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盖”到“家”,一个骨灰盒设计师的两公分

百家 作者:刺猬公社 2017-09-28 03:07:49
导读

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刚刚落下帷幕,这是9月23日10强决赛选手的24小时战作品之一——选手们两个选手一组(两人采写同一个人),在早上8点抽到采写任务,然后找资料、采访,第二天早上8点前交稿。24小时战是为了考察选手的现场写作能力。


以下为选手原文,未作任何改动。


文 | 李漫沙


“每年的7月17号,她都会来店里,今年是第4年了。”


她又来了。自四年前痛失爱女,这位母亲每年的7月17号都会到店里,只为亲口对张烛远说一声“谢谢”。谢谢他用手艺给了女儿最后的栖身之所,谢谢他将怀念与牵绊继续系在了她们母女之间。


时间退回到2008年。张烛远母亲被查出癌症,已经设计了20年骨灰盒的父亲将精力从设计盒子转向照顾母亲,店铺疏于打理,张烛远不得不接手店面,“被迫走入了这一行”。从一开始的“不愿”到逐渐“喜欢”,张烛远说,是因为每一声“谢谢”的累积。


“当他们看着你,说出‘谢谢’时,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说完这话,张烛远低下头腼腆地笑了——这个刚刚还在侃侃而谈的80后骨灰盒设计师,年轻的脸上全是幸福和满足。


“7月17号,不是她女儿的忌日,是她从我手中接过盒子的那一天。”


“用你的想法完成一个人一生的表达,是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提起自己独立设计的第一个骨灰盒,张烛远的语气明显柔和了下来。


第一个完全依靠自己完成的骨灰盒设计,花了张烛远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而从2008年正式接店到2012年独立构想到设计出成品,张烛远则用了4年。


2012年,一位70多岁的老人走进了位于上庄东街路口的骨灰盒店“银灰”——店铺的对面,就是八宝山殡仪馆。


一进店,老人便向张烛远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那是一位参加过很多次战役的老革命,之前“住”在一个简陋的盒子里。因此当老人听说“银灰”后便匆匆赶来——他是为父亲来“换盒子”的。


老人对张烛远说了一个听起来充满了矛盾的要求:“要大气,但又不能显得空。”大气往往所用的元素就会相对少,元素的不丰富则容易给人“空”的感觉。


张烛远很快就将按老人要求设计的第一稿交给他。一个深色条纹乌木的盒子,岁月与时代的清香随年轮蜿蜒环绕;没有太多具体的雕刻元素,更多地以单纯的线条来表现;上部分使用了一点倒角不那么楞,两边没有任何雕琢,直上直下,寓示革命老兵的刚正;底座的砖雕则代表了踏实的积奠和一步一个脚印的稳重。张烛远觉得很满意。


稿子交到老人手里,老人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只是反复地看着稿子,半天不响。张烛远从老人的神情里敏锐地感受到,他并不喜欢。


果然,老人不置可否,没有说哪儿不满意,只是交给他一张纸,纸上全是字,一个挨着一个,密密麻麻。


老人希望他将纸上的字全部印在盒子上。


那张纸,是他父亲的辉煌——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记录着这位老兵参加过的每一场战役,每一次战斗经历。


张烛远有些懵。一边是老人殷切的期盼和坚守的固执,一边是设计的美感与盒子的别致。像是一场拔河,势均力敌,互不相让。


到这个时候张烛远才察觉出,老人要求的不仅仅是‘大气且不空洞’,从反复提及他父亲战斗经历时由心流淌而出的骄傲显得那么热切,那种满溢的自豪感绝非是炫耀,其实或许老人自己都没意识到,他真正想要的,是庄重大气之外,还有与众不同的霸气。


第二稿在一番磨合后终于完成。这次深色条纹乌木的盒子按中国传统三大部分的“棺、椁、托”构成,椁上是一圈和老人家中旧家具上一样的回字纹。这种中华文化的标志性元素首尾相接,贯穿其中,“象征着万事如意,绝不能断。”中间是放照片的像口,用雕刻着的麦穗装饰,表示脚踏厚土的平朴与获得丰收的喜悦。


因为年岁久远,老人已找不到哪怕只是一张关于自己父亲的清晰照片放在像口。好不容易觅到一张,却是模糊得看不清五官。


这一下,张烛远和老人都犯了难。


第三稿的出现源自张烛远的灵机一动。张烛远无意间在交谈中得知老人的父亲生前酷爱书法,尤其是写连笔字;而这些字又都被老人小心翼翼地收藏保存起来——张烛远顿时来了灵感。他向老人提议,将老爷子写过的连笔字中的一个照下来,烧成瓷像,代替照片置于像口。


老人连连叫好,回家便翻箱倒柜把老爷子写的书法找出来,按着张烛远的想法,将其中一个字烧成了瓷像。


但老人仍坚持一定要将父亲的战斗经历放上,“可以删,但不能不刻”。说到这,张烛远又低下头露出了他腼腆的笑,笑里藏着几分狡黠:“我答应了将战役放上去,但并没有妥协。盒子是个家,不是碑。所以我用了我的方式。”


棺的上半部用小回字纹与椁相呼应。在回字纹的下面,便是老人的父亲参与过的战役。战役不着一字,而是用了一圈曲折相连的“七星点”——那是一张地图,每个点都代表了一个作战的城市,最后连在一起,像是生命的轮回。


“懂的人自然会明白。不懂的人,即使将战役密密麻麻地印上去,也不会明白。”张烛远透过镜片的专注眼神里,带着一种超过了实际年龄的通透与成熟。


第三稿骨灰盒的设计基本完成。在题逝者名字时,张烛远只简单地写上了老人父亲姓名的三个字。“不要什么什么之墓,更不要什么“上大人”“千秋百世”之类的。简单、干净,逝者已逝,他活在认同者心中。”


在将椁放入棺中时,张烛远再次看到了像口。上面是老人父亲的草书瓷像,龙凤凤舞,却能让人一眼认出。那是一个大写的“家”。


张烛远转过头看到,那位70多岁的老人正静静凝视着它。


那一瞬间,张烛远被一种无可言说的幸福与庄严包裹,他忽然间心生感激。


“只不过是多出了两公分”


骨灰盒,要么无,要么精致。这是张烛远从同为骨灰盒设计师的父亲那儿学来的,这也是他始终信守的原则。哪个倒角稍微变一下,哪个砖雕适当地调整,一条线,一个角,一块面,是圆,是方,是叠——即便只是一点点的改变,也会令家属对骨灰盒的感觉完全不同。设计骨灰盒,其实是在与家属交流后对逝去生命的一种深刻体察。


“你知道为什么明明看上去是一个没有任何图案的盒子,很多人却觉得它像个家?”张烛远眨了眨眼,书生气的脸上神情柔软。


“很简单,因为它的盖比盒的主体多出了两公分,就像一个屋子的房檐,你看到就知道,哦,那就是家了。”


做这一行,张烛远已见惯了太多生死离别。但当说起怎样才算真正“活着”时,他将下巴搁在交握着的两手间,慢慢地回答:“有梦去追。”想了想,又补充道:“我的梦,就是和家人在一起。”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10强选手参赛作品集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纸媒和数字出版、互联网资讯和社交平台、视频音频平台、影视文娱、内容创业和自媒体、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内容发展方向。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