分段学习法。


相关阅读: 再蹩脚的记忆对大脑也是有帮助的



让大脑帮你干活


在心理学历史上,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首次观察发现“间隔效应”是最常被复制的心理过程。


你只需要一点点的规划和远见,就能利用这一认知现象,更好地发挥大脑的实际运作方式。


专攻记忆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认知神经学家、神经领导力研究院研究科学家莉拉·迪瓦奇认为,间隔学习法“免费”为你提供了额外的学习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放松休息,甚至还能减少学习时间。



“我们测量了实验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吸收信息时的大脑活动,然后让他们休息一下。”迪瓦奇说道。


“在测试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还观察了他们休息期间的大脑活动,发现他们都在神游。”


这个阶段很关键,她解释道。“我们看到了学习阶段的足迹,大脑继续演练刚刚学到的信息。”迪瓦奇发现,在休息阶段大脑重放的信息越多,参与者的记忆测试成绩越好。


“在你进行其他任务的时候,大脑替你把活都干了。”她补充说道。


相关阅读: 五个大错特错的常见学习迷思




如何实现分段式学习


连续四个小时的马拉松式学习(或团队会议或会议报告)需要大量持续性的注意力,而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力的质量就会不可避免地退化。


从认知角度讲,团队选择小剂量高质量的学习是更为明智的做法,每次持续不到一个小时,进行大量讨论和参与,既能牢记信息,又不至于占用过多时间。


独立自学也可遵循同样的原则。与其在考试或开会前一晚抱上几个小时的佛脚,还不如提前一周或几周安排几个持续30-60分钟的学习,你可以独立准备,也可以找朋友或同事测试你。


这种方法并不复杂,但确实需要一点事先考虑和时间管理。在这方面,有些应用程序可以帮上忙。我的孩子一个13岁一个16岁,都在用一款名为Quizlet的应用。



你可以记录考试的日期和学习内容,这款软件就会为你创建学习计划,定期发送提醒,监督你跟上进度。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了解一个科学可操作的真理:临阵磨枪准备会议,对于有效展示你的专业知识并没有什么帮助。


真正有利于展现学识的深入对话往往都需要记忆重温和洞察领悟。


换言之,这有赖于你牢固持久的记忆。但幸好,你的大脑生来就是以这种方式获取和储存信息的,你只需要从一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留出间隔。


相比于最后一刻的死记硬背,只要运用得当,分段学习最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将大大减少。



END


文 | Mary Slaughter

图片 | fastcompany.cn

编辑 | 李习双   

实习生 | 黄子君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