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承那笔太空遗产,全世界都在想办法
*本文根据一篇发表于上月在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办的第68届国际宇航大会现场的论文改编,最初刊载于The Conversation 网站。
昨晚,全球各大天文台刷屏,宣布发布一项重大发现: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到双中子星合并引力波。让普罗大众感兴趣的不是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而是金灿灿的金子。
何以见得?因为中子星合并,是宇宙的大型炼金炉,也就是它们的合并将产生不可计数的“金子”。据估计,中子星的一次碰撞,能够形成足有300个地球那么重的黄金。这些“宇宙余烬”将被人类开采,最终会成为我们手中的金币。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data-vidtype="2"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data-ratio="1.7666666666666666" data-w="848" data-src="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o0561z8ic4n&width=338&height=190.125&auto=0" width="338" height="190.125" data-vh="190.125" data-vw="338" style="display: none; width: 338px !important; height: 190.125px !important;"></iframe>
看来又将兴起一波“淘金热”,这些即将产生的金子被散落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你是不是有种冲动想去太空淘金子呢?
不止金子,其实我们还有一大笔遗产在太空,那我们该如何去太空处置这些遗产?
此时此刻,乃至每一天,在我们的头顶上方正盘旋着来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卫星,以每秒1-8公里的速度绕轨道运行。
它们是人类太空遗产的一部分。而哪部分遗产该予以保留、哪部分该列入移除“黑名单”是最难的抉择。
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值得为今人或后人保留的来自过去和现在的事物”。
近几十年来,一场认可现代世界文化遗产的运动逐渐兴起,覆盖范围包括冷战、航空飞行、大规模制造业、计算领域和太空探索。
而这其中就包含了正在地球轨道上运转的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是太空时代的考古记录,在这个时代里,地球每天的生活依赖于电信通讯等卫星服务。
先锋1号(Vanguard 1),第一颗太阳能发电卫星,是继探险者1号(Explorer 1)之后第二颗在轨道上运行的美国卫星,也是迄今为止围绕地球旋转的最古老的人造物体 [NASA供图]
太空垃圾中包含具有高度文化意义的航天器,比如:
①先锋1号,轨道中最古老的人造物体;
②电星1号(Telstar 1),第一颗活跃的通信卫星;
③辛科姆3号(Syncom 3),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
④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号(NigComSat 1),尼日利亚首颗通信卫星
未来,这些航天器将成为轨道碎片清理的目标。
人类如何在不加剧碎片问题的前提下,确保轨道中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受破坏?
地球上所采用的方法包括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管理计划及缓和策略。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太空——但必须做出适当的修改。
01
遗产名录的问题
地球上无数与太空相关的地点——比如火箭发射中心和卫星跟踪天线——都是被列入国家或州遗产保护法内的文化遗产。
位于西澳大利亚卡那封OTC地球站12.8米宽的卡斯号角(Casshorn)天线,委托建造于1966年10月,拥有互相作用的抛物线和双曲线反射器,构成典型的“糖匙”形状,或许是全世界硕果仅存的唯一一个样本。
规模更大的29.8米宽的抛物面碟形天线委托建造于1969年年底。 [图:Paul Dench/维基共享资源]
然而,任何国家都不能将轨道遗产列入国家遗产名录中,即便他们合法拥有该遗产。
外太空条约(Outer Space Treaty)规定,太空是“属于全人类的领域。”应用遗产立法可被视作将国家管辖范围扩展到太空,从而宣示属地权,违反了这一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也不可用于保护轨道遗产,即使是拥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飞行器。
世界人类遗产公约并未涵盖“可移动物体”,比如我们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尽管其名称如此,但世界人类遗产公约的提名权在国家手上:它植根于民族国家。
02
动用现有资源
答案可能在于非政府组织(NGOs)或其他国际机构,它们不能维护国家的太空利益。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由13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太空机构组成,能够在管理研究和流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但为何不修改现有的名单?虽然没有提供法律保护,这些名单却能贡献“道德力量”。
举个例子,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保存着一份历史性航空航天地点名单,其中包括月球上的静海基地。
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办公室也有一份包含所有发射到太空的物体的名单,欧洲太空总署建立了一个太空碎片DISCOS(全称为Databas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haracterising Objects in Space,描述太空物体的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数据库,而国际文物古迹委员会则能够提供专业遗产建议。
03
最危险的在轨卫星
我们也可以逆向解决问题。有几颗卫星经常出现在紧急移除的黑名单上,其中包括Midori-2、Metop-A、Metop-B、COBE以及头号风险卫星Envisat欧洲环境卫星。
Envisat发射于2002年,用于观测地球,是轨道中最大的飞行器之一。2012年,它与地球失去联系,很有可能将在轨道上继续运行150年。
艺术家绘制的非活动Envisat——全球最大的民用地球观测卫星——想象图。[欧洲太空总署供图]
有人预测,与Envisat发生碰撞将可能产生大量碎片,引发一连串自我维持的碰撞,名曰凯斯勒现象(Kessler Syndrome)。对Envisat而言,文化意义绝对抵不过其风险。
卫星文化遗产管理计划(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Plan)将从重要性评估开始。理想状态下,卫星将在脱离轨道前得到完整记录,而这一文献资料将用于未来的研究。然而,目前来讲这还不可行。
相关文章: 远走高飞:只需7.5万美元,热气球带你飞上太空
反之,我们可以提出补偿方案,即一个地方的缺失可以通过保留或投资具有同等环境或遗产价值的地区而得到“补偿”。
遗产补偿可能涉及一系列行动:收集和管理地球上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与卫星相关的口述历史;找到在重新进入大气层后幸存下来的部件、模型、样机或碎片。
如此一来就能确保关于Envisat的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为研究21世纪轨道人类活动的后代留下参考。
04
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遗产并不是太空中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7年发布的《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Present Generations towards Future Generations)中所推崇的,遗产有助于保护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认可在太空探索中往往被边缘化的国家或团体轨道遗产有助于推进包容性的太空探索之道。
遗产允许我们就减少轨道碎片的国际协议探索相关原则,鉴于此问题的紧迫性,目前的进度实在过于缓慢。
但最重要的是,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航天器能够让身处地球上的我们感受到与太空之间的联系,认识到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End‐
文 | Alice Gorman
图片 | FastCompany
编辑 | 黄子君
阅读原文,购买杂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去“三好”邻邦家做客 7904333
- 2 央行1万亿元大红包对普通人影响多大 7809186
- 3 “始祖鸟平替”要IPO了 7712072
- 4 一文梳理这场国新办发布会 7617536
- 5 三德子赵亮卖土鸡商标为“德子土” 7523163
- 6 全红婵成“带货女王” 7427801
- 7 50多年来首次 印度大规模民防演习 7328978
- 8 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 7234583
- 9 两国禁止武契奇乘机飞越领空 7138603
- 10 远隔万里的共同纪念 704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