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抑郁,我来倾听

百家 作者:硅谷洞察 2017-11-13 03:41:35



硅谷Live / 实地探访 / 热点探秘 / 深度探讨



如何更好地认识及治疗抑郁症?




Jack,你今天还好吗?


Jack,考试期就要到了,我知道你有点烦躁……


Jack,你说要不要来个减压小工具玩玩?


这个对话是数百个像Jack 一样的大学生,跟他手机中的朋友进行的日常对话。只不过,这次,Jack手机对面的那个人,不是真人,而是一款聊天机器人。




这个由斯坦福大学开发的机器人Woebot,希望陪伴的是,数百万个像Jack 一样的年轻的抑郁症患者们。谷歌和百度曾经的人工智能负责人吴恩达也加入了这家公司的董事会。


当前,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全球抑郁症患病率最高的国家,抑郁症患者人数均达到全国人口总数约 5.9%。在中国,这个群体同样不容忽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抑郁症患病人数目前已经超过5000万。


最近更是有媒体报道,中国的每十个奶奶中,就有一个抑郁症……



庞大的患者人数背后,是紧缺的治疗资源。密探发现,硅谷的科技创业公司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不少举动,到底什么才是对患者而言,更好的治疗方式呢?


让“我”陪你聊聊天吧


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或许有很多朋友。可是却难免有情感上的孤独感。这款由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在Facebook Messenger 上搭建的聊天机器人Woebot,希望能全天24小时陪你聊天,做一款让你情感上不“孤独”的机器人。


今年6月,Woebot 跟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JMIR 杂志上发表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对70名 18-28岁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两周测试后,这些人群的焦虑和抑郁症大幅度减少,有85%的参与者更是每天或几乎每天都使用Woebot,跟它聊天,效果非常显著。


为什么选择年轻患者呢?因为这个群体群体已经成为美国抑郁症患者当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2015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因抑郁症自杀已成为15至29岁年轻人第二大死亡原因。


具体操作起来很简单,它每天都会从三个问题开始“搭讪”,比如:你还好吗,你今天感觉如何,你今天的能量水平如何(嗯,有没有元气满满呢?)。如果你表示出焦虑、消极情绪的话,这个机器人会调皮地问你,是不是需要一些小技巧减压。


据了解,这款机器人使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心理疾病进行治疗,结合机器学习进行训练后,它跟你聊天时间越长,就越了解你的情绪、心理状况。


(聊天截图)


美国加州执照临床心理学博士徐艺珊告诉密探,Woebot 起到了消除年轻人孤独感,满足部分沟通需求的有效工具。年轻人向来对这种高科技的接受度比较好,所以这对非临床诊断,但是有一点抑郁情绪的人来说是有用的。


对有轻微抑郁情绪的人群来说,在没有动力做事情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希望等自己情绪好转时再去做事情。其实,恰恰相反,要让自己去见人、做一些事,才会让自己的情绪趋于好转。Woebot 在理念上也是一种行为活化疗法(Behavior Activation Theropy)。因为互动的增加,会带动你情绪的改善。


试试带个头套?


除了聊天,另一些公司希望无需服药,从外部缓解抑郁症带给患者的痛苦。


在国际硬件孵化器 Hax 最新一期的孵化公司里面,一家公司Flow Neuroscience 做的就是“戴头套”治疗抑郁症。Flow NeuroScience 的CEO Daniel 告诉密探,Flow主要针对重度抑郁或者叫临床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患者研发的。



经过临床诊断的患者,会有近 6个星期的疗程。前两个星期需要每天使用,最长为 25 分钟,持续10天。同时,在对应的 APP 中执行专门的任务。经过初始阶段后,只需要每周使用耳机两次,连续四个星期。


效果如何呢?Flow 表示,它可以将抑郁症的严重程度降低30-35%左右。这背后是 tDCS 疗法在起作用(密探注:tDCS 是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缩写),头套会为大脑前额左前叶这一目标区域提供柔和的直流电。


徐博士告诉密探,tDCS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确实已有美国顶尖的医学院在着手研究这个领域。因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有一部分原因跟大脑有关。比如涉及到某些脑电波信号的交流、是不是某些脑部区域过分活跃等,所以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区域,可以产生效果。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医生,徐博士也表示,相对精神科医生来说,心理学界目前多半把工具作为辅助性的治疗器具。自己曾跟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精神科医生们(MD)交流中发现,他们都表示出愿意尝试tDCS来治疗抑郁症的意向。


但是,心理治疗临床上仍会等待更加充分的治疗证据,比如美国心理协会(APA)发表实验文章等,被更广泛证明临床有效,才可能向患者推荐。因为如果一旦推荐的工具不适用,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患者更大的心理落差。


探讨:科技介入抑郁症的利弊


不管是聊天机器人,还是器械治疗,又或者是一些应运而生的心理类 APP,这些尝试对患者来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在徐博士看来,某种程度上,科技介入对抑郁症治疗整个行业来说,有好的一面,因为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得到一些最基本的服务。以在全美心理医生数量排前的加州为例,徐博士所在的医院,心理门诊的现状依旧是,患者需要排队 1个多月才能见到心理医生一次,真正对患者来说,更好的频率应该是一周一次。更何况是心理医生数量不足的偏远州了。


但是,徐博士也认为,科技公司介入抑郁症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如何兼顾不同程度患者的情况,像轻度患者可能仅需要聊天机器人的陪伴,有的就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咨询,有的要吃抗抑郁药物,最严重的是需要住院治疗;


其次,产品如何结合其他疗法,帮助患者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疗法进行连接。从目前来看,这些产品的治疗环节是断开的,所以要让治疗变得更连贯、更有效才行。至于患者数据如何保密,是否符合心理咨询的伦理和安全性,那也是心理学家们广泛讨论的问题。


患者心声:请正视抑郁症


用曾经的抑郁症患者刘岩的话来说,抑郁症没有和自己打声招呼,就直接进入了生活,这一来,就是六年。


直到抑郁症康复后,刘岩才意识到,抑郁症并不是代表不快乐,也并不是大家所说的“心情不好,调整调整就好了”。它的反面是活力。抑郁症吞噬了刘岩生活中的活力,也影响自己的身体机能。长久的失眠、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又因为思维迟缓导致留级,还差点被劝退。当他坚持休学回家治疗时,已经是“重度抑郁”了。


刘岩告诉密探,自己的治疗方式是药物加心理疏导,最初先是自己吃抗抑郁药,但是发现并不管用,后来直接住院治疗,期间做一些仪器康复,再加上及时跟心理医生沟通,逐渐走出来,抛开吃药,真正有效的治疗时间长达三年。


到底这些科技产品能不能起作用?刘岩也认为要两面看。


复学后,刘岩曾在校园里做了一次心理讲座,他发现,有几十个存在抑郁症倾向的学生告诉自己,确实不愿意找心理医生聊天,更愿意自己吃抗抑郁药,靠自己来提升情绪。但是,当人一旦陷入这种“漩涡”,自己调整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跟机器人或许可以“毫无保留,没有顾虑去聊”。但刘岩也透露了担忧,因为如果一旦产生感情依赖后,患者可能会更不愿意跟人接触了。


刘岩说,在国内,比研究治疗方式更重要的,或许是让抑郁症群体意识到自己“心理生病了”,要去看医生。自己刚患病时就陷入“自己觉得病了”,别人说自己“没病”的痛苦纠结和怀疑中。如果更早有朋友给他建议“要不要去看看心理医生?”,可能就不会发展得这么严重了。


徐博士也认为,对亚洲文化来说,抑郁症的概念在近年已逐步被普及,但仍需要一定的大众教育时间。刘岩说,国内抑郁症就诊率只有20%,而20%的就诊患者当中,治愈率仅20%。或许是患者没有意识到,又或者意识到觉得“羞耻”,所以不敢就医。


如何帮助:请正确倾听他们


如果有朋友告诉你,我心理不舒服,我可能抑郁了,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们呢?正确的倾听做法非常重要,在徐博士看来,对抑郁症患者而言,帮助他们Validation (证实)疾病很重要。


徐博士给出了几个小建议:第一,不要否认,好好倾听。即使不完全了解抑郁症,也请不要全盘否认。如果朋友说,我可能怀疑自己有抑郁症了。请不要去贬低“心理会生病”这种说法,也不要说“啊,你怎么这么不坚强”,“你怎么这么软弱”。而是应该说,“嗯,听起来你很郁闷,很难过,我听到了,我对此表示难过。”


第二,如果你想给朋友建议,也请先询问他们。比如你可以先试着询问,“你愿不愿意听听我对这个事情的分析,你愿不愿意我给你个建议?”。如果朋友不愿意,就继续听吧,不强加想法给患者,是最好的尊重。


第三,不妨关心下朋友的生活是否规律。比如你可以看看他有没有按时吃饭,胃口、睡眠等怎么样等。


刘岩说,如果真的要说怎么帮助抑郁症患者,他希望的是“倾听“+“陪伴”,只要倾听,对患者来说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接受。如果患者不愿意说,那就静静陪伴在他(她)的身边吧。


你身边是否有抑郁症的朋友呢?你又是怎么帮助他们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想和探长聊一聊?来加探长个人微信号 svinsight




推荐阅读


卫哲 | 王刚 | 姚劲波

胡海泉 | 朱啸虎

区块链报告 | 脑机接口报告 

硅谷人工智能 | 斯坦福校长

王者荣耀 | 返老还童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