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东北喊声冤
真的,想为我们东北喊声冤!
我之前是辽宁省某重工业城市某局办公室成员,负责写一点东西。接触的文件资料多一点,内心便有诸多的愤慨:
为什么东北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
为什么我们无法发展,越来越差?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整个东北的落后化、非工业化,并非偶然,而是某种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谎言和矫饰所迷惑,那么就请往下先看看。
刚刚建国的时候,如果大家看过那时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个关于工业和产业布局的文献,都回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
"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偏居一地。"
这个"偏居一地"是什么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对东北连称呼一下都不屑的!
毫无疑问的是,上海是轻工业的基地,占全国轻工业产量的35%左右。而当时的东北,准确地说是辽宁,却把当时全国重工业的产量囊括了近七成!
其中,关系到国际民生的主要产品:钢材、成品油、电力、机床、军工,更高达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这样在关内手工劳动盛行的产业,辽宁仍然占到55%的份额(因为有抚顺阜新这两个当时在亚洲无可匹敌的露天煤矿)。
今天,总有一些人牵强附会地说什么武汉、青岛、天津、甚至重庆、太原是"老工业基地",这真叫人笑掉大牙。
不客气地讲,跟辽宁中部的重工业基地相比,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么工业基地,顶多能称得上"手工业基地"!
这里还必须提及一个城市——大连。
大连是日本人在中国的战略基地,基础设施良好,工业底子胜过川琦和广岛。刚建国时,大连是中国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学工业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说了。
关于大连的贡献,这里还要纠正一个历史上的错误。大家可能都还记得某位元帅在淮海战役之后讲的一句话: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但历史上的原话是: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毫无疑问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层也很清楚东北的重要性。否则也不会有 "只要我们有了东北这块巩固的根据地,即使失去了现有的所有根据地,中国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这样的话,东北人民不但肩负了解放中国的重任,在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中也是前方战士流血,后方百姓拼命。
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不是辽南地区稠密的铁路网,前方的物资如何能无误送到?比较一下此后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
可是令人气愤的是,即便是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牺牲的是四川人,山东人;大生产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难道中国的几个王牌军不是由东北子弟兵编成的?难道数万火车皮的战略物资不是由辽中工业基地生产的?
这等明目张胆的歪曲是不是太无耻了呢!
再谈谈建国后的建设时期:
笔者从祖父那里认真地学习过"一五计划建设纲要",其中工业建设的中心意思其实只有八个字:“完善一个,铺开大网”。
最中心的一句话是“建设并完善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础,使之能够有效地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
这里,前半句是手段,后半句是目的。不幸的是,这个“目的”一直持续了五十年!!请各位注意,计划经济时东北产品的输出与八、九十年代的"广货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东北那叫"调配"。
所谓"调配"是无偿地支援。
如果是出售的话,年产量一直超过五千万吨,稳产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几万的大庆岂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全国机电产品的集中地--沈阳,每年无偿调配到关内的产品多达89%!
有人说,沈阳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我看,应该叫奶娘才对!
鞍钢大型厂很长一段时期是国内唯一能生产重轨的工厂,可是诸位读者你们想一想,建国以后,在东北地区究竟建设了几公里的铁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设的沟海线也是辽宁省自筹资金建成的!
没有东北的无私奉献,何来的中国六十年代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
其实,又何止是产品?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线"建设,辽宁承担了最重的任务。超30%的技术,管理骨干被抽调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厂整矿地搬迁.。在河南、在陕西、在四川、在云南、在贵州、在甘肃、在湖北的工厂、矿山、军企、基地中大部分,甚至整厂整矿的沈阳人、大连人、鞍山人、抚顺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边、阴山脚下、戈壁荒滩、他们甚至隐姓埋名,死了都不为人知。
东北人民为国家作出了这样的贡献,可是得到的是什么?
别的不说,"陈三两",想来大家都还记得吧?
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作出了无数贡献的人们,每人每月只有三两油吃!难道是东北不产豆油吗?不是,东北的大豆产量占全国的44-57%(1962-1977年),难道是全国人民都只吃三两油吗?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东北的6.67倍,可是它半两油都不产!年轻的人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问问任何一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东北的情况也不大好,但还可以勉强维持,为有吉林和黑龙江两地的大粮仓。但是上边连续的指令,调配口粮、饲料粮入关,目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调走的那是什么?那是人命啊!要不是东北的自然基础好,大自然赋予的粮食多的话,这等釜里抽粮的作法保不齐也会在东北发生人间惨局。
今天,那么多的人上网骂东北人的不是,他们可曾记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是靠那一口东北大米活下来的,为什么如此的忘恩负义!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们应该还记得七十年代东北人到北京抢购的情景吧,猪肉甚至整扇整扇地往回扛。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东北的工业产品可以无偿地调配给关内,而关内的农副产品却不能无偿地调配给东北呢,而是要东北人民千里迢迢进京去买?这其中是否就有资本外流一类的什么问题呢?
如果说八十年代之前,东北人民只是"小苦"的,那么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人民便是"独享"这份苦果了。
改革开放,国家在南海边画了几个圈搞窗口,搞实验田。当然是有风险的,这就需要由上缴财政的大户来分担,这其中东北又是主力军。八十年代初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每年的本级财政支出都是财政收入的三到六倍。
如果说,此时的广东、福建等地经济实力弱,减免税收制度对中央财政的影响不大的话,那么到了一九八四年(请大家记住,一九八四年是中国经济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年头,这一年很多有利于南方各省的经济政策出台,东南部各省的发展势头正式形成)。
当时的情况是,南方,尤其是广东,已经初显活力。而北方,尤其是东北已经显得有些吃力了。但是当时的决策层似乎很欣赏这样的即将发生的"马太效应",对东南部各省的优惠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对东北个省要求一视同仁,减轻负担的呼声充耳不闻.。
从这个时候起,东北真正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
这里笔者要澄清一个事实,一直有人声称,并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为国家上缴了最多的税收,其实真正的第一是辽宁省。问题就在于上海是作为一个整体为国家交税的,而辽宁省内还分出去了几个所谓的计划单列单位:沈阳市、大连市、鞍钢、辽河油田...
最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国上缴税利的前十名中,竟有四个来自辽宁省:沈阳、鞍钢、大连、大庆油田,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十分之一的东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过度了呢?!
这时候的东北已经显出发展后劲的不足,表现在:工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企业留利过少,自我发展资金短缺。当然,这些都是相对于全国而言,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缴任务,东北工业基础错过了八十年代后期工业领域升级换代的良机!
这难道是无意中形成的吗?错!上层搞经济的人心知肚明。
举个例子,鞍钢是钢铁行业的老大,每年上缴的利税是武钢的3.5倍、首钢的6.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万元,在冶金工业部十大钢厂中名列第七,仅比酒钢、水钢高一点点,连首钢的一个零头都不够。
鞍钢计划处的人的话讲"连每天的流动资金的最低线都不够!"。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那几年冶金工业部出的年鉴,你就会明白什么叫不公平!什么叫压榨!
九十年代初期,鞍钢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煤的钱都是全体职工捐来的,可是国家的上缴任务却未见丝毫的松动,同时的首钢确实利税全退,国家贷款多得挡不住,又是建大高炉又是买大铁矿,真是风光无限!
更多的例子发生在沈阳的铁西区,这里就不想再说那段故事了。
如果说粤、闽、浙、苏是第一批起飞的地区的话,京、沪、桂则是第二批了。那么,东北能否成为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因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西部,重庆、四川、甘肃、新疆... ...
东北又一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一次,也许就是致命的。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开"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关于地区经济布局的部分,上面已经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定了性:
完整的原材料基地,确定大农业的发展方向!
看看,决口不谈一个"工"字!把一个工业区"发展"为一个农业区也许就是这个"纲要"的指导思想。
你,一个东北人,有没有想一想这究竟是为什么?
请不要把国家责任都推给东北!
所有人都在骂东北:说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说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全,说民营企业欠发达,说政府的权力过大,说资源枯竭造成并发症,说东北人才外流严重,说东北人观念落后,等等。
你们说的,都对,都有道理,只是,并没有谁真正说到了点子上。
东北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东三省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政策红利。也就是说,这三十余年来,在政策层面,东北一直遭到了无情的忽视,甚至是抛弃!
这才是令全体东北人最为委屈又无奈的。
我知道,马上会有人跳出来说:“你们东北人就知道要政策!”别急,且容我慢慢道来。
1978年,辽宁的GDP总量是广东的两倍;到2000年,广东则是辽宁的两倍。这二十多年间,发生了什么?难道说,辽宁人突然变笨了,或者说,他们天天都在睡懒觉?
经济特区在广东,这就是标准答案。
什么叫经济特区?万事特事特办!
企业注册?好,简化程序。税收减免?好,完全可以。因此,特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与引领作用,早已为我们所公认。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特区不是设在深圳,而是设在大连,那么今天的辽宁会怎样,东北又会怎样?
有人又会说了,那特区设在青岛,山东还厉害了呢。对。没错。你说的,和我说的,没有任何矛盾。特区,名义上是试点,实际上,就是机会占先,这已是三岁娃娃都明白的常识。
说东北国有企业比重太大,亏损严重,这是历史造成的。那么,说东北民营经济不大不强,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必须承认,是在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开发的带动下,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才有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因此,请不要动不动就批评东北人观念保守,不肯发展民营经济了。你以为民营经济就是在路边支个摊子烤肉串那么低成本吗?看看广东与浙江的民营企业,哪一家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技术引进和人才支撑?
那么,第一,资本从哪里来?
那些民营企业主,一没有祖上大量的遗产传承,二没有机会得到银行的贷款,三又不偷又不抢,那么资本原始积累是如何完成的?其秘密就在于,免税政策将大量资金沉淀在了民间。更不要说,某些地区的走私,明晃晃地给多少企业带来了第一桶金!
第二,技术从哪里来?
离开了开放政策,就不会有大批外企落地生根;没有了大批外企,管理与技术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以市场换技术,这是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东北,基本上没有得到这样的好处。
第三,人才又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包括东北在内的内地来。说实话,是政策,让东北在改革开放第一波就掉了队,其恶果之一,就是人口外流,包括人才外流。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东三省每年净流出人口达200万。他们本身是观念最新的一群人,也是最有闯劲的一群人。他们的离开,是东北的重大损失。但是,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离开,造成了东北今天的困境,而是因为东北没有占得政策先机,整个地区先陷入了萧条,然后才导致他们的离开。反过来,人口与人才的流失,又加剧了东北的萧条。这才是符合事实的因果关系!
一带一路战略是好的,但与东北没有关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可期待的,但与东北没有关系;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第四增长极,但同样与东北没有关系;
真的,特别想为东北喊个冤!
董毅智
专业互联网(EC/TMT)、投资金融(PE/VC)律师,风险控制专家。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浦东国际金融学会会员、法律自媒体人。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凤凰、和讯、金融时报、财经国家周刊、法人、创业邦、品途网、虎嗅网、艾瑞网、雷锋网、极客网、TechWeb、钛媒体、百度等多家机构特约撰稿人、专栏作者、创业导师,有数百篇文章在相关媒体刊登及接受专访。著作有《互联网+产业风口》、《Uber 开启“共享经济”时代》。
微信公众号:dongyizhilvshi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为基层减负赋能 促干部实干担当 7951370
- 2 泽连斯基:停火至少需要20万维和人员 7953591
- 3 冷冷冷 多地将冻成这样“紫” 7855753
- 4 两新扩围落地实施 带动产销两旺 7728610
- 5 一想到28号全员洗头就想笑 7608680
- 6 刘畅彻底黑化 7584131
- 7 身体这几个表现说明你太累了 7483200
- 8 赵今麦 00后的黑历史都是高清的 7345842
- 9 原来快递停运比双十一更有吸引力 7284456
- 10 刘烨13岁女儿近照 710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