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汽车在这里顷刻冻上霜

百家 作者:36氪 2017-11-30 03:12:20

最近几天,冷空气又从它的老家“西伯利亚”跑来串门了。受此影响,中国自北向南出现了一大波的降温以及雨雪天气,部分地区降温甚至超过了12℃。伴随而来的是最高7-8级的阵风。一时间,路上的行人们开启了“全副捂装”模式。

这怪不得人类。据说人类起源于温暖的非洲大草原,自然就没有什么天生的御寒手段。现代人如果没有衣帽保护,一旦体温下降2℃,就会进入体温过低状态。首先会失去知觉,然后心律失常,等体温持续下降到24℃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这样看来,人类这个软体动物,是不是有点太脆弱了?

和一些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相比,人类还真是弱到掉渣。大家都熟悉的“极地动物”,北极熊、北极狐、北极……它们借助厚厚的脂肪和皮毛,根本就不在乎寒冷。北极跳虫等一些不通过新陈代谢产生体温的生物更是另辟蹊径,它们能够在体内合成抗冻分子,从而大大降低体内液体的“冰点”。

还有一些比较奇葩的地球生物,甚至能在冻僵的情况下存活,譬如刚孵化不久的西部锦龟、北美林蛙等,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它们能够产生抗冻剂来保护身体最重要的部分。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的灯蛾毛虫更是离谱,它能在-70℃的低温状态下冬眠,即使它的血液和任何其他细胞外液体都处于结冰状态,仍能存活下来,堪称是地球上最极端的耐寒生物之一。

除了这些极度耐寒的生物,还有很多不惧高温的的生物。在太平洋深海3000米,水温高达250℃的热泉口居然也有“生命的绿洲”!有科学家惊奇地写道:“我简直不敢相信所看到的景象——奇怪的粉红色的鱼。紫色的章鱼、一群白色的螃蟹、成千上万棕色的贻贝和巨大的白蛤,在火山口,一大片蠕虫在一根根高达4米的竖管顶端,摆弄着松软的鲜红色羽毛状的东西,真像是在另一个星球上发现了生命。”

陆地上耐热的生物也不少,但最耐热的当数一种名叫“撒哈拉银蚁”的蚂蚁,它们在沙面上快速爬行,闪出一身耀眼的银光。它们喜欢在正午阳光最强烈时觅食,而那时沙漠的地表温度可能高达70℃。

那么,人在高温状态下的耐受力又是如何呢?33℃时,人体就需要通过排汗散发热量;35℃时,心跳加快,出汗增多,血液循环加速;38℃时,多个脏器将参与降温活动,二级预警温度;40℃,人开始出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现象,一旦体温达到42℃,就会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甚至是死亡。

其实,不论是耐寒、耐热,还是耐盐、耐压……各种各样的生命,为了繁衍而改变形态、生理以适应环境。这些生命,虽然不一定起眼,但却活出了各自的精彩,让无数生命的荒原开出了绚烂的生命之花。不过,大自然最厚爱的应该还是人类,让我们在进化的道路上走在了最前端。虽然我们的身体柔弱,但以天赋的智慧和衍生出来的科技为利器,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了海,不畏酷暑严寒。

1977年,法国科学家乘坐“阿尔文”号深潜艇,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下潜至3000米深处。并在水温高达250℃的热泉口发现5个生物群落。

我国在南极安装的巡天望远镜可在-35℃~-75℃环境下实现无人值守越冬观测,并在2017年8月18日至28日期间探测到了引力波事件的光学对应体和光变。

当然,并不是只有专业领域的科研设备才会有高超本领,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产品同样拥有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科沃兹在[没想到的实验室]就做了一场“风洞”实验,我们一起来一下这个视频。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data-vidtype="2"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647058823529411" data-w="480" data-src="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u05112wx51x&width=338&height=190.125&auto=0" width="338" height="190.125" data-vh="190.125" data-vw="338" style="display: none; width: 338px !important; height: 190.125px !important;"></iframe>

视频中,实验室重现了好莱坞灾难大片中的场景,暴风骤雨、冰雪热浪,百般“蹂躏”试验车辆,使整车能够经受空调性能试验、发动机冷却试验、除霜除雾试验、乘客舱舒适性试验、城市工况试验、雨雪侵入试验等各种测试。

其中,有几个关键性数据,我们要划一下重点:

在这座耗资1.8亿元建设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科沃兹要经历-40℃~60℃温度变化、5%~95%的湿度变化以及0~250 km/h风速变化,还有600~1200W/m2日照强度变化多项考验。

如果温度湿度我们在生活中还比较容易感知,那么风速和日照强度可能就有些不好衡量了。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风力的大小分为18个等级,最小是0级,最大为17级。其中10级飓风就可以把树木连根拔起,而11-12级飓风则很少会在陆地上存在。但是在风洞试验中,最大250 km/h的风速已经超过了17级飓风的标准。

日照强度的考验也是一样严苛。一般来说,我们所能接受到的日照强度并不高,即使是在上海地区夏季日照最强烈的时候,水平面日超强度也才900w/m2左右。风洞实验中的1200W/m2已经接近毫无保护,身处大气层外的日照强度了。

上述的所有考验中,还会有2000多个信息通道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测量、分析,将车辆在各种条件下所反馈出的状况捕捉得更加敏锐、细致,帮助技术人员更精准的找出问题的症结。正因为这些无数次的模拟试验,使得科沃兹拥有了更好的性能、更高的舒适性以及对极端天气更强的应对能力。

世界很大,我们很渺小,但是科技给了我们强大的铠甲。如同历经严苛考验的科沃兹,可以载着我们,自由行走天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