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

百家 作者:刺猬公社 2017-09-29 02:07:05
导读

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刚刚落下帷幕,这是9月23日10强决赛选手的24小时战作品之一——选手们两个选手一组(两人采写同一个人),在早上8点抽到采写任务,然后找资料、采访,第二天早上8点前交稿。24小时战是为了考察选手的现场写作能力。


以下为作者原文,未作任何改动。


文 | 吴呈杰


王伟力先生最近一次讲电影是在一周前。他被拉去参加一个叫做《我来陪你“看”电影》的公益活动,会场里摆着数百张金漆红皮椅,不一会就挤满了乌泱泱的人头。他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讲电影了,却还是没来由地感到紧张。在吵吵嚷嚷的背景声中,他点划开摆在面前的iPad,用手肘擦了把汗,努力维持着平稳的呼吸: 


“巨大的鱼从海洋下面游过去,游向远处。在水里面,一个个水泡,像鱼的样子,又变成了小人,小人跃出水面。无数的大鱼穿过云层,向下坠落。” 


除了在吐出“水泡”两字时结巴了一下,王伟力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开头。喘口气后接着讲:“画面中浮起四个大字:大鱼海棠。这是片名。”故事正式拉开序幕。 


59岁的王伟力拥有一双细长而明亮的眼睛,瞳孔是淡淡的泛着光泽的黑,像墨水在纸上洇开的颜色。这双眼睛即便在年轻人中也堪称漂亮,在讲解电影时,还会随着节奏的起伏灵活地左右腾挪。 


只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双眼睛,甚至没几个投来热切的目光。台下的观众们,或紧闭双眼,或微抬眼睑,或失神而茫然地张望着——他们是“观”众,是王伟力的“铁杆粉”,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盲人们。 


“明眼人”王伟力给盲人讲电影已经有13个年头,不写脚本也能把情节讲得头头是道。仔细琢磨后,他才反应过来这次的“紧张”出自哪里:他难得在“这么大阵势”下讲电影,还有几个被父母带来旁听的调皮孩子总一个劲儿扯着眼罩——要搁在他的“心目影院”,这可真是件稀罕事。 


王伟力的“心目影院”开在鼓楼西大街,每周六是备受盲人朋友们期待的“电影日”。不过20平米的样子,稀稀拉拉堆了二三十张折叠椅,“荧幕”就是台57英寸的电视机,一堵铺满影碟的水泥墙倒是颇有些壮观。门面开得隐蔽,躲在一片张贴着“本店搬迁”告示的平房背后——当我向王伟力确认地址时,他洪钟般的浑厚嗓音从电话那头传过来:“‘心目影院’是不会走的。” 


在王伟力的前45年人生里,他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中国科学院建院征集技术人才,身为高级技工的父亲从山东赶来北京,王伟力就成了生于北京的“山东人”;毕业后追随父亲脚步,进入中科院地球所做科技摄影,和当时在航天部侦查卫星的妻子相知相恋;19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袭来,他和很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样下海经商,并位列那批“捞到点钱”的幸运儿中的一分子。 


如果说这个知识分子家庭是否存在一丁点缺憾,恐怕来自于王伟力的妹妹:她聋哑、有智力障碍,走起路来还是外八字腿。这很容易让整个家庭都陷入被街坊指指点点的噩梦,与此同时,妹妹也能敏锐地感知到来自外界的恶意。为此,“小的时候我们也没少跟人家打架,因为别的孩子会看不起她”。 


童年经历让王伟力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残障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他就是一个灾难。”因此,在赚到了商业上的第一个一百万后,王伟力迫切地想要为残障人士做些什么。独独选中盲人群体似乎是个漫不经心的偶然,他后来曾在多个场合讲述过2003年的那个夜晚: 


他和妻子在家看美国科幻电影《终结者》时,一位盲人朋友到访,王伟力就给他描述片中红色的机械眼、爆炸燃起的火焰、身体可以化为液体的杀手。直到影片结束,盲人朋友的脑门儿全是汗,手心湿透了,“电影竟然是这样的!”他猛然站起,抱着王伟力转了个圈。 


盲人朋友的反应大大出乎了王伟力的意料,他觉得自己低估了盲人的生活难度。“捂上耳朵,我能回家吗?”“给根棍子,用一条腿,我能回家吗?”“蒙上眼睛,我能回家吗?”他问了自己这三个问题,前两个答案都是不假思索的“能”,第三个问题想了半天,还是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复。 


“这个(残疾人)群体最痛苦的、最难受的不就是盲人吗?”王伟力决心创办一家专属于盲人的电影院。在开展这份事业的前三个月,他需要让自己先成为一名“盲人”。在和妻子饭后散步时,他蒙上眼睛拿起盲杖,颤颤巍巍地在北京的街道上走。一开始还带着新奇的兴奋感,像是“小时候玩的捉迷藏”,慢慢地,肢体上的“盲态”浮现出来,害怕、无助、着急、烦躁,各种负面情绪开始在体内冲撞。 


一个小时过后,这股“盲感”从眼睛收摄到眉心,又从眉心溜到鼻尖,再顺着鼻尖蔓延到心脏——王伟力甚至开始怀疑起和自己共同生活三十年的妻子:“她万一大意了,而这个时候我正好踩上半块砖头,结果会是什么?”这时候,“肢体盲态”升级成了“心理盲态”,他再也模拟不下去了,因为“你每一步前面都是深渊”。 


我拜访“心目影院”是在一个本该讲电影的秋日早晨。天高云淡,王伟力带着盲人朋友们去体育大学举行一年一度的趣味运动会,这座低矮的四合院难得地一派冷清。两个穿黑白条纹校服的高中生志愿者在屋子里小声地做着电话访谈,是统计盲人出行需求的,男生是第一次来,有些经验的学姐鼓励他试一试。“喂,您好,请问是刘军先生吗?我们是那个西城区残联盲人出行服务项目组……请问一下你们每周外出吗?外出频率呢?……” 


一个身着红衣的盲姑娘接待了我。她的眼皮耷拉着,身形却无半点马虎,双手交错摊放在膝上,像一棵挺拔的芦苇。她叫董丽娜,曾在大连一家按摩店做推拿,这段在她眼里“一成不变”的时光直到2006年认识王伟力夫妇才迎来转机:她接受了他们免费为盲人提供的播音培训,出师后还担任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特约主持。在大多数时间,董丽娜都对来访者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戒备,只有在聊起这一对老朋友时表情才柔和了起来:“他们是很不容易的,就这些年一直在坚持。” 


在董丽娜的记忆里,刚认识伟力夫妇时是他们最艰难的时候。那会“心目影院”推出不久,受到了盲人群体的热烈欢迎。王伟力一开始并没有打算长期做下去,但这个过程就像挖井,从第一锹开始,挖第二锹、第三锹,直到一千锹,“为了挖出来水你就会挖,但是一锹一锹才见到水的。” 


靠经商积累起来的一点家产很快用到山穷水尽。“心目影院”一度选址于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狭小办公室——但连那儿一个月一千的房租都成了难题。好在,随着2008年“公益元年”的到来,政府和企业的拨款初步缓解了“心目影院”的尴尬局面,王伟力也将触手伸到图书馆、戏剧工作坊、模型触摸展等更多覆盖盲人生活的项目中去。 


这两年,那些窘迫的回忆渐渐从王伟力的脑海中淡去了,他最常想起的,还是盲人们发自内心大笑的时刻。 


2006年5月21日,全国助残日。这天夜晚,王伟力把“心目影院”录成音频,搬上了北京新闻广播。节目刚播完,电台热线电话就响了。是一位年近80的老大妈,她失明13年了,老伴也去世3年。失明后,她感觉“在黑屋子里呆了很久很久”,忘了楼房的形状,也忘了花儿的颜色。但听了“心目影院”后,她一下子想起年轻时和老伴在公园里,看着绿草,看着树上挂着的一串串海棠,看着湖中央飘来荡去的小木船。忽然,就有扇天窗打开了。 


还有2008年的夏天。那年,王伟力为盲人开办了一个有着100多个模型的触摸展。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盲人抚摸着蒸汽机车的金属模型,转来转去就是不肯离开。志愿者上前提醒:“大爷,那边还有好多模型呢,您都能摸。”老盲人笑了:“我呀打小就失明了,是听着火车的声音长大的,我就想知道它长什么样。” 


老盲人给王伟力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的父亲是铁道职工,当他知道火车的时候,就天天闹着要去看火车。在他七岁生日那天,父亲领他到了铁道边,不一会火车真的来了。他站在那儿低着头侧身倾听,铁轨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突然,汽笛声震耳欲聋,他像触电般浑身战栗,“整个身体被这个巨大的钢铁长龙给融化了”。在之后的六十年里,他都为了摸一摸“梦寐以求的火车头”的心愿而活着,终于在今天如愿以偿。 


和盲人相处久了,王伟力发觉,他们的一生当中“尽是问号”,很少有人会给他们解答。他立志要把这间隐于闹市的影院建造成盲人们的魔法城堡,庸常生活里的诗意奇迹时刻都在此发生。在这里,摩天大楼是“扣着的巨大玻璃杯”,直升机是“一个长把的倒扣的汤勺,勺背上有一个旋转的电风扇的扇叶”,海豚是“一头大一头小的白薯,尾部像打开了的一把折叠扇”。 


王伟力并不满意讲《大鱼海棠》时自己的表现,主要原因是他头晚才接到片子,第二天上午就要讲,“就看了两遍”。在讲电影时,他习惯于将自己代入到导演的角色,白天还是黑夜?用什么色调?穿什么衣服?在什么场景?这些疑惑需要反复“拉片”获得解答,还要查阅大量资料,“等你看第三遍的时候说,唉呦,这导演说的是这意思。” 


四年前,他经历过一次和死亡咫尺之遥的时刻。就在“心目影院”隔壁的办公室,他忽然感到没心跳了,后背拼命往外冒着冰凉的汗水,心头的那点火苗熄灭了,像是潜入了无垠死寂的深海。在深海里不知泡了多久,“听到一阵炮声中大叫一声”,“砰砰砰”,散落的三魂六魄重又归位于这具躯体。 


被抬进医院后,医生给王伟力的冠状动脉装了个支架。隔段时间科主任来检查,发现王伟力恢复得不错,连忙喜气洋洋地拍了下他的肩膀:“大伟又可以讲电影啦。”“嗨,我一想我的生命还能再继续这一段,啊——”他露出了少年般的欣然神情。这场死里逃生像是老天爷馈赠的一份礼物,余下的每分每秒全都成了意外之喜。 


两位“心目影院”的工作人员都用“心明眼亮”来形容王伟力,而在他自己看来,“心盲”是比“眼盲”更需要提防掉入的陷阱。到明年,王伟力就将年满一个甲子,暂时还没有退休的打算。直到“彻底地老了”——“抬不起眼睛”“语气都不行”的那天之前,他决定守着“心目影院”的舞台,一直讲下去。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10强选手参赛作品集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纸媒和数字出版、互联网资讯和社交平台、视频音频平台、影视文娱、内容创业和自媒体、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内容发展方向。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