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怎样才会好起来?

百家 作者:董毅智 2017-11-30 10:07:23

来源:深度沈阳(ID:sdsy024

 

 


 

离开沈阳,来到北京那一年,我已经24岁了。

 

那时候沈阳报社的同事们还把新闻理想挂在嘴边,人们撸串喝酒的据点还在兴顺夜市,彩电塔傲气得高不可攀,浑河岸边的灯光还能绘出城市的绝色容颜。

 

我一个人坐着动车从沈阳出发去北京。

 

火车启动后,大多数乘客都睡着了,车厢里异常安静,我却睁大着眼睛不肯入眠,脑子里闪过的全是王兵《铁西区》里镜头下的沈阳。

 

破旧的工厂和无所事事的工人们,构成了我离开家乡后对它的全部记忆。

 


 

 

90年代末,沈阳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下岗危机,大量只会操作工业机器的人们失去了工作。无所事事的人们聚在一起,围成一圈打一种叫“6冲”的扑克。

 

慢慢地,“卖呆儿”的人们觉得无聊,也聚在一起开启另外一桌。再慢慢地,玩的人越来越多,桌子也越来越多,一些头脑灵光的人就在旁边做起了收服务费的生意:提供桌椅板凳、饮料以及烟酒。

 

这些人把生意做在公园里、大桥下,甚至是马路旁,他们好像永远不用担心没有客人。因为只要出摊,必定会有大量失业的人们靠打扑克消磨自己旺盛的精力,打发无聊的时间。

 

当年,沈阳是今非昔比的存在,城市的重工业在日据时期发展起来,建国后,机器虽流失不少,但基础尚存,加上有许多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沈阳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号称“共和国长子”。

 

曾经,我们拥有亚洲最高的烟囱,它在北方疏朗的阳光下喷吐着硫磺色的烟雾。这座城市的人们以它为骄傲。现在,人们觉得这更像是一种讽刺。甚至在它被爆破的时候,都没人前去凭吊。


 

 

与亚洲最高的烟囱被爆破不同,五里河体育场被以“违章建筑”为由爆破的新闻则震惊全国。

 

作为中国足球“最高荣誉”的殿堂,存在了18年的五里河体育场只用了6.6秒便灰飞烟灭。

 

爆破当年,有人在博客撰文缅怀:爆炸后的飞屑一直飘散到几百米外的民宅顶上,有人正在这个冬天的下午晒衣服,看见衣服上飘落了很多不明废屑,就问:这是啥呀?答:这是英雄的尸体。

 

几年之后,东北再一次被全国瞩目,不是因为它有着诸多的工业第一,也不是因为这里浩瀚的历史,更不是因为,这里是中国球迷的足球圣地。而是,它的经济突然“跌倒”,GDP增速位列全国后五位,辽宁排在倒数第一。

 

更有媒体列出了《全国重点城市投资前景排名出炉 沈阳排名最低》这样刺眼的新闻标题。

 

重工业基地的大规模人员下岗的创伤,政府过多的依赖土地经济,让沈阳放佛以另外一种“英雄尸体”的姿态躺在了大家面前。

 

 

 

作为计划生育婴儿中的一个,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告知,长大了要为国家操作机器。大规模下岗之后仍然保住了职位的父亲对我说:“现在还能干上这个工作的,就是铁饭碗。是许多人挤破头都想来干的工作。”

 

父亲说这句话时好像已经忘记了,当初人人下岗时,他每天提心吊胆、事事小心的样子。那次事件过后,父亲染上了吸烟的毛病。从一个不会吸烟的青年到现在一天两盒红塔山的老年人。

 

读完大学后,我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去替国家操作机器。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一名记者。

 

这个世界没有“铁饭碗”,我不想和上一代人一样,成为任何历史事件的牺牲品,一方面恨透了制度,一方面却想成为制度的最终受益者。

 

我想独立于世。所以我离开了她,越走越远,从沈阳到北京。

 

每次有人和我谈起家乡,我总是慷慨激昂地陈述着它的工业使命,从别人赞叹或不解的眼神中,看见自己内心的伤感。每次在异乡用键盘敲打有关家乡的字符时,想起父亲蹲在院子吸烟的样子,想起破败的赫鲁晓夫楼,总会热泪盈眶。

 

我曾经无数次地回忆过自己回到家乡时的样子: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家乡的媒体行业蒸蒸日上,电视台没有腐败丑闻,也可以做出《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这样的娱乐节目,而不是《七星大擂台》;报社依然是群雄诸聚,沈阳今报番号还在,《辽沈晚报》《华商晨报》决战正酣,裁员风波只是昙花一现... ...

 

我知道,这些都是我为自己编织的梦想。

 

艾静再也唱不出《艳粉街的故事》,沈阳是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近来东北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关于东北人口、东北经济、东北民生、东北国企改革的报道覆盖各大新闻媒体,东北问题已然成为全国人民的热点问题。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到底怎么了?

 

我说,东北病了,病情比较复杂,属于顽疾,但绝不是无药可救。

 

东北地大物博,身体底子好,是会调解好的,只不过常规的打针、吃药估计疗效不会很明显,至少不去根,是需要做个“手术”、刮骨疗养,外病内治,才为正法。

 

工作之后,有机会在东北做项目,项目做了2年,困难程度远超想象。

 

虽然作为东北人,内心并不想说东北的不是,但有些话还是不吐不快。因为问题,或者说顽疾就摆在那,如果不寻求改变,东北的病是不会彻底痊愈的。

 


 

 

都说东北经济不好,官方媒体最近也在不断的说东北经济要振兴,转变观念很重要。

 

不能太官僚,不能等靠要。

 

总这么说,东北就会成为一个沉默的病人,心里状态就是这样的,“我有病,对不起,我拖累大家了”。

 

到最后的心里状态就是,“我是一个病人啊,你们干嘛计较跟我一样的”。

 

31省经济情报看来,其实,真正的让东北振兴,就要让他知道,尽管这是一个消费经济的时代,但是你有用,凭借几十年积累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工人的素质,你能凤凰涅槃。

 

 

今年的双十一,大家都能看到马云嗨的不行,刘强东也是意气风发,各家快递公司都打出“月薪一万帮我送货”的横幅。

 

不过这么多年的双十一,东北在干嘛呢?结果是啥也没干。

 

东北在双十一狂欢中落寞无外两点:一是整体经济增速缓慢,国企效益下降,居民消费能力低,人口老龄化加剧,接触电商的人口少。二是东北轻工业不发达,衣服、鞋帽、食品、电脑数码等生产企业少,不能实现本地供应。

 

在热闹的双十一电商1682亿元里面,东北经济赚到了什么?

 

先说产品。化妆品有吗?东北真的没有什么化妆品品牌;衣服鞋帽有吗?东北真没什么服装鞋帽;金银首饰有吗?没有;家用电器?没有;沈乐满热水器都没了30年了。说来说去,电商这块,沈阳赚到了送货快递这块。大约占整个电商销售的微不足道的部分。

 

实体商业这块,双十一当天,我经过兴隆大奥莱,门口的车排到两条街以外。这个店里的名牌大部分不是沈阳产的。化妆品、服装、电器、金银首饰、手表、都没有东北产品。

 

兴隆赚到了进店费,租金,营销费。其余的统统回到南方去了。不论是电商还是实体店,里面流通的商品大部分不是东北的产品。这是东北经济不断被抽血的原因之一。

 


 

 

BAT的大数据时代,不仅是最大的广告公司,还是最大的产品公司和金融公司,他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和金融和平台优势引导消费需求,无往而不利。

 

试问,这样的机会会降临在东北的企业身上吗?

 

沈阳没有产品。沈阳没有品牌。沈阳多是短命的抄袭产品。

 

金融有吗?孵化器遍地,但是真正的金融风投有吗?没有,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但没有商品交易所没有金融总部。沈阳有个金融商贸区,但是没有什么金融产品。沈阳有盛京银行,但是股东基本上是南方的财团。沈阳的工业产品是主力,但是并不具有定价权。

 

沈阳以重工业为主。但是一大部分是央企,比如黎明沈飞等等。还有一部分企业如果你看看这些企业的股权结构的话,基本上被北京等地的国企控股。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属于辽宁或沈阳的企业了。

 

沈阳的经济低迷与第二产业的停滞有很大关系,这些企业大都进入了股票市场,但是圈的钱基本上与沈阳的企业没有太大关系了。

 

沈阳有什么?沈阳有过服务业的兴盛,不过昙花一现。曾几何时,沈阳被称为浴都。一时间沈阳的大门市大商业供不应求,用来开大浴都。随着对黄赌毒的治理,浴都时代过去了。

 

房地产也是一样。沈阳前十大地产品牌看看总部不是深圳就是广东,还有就是香港。这些公司的利润最后都会拿走。

 

沈阳有什么?沈阳有大学,毕业就进关。人口外流,投资不入。公务员成为热门,近亲化繁殖。

 

杭州开了会,厦门开了会,西安有了一带一路。武汉,重庆,成都飞速发展。东北里的辽宁省,沈阳和大连成为小盘子里的两个对手,竞争关系,不能形成合力。致使弱上更弱。

 


 

 

沈阳目前的最佳定位是官员上升的资历镀金站啊,你有了管理工业城市的经历,好嘛!升官。

 

别提沈阳是个重工业城市。别说东北的资源。这次川普来,签订了2535亿美元的大单,里面的重头戏是油页岩炼油。这项技术才是最牛逼的。东北有吗?资源没有了,环境糟蹋了,人员流失了。

 

11东北的买买买,不过是立冬后的一抹夕阳。

这景象比起上个世纪90年代下岗女工走进夜总会好不了多少。

 

东北这个地方,本来就是计划经济的大本营,人们的思维已经惰性化了,他们相信政府无所不能,个人哪能胡整,得听上级的,怎么干,得等文件指示。

 

要么,就等着照顾,等着优待。而享受优惠照顾,他们是特别心安理得的。

 

振兴的思路,还是计划经济,还是不相信市场那一套,搞项目,配套资金,结果资金都被人弄到个人口袋里去了。

 

东北人很聪明,你看出了那么多的小品演员,赵本山啊等等,但这种聪明,没有用在自己做点什么,也就是生产性努力,而是想着怎么占便宜,也就是分配性努力上,和原来人民公社下社员一个思维,忽悠也就成了一种文化。

 

东北经济要好转,就是不要再继续高喊振兴。

 

不要再输血,不要再给东北人被照顾的幻想。

 

慢慢地,东北人就会自己想出办法了。




董毅智

 

专业互联网(EC/TMT)、投资金融(PE/VC)律师,风险控制专家。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浦东国际金融学会会员、法律自媒体人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凤凰、和讯、金融时报、财经国家周刊、法人、创业邦、品途网、虎嗅网、艾瑞网、雷锋网、极客网、TechWeb、钛媒体、百度等多家机构特约撰稿人专栏作者、创业导师,有百篇文章在相关媒体刊登及接受专访。著作有《互联网+产业风口》、《Uber 开启“共享经济”时代》。

 

微信公众号:dongyizhilvshi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