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疯狂岁月里,苹果公司的工程师文化

百家 作者:InfoQ 2017-09-29 07:54:31
作者 | 薛命灯

一款划时代产品的诞生需要经历多少磨难与煎熬,需要多少人在背后默默地付出?这中间发生的一切都是最终用户难以想象的。《硅谷革命》的作者 Andy Hertzfeld 将开发初代 Mac 的故事搬到了 folklore.org 网站上,后又将它们集结成书出版,希望发生在 80 年代早期的这场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能够成为旷世传奇。作者在序言里写道:“我认为我们当年的理想并未完全实现,要实现 Macintosh 的梦想仍然有待努力,或许真正的传奇尚未降临”。

开发划时代产品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那个时候,要把电脑作为日常工具来使用还只是个遥远的梦想,而初代 Mac 就是将梦想之光照进现实的划时代产品。推动这一进程的正是由乔布斯带领的这支开发团队。团队成员性格鲜明,各怀绝技,他们当中有音乐家、诗人、艺术家,甚至还有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工程师,不仅有工程师的卓绝才能,也有艺术家的秉性。在《Macintosh 精神》一文中,作者写道:“热情是会蔓延的,开发产品时如果充满乐趣,在使用时也更有可能充满乐趣”。所以说,Mac 绝对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

Macintosh

作者巧妙地选择了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这段非凡的岁月,也不仅仅是希望数十年后人们能够感受当年的激情澎湃。我们不能用“往事如烟”这样的词汇来描述这段历史,因为很显然,作者讲述的这些故事在现今仍然有着它们的现实意义。之所以说这些故事“包罗万象”,是因为它们涉及到了技术与设计、团队与管理、人性与情感、极客与梦想、成长与进步,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典型的工程师文化。

和今天的大多数 IT 团队一样,当时的 Mac 团队成员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家室牵绊,愿意为了实现梦想把大部分时间贡献给项目。作者在 26 岁时加入苹果公司,在 31 岁那年离开。差不多在十年之后,作者开始回忆这些故事,并把它们写下来。在这十年间,作者与其他人联合创立了三家公司,经历了更多的风雨和磨难。如果说在苹果时期的 Andy 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青年极客,那么在经历了更多坎坷之后的 Andy 对工程师文化一定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作者在离开苹果之前与乔布斯有过一次会面,乔布斯说:“团队需要成长,你也是”。而在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作者正值不惑之年,人生格局已经打开,所以在回忆这些故事的时候,他一定能够从独特的角度阐释深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奥妙。

Andy Hertzfeld

这本书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作译者和读者几乎都是工程师。工程师是一个很有趣的群体,典型的工程师绝对不是人们想象当中的那种戴着眼镜、背着电脑包、不修边幅的“书呆子”。相反,他们思维敏捷,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有意思的创意想法,他们只要灵机一动就能巧妙地解决看似无解的问题。

书中的 Burrell 无疑就是这种极客工程师的代表。他虽然没有大学学历,但十分机灵,他的两只明亮的大眼睛后面藏着无数的创意和想法,似乎只要一眨眼就会掉出来一个。他喜爱美食,能够将食物吃出各种花样;他喜欢玩电子游戏,能够用别人想不到的方式破解游戏难题;在面对无人能破的“现实扭曲力场”时,他扬言要在乔布斯面前撒尿来破解这种力场(尽管在他离职时并没有这么做)。

Burrell Smith

工程师热爱生活,热情四溢,他们怀揣梦想,并愿意为了实现梦想无偿地付出。有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所以工程师绝对不是死板的咸鱼,他们是畅游在梦想海洋里的鱼群。

在 Mac 上市日期临近之前,整个团队长时间地工作,甚至一周要工作 90 个小时,但他们却乐在其中。这背后的推动力并非金钱,也不是公司给了他们重压,而是他们坚信他们在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情。他们希望自己参与开发的产品能够改变人们的习惯,让电脑成为人们的日常伙伴。他们深刻体会到这款划时代产品即将给人们带来的深远影响,所以他们把乐趣注入到产品之中,也希望人们能够从产品中体会到这种乐趣。

原版 Macintosh 数字电路板

工程师喜欢接受挑战,甚至喜欢自己制造挑战。这背后可能是好奇心的驱使,当然也少不了自信的成分。作者对 Burrell 评价道:“我开始明白为什么 Burrell 做的很多事情都能如此成功,他和其他表现优异的人一样,都很喜欢挑战,甚至自己寻求挑战或刻意自造困难,他似乎一生都在积极寻求挑战”。

工程师能够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他们可以挖地三尺,直到把问题解决为止。Bill 差点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丧命,而当乔布斯到医院中探望他时,他仍然在想着他正在开发的那款画图软件。

工程师在乎创意多过在乎头衔,他们宁愿在自己的名片印上“软件术士”或“我没穿裤子”之类的字样,也不愿称呼自己为某某资深工程师,因为那样太没创意了。

当然,工程师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不畏强权,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作者 Andy 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与上级 Bob 之间的关系不太好,Bob 觉得 Andy 难以管束,自视甚高,而 Andy 向往不足百人的团队氛围,大家为了梦想一起奋斗,很不喜欢后来因团队扩张而形成的官僚主义。在 Mac 上市之后,Andy 申请了停薪留职,而在结束停薪留职时,他再次向乔布斯表明了希望团队能够恢复当初的样子,但终因乔布斯说的那句“团队需要成长,你也是”结束了在苹果的职业生涯。或许,当初的 Andy 是不成熟的,但在十年之后,他能够坦然面对这些事情,可见他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

1987 年 Brian Howard、Andy、Burrell 推销 Radius 公司

当我们在谈论工程师文化时,并不是说下了班大家聚到酒吧畅饮一番就叫作工程师文化,并不是说像谷歌那样在办公室里堆上一堆极客的东西就叫作工程师文化。工程师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只有透过这些表象的东西才能看到他们真正的面貌。

说完工程师,接下来不得不聊一聊工程师团队的管理者们。

好的管理通常都表现于无形。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所以他们后来直接将它归结为一种神奇的自然力量。

Steve Jobs

乔布斯虽然有时候会“无耻”地把别人的想法“占为己有”,但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还是会承认。他在精神上给团队注入激情和活力,在物质生活上也不忘了给员工关怀和照顾。

他懂得循循善诱,知道如何通过给予员工一些小恩小惠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他知道 Burrell 喜欢吃菠萝披萨,于是就用披萨“引诱”Burrell 加班做出主板。他也很会“忽悠”工程师,比如为了能够让 Mac 的开机时间缩短 10 秒钟,他就跟 Larry 说,假设 Mac 能卖出 500 万台,那么一年下来就可以给用户节省几十辈子的时间,等于“救”了几十条人命。

为了“讨好”这帮工程师,乔布斯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提议把 Mac 开发工程师们的名字刻在 Mac 电脑外壳的内部,谁都知道,用户根本看不到这些名字,但对工程师来说却意义非凡。为了肯定工程师在开发软件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乔布斯又把他们的名字显示在软件的“关于”对话框里,甚至在软件启动时也能看到这些名字。

签名派对

乔布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管理大师,他深谙工程师的脾性,知道什么时候该给予褒奖、什么时候该牵绊一下。他有时候不拘小节,有时候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就连用户看不到的主板布线都要严加要求。对外,他不遗余力地保护团队成员,为团队争取福利;对内,他循循善诱,严如慈父。

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乔布斯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满足私欲,他和他带领的这个天才团队一样,都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这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界神力,丝毫没有掺杂任何杂质。

相比之下,Bob 的狭隘与乔布斯的无私形成鲜明的对比。Bob 认为,既然自己是管理者,就应当得到被管理者的尊重,不然他就把他们当作“眼中钉”,认为他们不服管束,无法无天,甚至通过给他们很差的考评来对付他们。Bob 的拙劣无疑衬托出乔布斯的个人魅力。

工程师们向往自由,他们通常都有“自我管理”能力,这个与他们厌恶官僚主义一脉相承。官僚主义有可能会阻碍创新,埋没真理,而这与工程师们追求真理、想要改变世界的天性南辕北辙。

1983 年 4 月为 Lary Tesler 庆生

百来人团队的工作氛围是最为惬意的,但组织要发展,团队也要扩张,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仍能保持出色的工程师文化是管理者们需要去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对 Andy 做出最后的“通告”时,乔布斯说“团队需要成长,你也是”。但在不久之后,乔布斯自己却也被解除职权,在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折腾之后,他开始了一整个夏天的旅行,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

乔布斯所说的团队需要成长指的是什么?他说 Andy 也需要成长,这又是什么意思?乔布斯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似乎是留给《硅谷革命》读者的一个问题,有待读者去挖掘背后的深意。

《硅谷革命》除了对工程师和管理者墨较多之外,对商业竞争、创意等方面的内容也有入木三分的刻画。

创意也是工程师的天性,不然他们拿什么改变世界?但创意又从何而来?答案是“偷”。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创意都是“偷”来的。当乔布斯指责盖茨偷了他们的系统界面时,盖茨反驳道:“应该说我们都有一个名叫施乐的有钱邻居,我潜入他家偷电视,却发现早被你偷走了。”盖茨的意思就是说,你乔布斯不也是从施乐那边“偷”来的创意吗,有什么资格来谴责我!乔布斯自己也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Good artist copy, Great artist steal“。

我们的大脑把原先储存的元素打乱,再重新组合,产生联想,在元素间找到新的组合关系,这就有可能出现新的创意。我们的大脑无法想象出完全不存在的东西,如果有,那它也一定是经过重新组合的旧元素而已。所以,重新组合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活动。

书中的故事充满了张力,让人闻得到肾上腺素的味道。Osborne 藐视 Mac,乔布斯就让 Osborne 电脑公司关门大吉;Rich 控诉乔布斯用 Mac 毁掉 Lisa,就因为他们不让乔布斯控制 Lisa;苹果与微软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也十分的微妙;乔布斯把 John Sculley 请进了苹果公司,但他后来却成为解除乔布斯职权的那个人;Andy 与 Bob 之间的矛盾更是剑拔弩张;Burrell 期待的项目被取消,带着遗憾离开了苹果公司……

1984 年 4 月,乔布斯、John Sculley 与沃兹推出苹果 IIc 的时候

《硅谷革命》以开发 Mac 为明线,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工程师文化。工程师读这本书,相信一定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些故事描写的是别人的故事,而说的实际上就是自己。管理者读这本书,可以更好地了解工程师,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团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工程师文化的经典教材。

扫码即可下单,点击【阅读原文】可预览部分页面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