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内斗、互撕...这家企业曾经比茅台还牛,如今却深陷沉沦、卖股为生!

百家 作者:EMBA 2017-12-11 15:38:27

 提示点上方"EMBA"商学院第一公号,免费订阅本刊!更多交流请添加微信:YYL242

来源:财经锐眼(xdbc68)


导读:作为民族日化企业中的“杠把子”,上海家化可以说是市场上少有的、可以抗衡外资的百年老店。六神、佰草集、美加净,这些大名鼎鼎的日化品牌,均出这家企业之手。


不过这家知名企业近几年却陆续曝出各种负面新闻,清洗、内斗、互撕,大戏一场接一场。


内部的各种动荡,也让上海家化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弃儿,易方达、嘉实、汇添富等一众知名基金纷纷将其抛弃。


内忧外患之下,上海家化的未来在哪里?



说起上海家化,这家企业的名字你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六神、佰草集、美加净这些大名鼎鼎日化品牌,你一定听过。上海家化,正是这些品牌的缔造者。


(图片来源:上海家化官网)


以六神为例,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第一瓶六神花露水上市以来,六神花露水便一直独占鳌头,最高时甚至拥有72%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六神”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花露水的代名词。


也正是因为有六神这种优质产品,上海家化被市场普遍视作价值投资的典型公司,一度成为易方达、汇添富、嘉实、上投摩根、中银、工银瑞信等知名基金的宠儿,甚至连全国社保基金也一度重仓了上海家化。


(曾经是小甜甜)


奈何明日黄花,查看近2015、2016年的年报,易方达、嘉实、汇添富等知名基金早已离去,也就只有重阳旗下的基金仍然在苦苦坚守。


(如今沦为牛夫人)


昔日备受热捧的上海家化仿佛门客尽散,冷冷清清,其间辛酸,一言难尽。


金融机构的选择并非没有依据,上海家化的净资产收益率(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在2012-2015年分别为27.77%、24.89%、26.53%、46.50%,到了2016年却骤减为3.88%,研究机构对其2017、2018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了预计,也都并没有超过10%,很明显,公司的经营存在着不少问题。


短短几年沦落至此,上海家化到底发生了什么?



上海家化源起1898年成立的香港广生行。这家背负着产业兴国理想的民族企业,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相继失败的阴影下崛起,迅速成为民族化妆品行业的领头羊。


新中国成立后,在公私合营浪潮的推动下,广生行在上海设立的分公司与其他工厂合并为“上海明星家用化学品制造厂”,这也是上海家化最早的由来。


1990年,上海家化登上了发展史上第一座高峰——固定资产超过6000万元,销售额4.5亿元,利税1.05亿元,位居全国化妆业之首。此间推出的美加净系列产品成为国内销售量最大、品种规格最全、获奖次数最多、知名度最高的中国民族化妆品第一品牌,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2001年,上海家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六神、美加净、佰草集等多个知名品牌,分别占据了各自细分市场的领导地位,凭借其强大研发能力和品牌实力上海家化成为唯一能与国际同行展开全方位竞争的本土日化企业。


2011年,上海家化进行了非常彻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海平浦投资有限公司以51.09亿元成功竞购上海家化100%股权,成为实际控制人。


简单地看下上海家化的股票,就会发现,上海家化从05年底年开始起飞,到了2013年,这只股票从1块多冲破了40块,8年间翻了28倍,而同一时期的茅台,也只是从15元多涨到了190元左右,还不到13倍。



可以说,上海家化曾经比茅台还要辉煌,然而遗憾的是,2013年之后,它却盛极而衰,节节败退了。


公司经营不善,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前董事长葛文耀的答案是:公司被谢文坚掏空了。



早在1985年,葛文耀便担任了上海家化的厂长,此后便像养孩子一样,一路把上海家化培养成了民族企业中的明星、同行业的巨头。


那个时候的他可能不会想到,这个被自己视为心肝宝贝的孩子,将来会被资本“榨干”;那个时候的他更加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居然被公司驱逐。


故事要从平安的加入说起。


事实上,上文中提到的上海平浦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家化收购方,即为平安信托旗下全资子公司。2011年混改之后,平安和家化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也就正式开始了。


葛文耀在上海家化的权威随着平安的入主也开始受到了挑战。似乎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海家化最吸睛的就不再是花露水,而是内斗了。


资本方对公司经营的介入越来越深,与管理层产生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2013年,两者的矛盾终于公开化。当年5月13日,上海家化召开董事会议,免去了葛文耀上海家化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


公司的灵魂被扫地出门,股票市场给出了剧烈反应,5月13日消息出现当天,上海家化股票应声大跌5.3%,为了稳住股价,上海家化14日紧急停牌一天,并发布公告称企业一切经营正常。但市场并没有买账,15日复盘时,股价直接跌停。


9月份,葛文耀提出退休申请,终于离开了上海家化,随后资本层指派谢文坚接手公司。后者为美籍华人,曾经担任强生医疗中国区董事长。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在谢文坚履任之后不久,管理团队便出现了“大换血”:原财务总监、董秘等高管纷纷离职,葛文耀一手提拔的总经理王茁也于2014年被罢免。



媒体将这次的人事更迭称为谢文坚的“去葛化”运动。而依据界面记者的统计,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上海家化并未出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辞职或免职的情况。



2016年11月28日,早已经成为上海家化的前董事长葛文耀,突然发了一篇微博,实名举报谢文坚,称其“用洪荒之力花钱”,掏空了上海家化,应该对其限制出境,并且进行离任审计和调查。



为什么葛文耀在离职三年多之后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原因是,三天前上海家化发布公告称,谢文坚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所有职务,前维达首席执行官张东方将继任。


谢文坚走了,然而,在他身后的上海家化却成了一个烂摊子——至少,从数字上看,谢文坚的成绩单确实不漂亮。


2014年年中,上海家化的新掌门人谢文坚公布了战略目标,称要在2018年实现销售规模120亿元。而现实是,2013年至2015年的三年里,上海家化的营收增长速度仅分别为11.74%、19.38%、9.58%——远低于年均23%增长率的底线,完成120亿元的目标已经遥不可及。


虽然上海家化2015年的净利润为22.10亿,看起来还不错,但这并非主营业务收入所得,公司卖掉天江药业的股权赚取的17.90亿元才是净利润的大头。


到了2016年,无股权可卖的上海家化终于现了原形,当年净利润仅为难堪的2.16亿!


净利润为何骤降?上海家化将原因归为佰草集品牌在2016年销量的不尽如人意。佰草集的主渠道是传统的百货渠道,在大区中心城市及附近区域以自营为主,其他区域以代理商为主。受百货业这几年整体衰退的影响,佰草集近几年遇到了明显瓶颈。


但是如果将原因都归为外因,似乎也不太合理。资生堂2016今年上半年营收约合256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区销售额为615亿日元(约合3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15.5%;另外欧莱雅今年上半年销售和利润也实现了双增长,其中彩妆和洗护发品类增速跑赢其他品类。


不过,就算公司搞的一团糟,股价遭腰斩,清洗了旧团队的谢文坚等高管却赚鼓了腰包。


财报显示,谢文坚当选上海家化董事长后,2014年上海家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额达到994.28万元,2015年更是达到1686.68万元,而此前的2013年,总额仅为469.7万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2014年、2015年上海家化员工的年薪均徘徊在30万左右,并没有任何起色。


葛文耀在当年离开上海家化时,也只是若有所指的发了一条微博,感慨散步的时候“恶狗挡道,只好换条路”,并未直接评论上海家化的内斗,时隔3年后,葛文耀却特地出来发声,想必也是气得可以吧。



谢文坚之后,集团聘任职业经理人张东方女士担任CEO。张东方可谓女中豪杰,她曾经于2010至2015年在维达国际担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期间她成功使维达销售收入增长数倍,市值增长超过数倍。


同时,在她的带领下,维达还实现了多方面的转型——从传统的商品销售公司转型为拥有多个品牌的消费品公司,从纸巾公司转型为卫生用品公司,从本土公司转型为跨国公司。


虽然葛文耀认同张东方的能力并且看好上海家化的未来,但正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上海家化内部的问题已是“积重难返”。


资本层对管理的介入,使得管理本身变得颇为复杂。上海家化前总经理王茁在接受凤凰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说,“他们使用MBA教程式的价值判断逻辑,难以接受或容忍企业家的个性和对品牌的偏执……


他们认为自己代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只要按照大股东的成功逻辑,只要打造出一个换谁来做董事长都一样的平台,然后请战略咨询公司来梳理战略,去聘任背景光鲜的职业经理人、推行一整套KPI考核和风险控制措施之后,就大功告成了,所投资企业就一定会高速增长。”


诚然,军伍出生的王健林、任正非用一套自己的土办法管理团队,虽然不科学、甚至“没人性”,管理方法、领导风格都备受批判,但他们最终却打造出了一只虎狼之师,生产出了让国人骄傲的产品,取得了傲人的业绩。


资本层的介入,或许会为企业对接更优质的资源,但更优秀的领导者是否意味着就是最合适的领导者呢?如果决策者的屁股都是撅起来的,脚也不在地上,还能否做出有利于企业的规划呢?


王茁一语成谶,2017上海家化三季报显示,上海家化净利润3.02亿,同比下降30.29%。而就在上个月,平安人寿完成了对上海家化的部分要约收购,收购完成之后,平安集团的持股比例提升至52.02%。在平安要约收购之后,上海家化的股票累积下跌超过了10%。



清洗、内斗、互撕…上海家化这几年的一通折腾,其实并不是个别案例,而是反映了很多企业的共性问题:资本如何更好地介入公司管理?空降的管理者如何制定接地气的战略?强势股东和管理人之间如何处理好关系?


在这个资本日益强势的时代,能否解决好上述问题,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兴衰。

临走请点下方留个手印,如觉得文章不错,请分享给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看到。

商务合作:yangqin6060(微信)

投递BP:bp@wefinances.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