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为合作、拿联想融资,寒武纪发布国产AI芯片

百家 作者:极地特工 2017-11-01 10:29:33

前几天的德国IFA大展上,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AI移动平台麒麟970,其搭载的NPU(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神经网络处理器),以CPU 50倍的运算速度和25倍的能效,“煮沸”了全中国。华为BG业务CEO余承东也称麒麟970运行速度足以吊打三星Note8与iPhone 8。




正当人们竞相报道华为在AI平台领域取得突破、为国争光时,另一家名为“寒武纪”的公司却发来“贺电”,明确指出“技术是好的,但NPU是我们研发的寒武纪-1A!”


寒武纪作为一家专注于AI芯片的研发公司,去年因推出全球首款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寒武纪”而名声大噪,近日又拿下1亿美元A轮融资,让其成为了全球AI芯片首个独角兽。


说到“寒武纪”,可以说与中科院有着不解渊源:



  中科寒武纪CEO陈天石(左)和哥哥 陈云霁(右)

  l 创始人陈天石是中科院少年班的门生;

  l 陈天石曾就职于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事业摇篮”的中科院计算所;

  l 在政策扶持下,项目启动初期获得了中科院千万科研基金;

  l 近日A轮融资中,领投之一便是同起源于中科院计算所的联想。


而作为中科院项目,就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个师出同门的“龙芯”,虽然我们偶尔能在电视中看到其身影,但就是不见身边有人在用,成为了印象之中活在“新闻联播”中的处理器。


那么这颗“寒武纪”与“龙芯”有何不同,是否会重蹈后者的悲剧呢?


得指令集者,得天下



早在2001年,龙芯立项之初,正是英特尔凭借基于x86指令集的Windows如日中天,无法冲破专利壁垒的龙芯项目组在ARM和MIPS两种指令集之间,选择了当时较为强大的后者,而从那一刻起,龙芯的命运就已注定悲剧。


那时Windows早已凭借丰富的软件生态和高度易用的图形桌面,成为了国内从“娃娃抓起”的必修课,也造成了x86芯片一家独大的局面,纵然其他指令集平台一度在技术上领先,但因为软件匮乏,只能被特种计算领域所用,无法形成产业化。


 

 “龙芯之父” 胡伟武


直到后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高通、联发科这些耳熟能详的ARM芯片异军突起,与桌面平台x86分庭抗礼,选择MIPS的龙芯又一次与时代失之交臂。就连“龙芯之父”胡伟武,也只能感叹“谁也无法预测十年以后ARM的崛起,MIPS的衰败。”


总结龙芯的产业化失利,只因当初起步慢了半拍,在指令集上被人占了先机。如今,移动互联网又开始向智能互联网进化,中国这次终于和世界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为寒武纪留出了“变道超车”的机遇。


虽然2014年芯片巨头IBM曾推出过TrueNorth(真北)处理器,但在产业化上,却在2016年被寒武纪芯片捷足先登,这也让中国主导研发的面向深度学习指令集“DianNaoYu(电脑语)”指令集攻占市场赢得了先机。


技术的成功转化为商业上的成功


也许有人会问,寒武纪的NPU,为何能引起行业内的沸腾?


其实这颗NPU,是一款针对神经网络计算特定的处理单元,不同于全能的CPU,NPU也许快出天际也不能让你打《王者荣耀》时更加流畅,但是却给未来的计算机感知技术提供了强大的运算力支持。


如果说龙芯那个年代是“硬件+软件”的时代,那么在即将到来的智能互联网时代,这个定义发生了一些变化。


无论是华为的“On Device AI+Cloud AI”、还是联想的“设备+云”,两大科技巨头的不谋而合,已经勾勒出了未来AI的模式:设备端将作为信息收集的“眼睛”与“耳朵”,智能分析情景;而云端超级计算机则是AI的“大脑”,负责运算调度。


想让我们手中的设备本具备人类的感知有多难?2014年《Nature》期刊中曾有分析称小鼠大脑的13个神经元的结构,用了高达1TB的数据。而一般成人大脑的神经元总数高达1000亿个!




对于现有的通用处理器来说,速度慢、能耗高。AlphaGo最初与樊麾对弈时,共动用了1202个CPU和176个GPU,每分钟的电费就高达300美元;而到了2016年迎战李世石时,谷歌部署了70个用于加速神经网络推理的TPU以完成计算任务;今年与柯洁对弈时,TPU的能效再次升级,数量精简为4个。


面对未来智能互联网时代“爆炸”增长的运算需求,谁能够率先实现AI处理单元推向市场,谁就能占领AI智能时代的制高点。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寒武纪芯片,能够抢在IBM、英特尔之前实现产业化,并且借力华为品牌势能,随麒麟970一同杀入千万级别的市场,占了产业的“天时”。


成功失败,最终还要看生态


虽然寒武纪凭借1A芯片首次实现了AI加速硬件的大规模商业化,但英特尔、IBM、谷歌、高通在内的这些国际IT巨头,虽然在商用上慢了一步,但凭借多年与全球范围内开发者的关系,产品成熟之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一套初具规模的AI应用生态。




而作为芯片行业新兵,寒武纪能否在AI硬件芯片行业迎来爆发之前,充实自己的软硬件生态,将成为其在业内站稳脚跟,或是重蹈“龙芯”覆辙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寒武纪作为“中国芯”,有一定可能同样遇到当年华为芯片出海时,所遇到的专利以及政策阻力。华为在发布会上对“寒武纪”避而不提,或许也是为了规避这一风险。


幸运的是,寒武纪在麒麟芯片上的商用,已经基本注定了其千万量级的出货,而随着其A轮融资的完成,未来其产品或解决方案还会为联想、科大讯飞等中国企业所用,形成中国AI创新的联盟。


随着中国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的创新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而伴随麒麟970的落地的寒武纪1A,可以说是中国科研史上在“技术-资本-市场”转化成功的经典案例。中国AI创新“新势力”开始逐步成型,可以期待,未来中国在世界技术创新中将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来源:速途网


< 近期精彩内容推荐>

主打游戏听声辨位 千元罗技G933耳机评测

二合一的商务范如何修炼?戴尔Latitude 12评测

预算只有6K 实评丨惠普暗影精灵III是不是最佳选择

微软的“终极笔记本”?Surface Book增强版评测

除了GTX 1080 玩家国度G20还有什么值得你掏2万元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