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靠谱的实习,长什么样?

百家 作者:刺猬公社 2017-08-14 10:29:30



姓名:王海萍

实习单位:《中国青年报》,网易新闻

实习时间:2014年6月-12月,2015年6月-9月

申请方式:申请+面试


再次写“实习心得”,我已经是某家媒体的员工了。虽然入职还不到一年,但毕竟褪去了学生外衣,往大了说,骚年,你的“职业生涯”开始了,现在走的每一步都和你之后的事业发展密切相关;往小了说,也是关系到你每天过得爽不爽、开不开心的一件事儿。


从实习到就业,我在自己及圈中好友身上看到了很多,也想到了很多,所以这篇实习心得,我想更多地结合就业来谈一些感受。或许,这正是我们之所以重视实习的原因。


对我影响深刻的两次实习都发生在研究生期间。


01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


2014年暑假,受同学影响以及出于自己时间的考虑,我向心仪已久的《中国青年报》投了一份简历,结果却被告知实习招聘已经结束。无奈,我只好求助在这里工作的一个学长,询问他所在的部门是否还需要实习生。学长人很好,回复我可以,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在中青报的实习。


我所在的部门是特别报道部,主要对重大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操作过程中常常会接触一些法律、政策方面的知识。


大大小小的经历,不仅让我对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一步步激发自己的潜能。


印象最深的就是考研高价保录班这篇稿子,当时为了写这篇报道,我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独自到各个考研机构进行暗访,前后共咨询了5家考研机构,实地参观了3家,还到某机构的集训营里住了3天。


整个过程不可谓不艰难,一边想着如何采访到更多的学生、老师,以尽可能地还原考研班状况;另一边还要时刻保持警惕之心,随时随地拼“演技”。好在结果不错,不仅顺利完成了稿件,还受到了实习老师的表扬。


报道刊发的当天早上7点40分,我收到了当事人的感谢短信:“同学你好,我是那天送你去营地的刘老师,我看到你们的报道了,写的挺真诚实在的,谢谢你们没在报道中丑化我们。”


我猜想,大概是他看到自己的话被引用,想起我问过他很多问题,聊了一路,所以知道了我的来意。


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很有成就感,这也是实习带给我最大的快乐。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去找地方实习,怎么选?电视台、报纸、互联网、创业公司?具体去做什么工作?编导、记者、策划、运营?想必这些问题都曾在很多人脑海中闪过。


当然,有的人目标极其明确。例如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因为对日韩综艺特别感兴趣,研究生期间在微博上找到了她现任老板的一篇论文,然后顺利与对方取得联系,并进入到公司实习;实习期间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毕业后又留在了那里。现在入职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升任了部门经理。


但这样的情况毕竟比较少,大多数人在找自己的第一份实习时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和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倒觉得,不妨去找你感兴趣的领域中知名的媒体和平台,让自己有机会去操作重大的选题、策划,在其中得到最充分的锻炼。


02 网易新闻客户端原创频道


2015年暑假,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份实习——去网易新闻做原创报道。


不同于纸媒的是,这里更加重视用户反馈,尤其对于以“跟贴”著称的网易新闻,一篇稿子能获得多少跟贴是衡量稿件质量的一个标准。


实习期间我负责的“热观察”栏目,是一档评论栏目,需要从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入手,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解读。整个过程中最锻炼人的当属定选题,要能捕捉到热点,并且找准切口,最后列出大纲给主编定夺。


在天津爆炸事故后,我们决定从媒体问责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天津港爆炸后几家媒体的报道,来说明媒体的问责式追问促使新闻发布会透露了更多的信息。


成稿过程中,我详细分析了十场发布会的信息,并运用图表的方式加以说明。这篇稿件在当时也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


如今回忆起来,三个月的实习期不算长,但我过得十分充实。写一篇稿件花费的心思不亚于完成一篇小论文。


也是在那次之后,我发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东西越来越聚集,对之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记得主编曾跟我说,这年头当记者特别不容易,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十年前,很多人梦想着去南方周末,不仅能获得经济上的保障,说出去也是件特别骄傲的事儿。现在呢,越来越难了。


可说到底,文字写作也是个讲求工匠精神的活儿,做得越久越得心应手。面对挑剔的受众,只有不断打磨自己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


我很庆幸,从中青报到网易新闻,都遇到了一些对我严格要求、带我不断认识新闻行业的前辈。也正是通过这些实习经历,我发现自己朋友圈的“格局”在慢慢成型——所处的环境、接触到的信息,都相对稳定。


学生时期,我们有机会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锻炼自己,这也是拓宽眼界、寻找志同道合朋友的一个过程。经历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我觉得可以多给自己创造条件,到各类性质的平台上尝试一番。这样不至于在真正择业的时候抓瞎。


不得不感叹,当前的传媒环境真是日新月异,原来我们的实习单位大多数都是纸媒、电视台,后来变成了互联网大公司,如今层出不穷的创业公司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机会有很多,关键是知道我们的目标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不管在哪儿实习,靠谱都是必不可少的,认真对待这个平台,更认真对待自己,实习真正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自己的简历增添一行经历。


最后,附上我在中青报实习时的一篇总结。当时的特别报道部,如今也改头换面了,因此我成了那个部门最后一批实习生,所以取名为此。与大家共勉。





最后的实习生




(一)


2014年10月1日,天空下着小雨,有点荒凉的昌平郊区气温更低了。我蹲在楼道口,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因为何方(化名)的那几句话。


他是北京大学13级法学院研究生,跟我一样的年级。5天前,为了深入了解考研培训班的情况,完成“高价保录”的选题,我到凯程考研进行咨询。接待我的肖老师拿给我两张宣传单,其中一张“2013年VIP英雄榜”上,第一个就是他的名字。于是,我找北大法学院的朋友帮我找他的联系方式,说好友要考那里,想请教他复习经验。真实目的,当然是希望通过采访他,或借此认识更多的人,获取考研培训班的真实情况。


他并不是我联系的第一个人。


接到选题的第一天,我在启航、海文、跨考的官网上找到了一些成功考取理想院校的人,由于上面有他们的真实信息,我便找同学、朋友帮忙。报社姐姐帮我找到人大的一位师姐——她是真正的保录班学员,享受广告上宣称的VIP服务。同为新闻学专业出身,她很乐意帮我完成选题。但是,看过我的采访提纲后,她回复:


“看了下你的提纲,我有种会被描述成很奇怪的角色的感觉,……我说的话估计也会被断章取义。”

……

“额,说白了就是,其实我不太想接受采访,我是个很随性的人,我不太接受任何一种非我本人的对我所言所做的阐释,嘿嘿,不是我不认同你,是这之间必然有不一致。”


既然如此,我便问她当时在班上有没有考上的人现在还有联系,但也无果。后来又找到几个,以师妹考研为借口问保录班的情况,可都没得到具体信息。同样经历过考研的我,必然知道他们都是泛泛而谈。


这次何方打电话,我想一定要听他说点什么,毕竟走过来的人,对此事很有发言权,他们的建议也很重要,哪怕只是一两句话。


“凯程还是靠谱的,我当时报的只是专业课,因为我考试的那几门课是我没有上过的……”我曾问过实习老师,如果一开始说自己是学妹,后来又和对方说明真实情况,他会不会回答我的问题。老师果断地回我:“不会。”


可是,当时不知怎么了,最后竟然和他道出了真实目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无可奉告。”

“我只是想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你去查啊,去推理啊,你们记者不是很有逻辑么。”

“你刚刚讲说有同学报这保录班成功考上的,你可以提供联系方式吗?”

“没有。”

“你刚刚说有联系。”

“那你回去听录音啊。”

……


其实回头看看,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天真地以为以诚相待能促进沟通,结果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的一件事。当时,是被他的误解激到了。加上之前人大师姐说的“断章取义”,我只是不甘心让人想当然认为我们的报道会不客观、会对他们带来不良影响。更何况,为了体验真实的保录班,我已经打电话咨询了5家考研机构,实地参观了3家,并收拾衣物到文硕的集训营里住了3天。


通话结束后,我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又解释了一番,就再没了下文。尽管电话里他已经说没事了。“装得再像真的,最后一步,还会心软。你一定已经被拉黑了。”这是我那天发的一条朋友圈。


(二)


是的,被拉黑、被拒绝,太正常了。


之前采访时,一晚上打了20来个电话,对方要么直接挂断、要么出言不逊。回头整理录音,大多数都是“哔哔哔”的声音。


室友经常感慨我的工作。但每次说起实习,我都说自己很喜欢现在做的事情,尤其稿子发出来的时候,有种成就感。只是不巧,每次我说完“享受”,下一幕就是如何“不享受”——接着找人,接着采访,接着被拒……


循环往复,还是乐意做这些事。不谈大的理想,只是因为很多时候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北京市中考加分乱象的报道出来后,家长群有人说:“感谢中青报三位记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忙顶贴,说明他们的报道深得人心,中青报微博顶起来。”有人问哪里可以订全年的中国青年报,还有人说送面锦旗。虽然知道,家长这么做是因为这篇报道对他们有利,但是还是感到欣慰。


(三)

 

教育领域,是中青报关注的重点,自我入报社以来,小升初、初升高、大学学费、研究生考试都接触了。仿佛沿着一条完整的线,把国内教育的各个节点都挖了一遍。不同的故事反映着同样程度的悲痛,但个中滋味也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我常想,有时候媒体也挺缺德的,需要素材的时候狠劲儿地问人家,等稿子见报了,就开始留意下一个选题,之前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只是,媒体的力量毕竟有限,它的角色定位也并非“帮忙办事处”。所以有时候我愿意以个人的角色,尝试着和他们沟通,哪怕是与稿子无关。

我一直觉得,本质上媒体就是在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既然我有幸能接触到不同的人、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吐露心声,那我愿意将心比心,以更真实的状态和他们对话,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两句。


(四)


或许,这也是记者这个职业最有趣的地方所在。


去文硕考研班的第一节课,英语老师讲一篇阅读真题,延伸谈到不同的工作:“做什么都挺无聊的,就像螺丝钉一样,要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除非你以后做老师、艺术家,这些能接触到不同的人,有点意思。对,还有记者,记者这个工作好啊,自由。”


坐在台下的我,那一秒仿佛兜里默默揣了500万——哪怕我不是记者,只是个实习生——这样的经历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那段时间,我的名字叫“刘佩”,是北京语言大学新闻学大三的学生,在距离2015年考研仅剩100多天的时候,决定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律硕士。表现出来是那种随心所欲的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考不上我就去找工作。所以,我会不按时上自习,会抬头张望,会四处溜达——这样才能有机会、有时间积累素材。


为了防止差错,我在本子上记录着自己在各个考研机构留下的信息:在启航,我本科为湖南大学,要考中传2016级新闻学研究生;在跨考,我本科为大同大学,临时决定参加2015年考研,目标为中传新闻学——费尽心思“黑”两所母校,不过是为了了解基础不同、复习时间不同的人如何缴费、怎样被安排课程、保录的几率有多大。


也是沉迷于自己的演技,进展越来越顺利。室友、隔壁宿舍、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司机、班上同学、其他班班长、带孩子来报名的家长、路上偶遇的同学、来教专业课的研究生,能接触的人我都试着去问问他们的情况、感受。


那三天,时间好像倒退回两年前,我坐在大学图书馆,一遍一遍地背单词。或许就是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看到他们,我能明白一些表达不出来的心态。高价保录班的利益链上,培训机构是市场的产物,考研热是社会的产物,学生疯狂备考是教育的产物,单论其中任何一个,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教学方式。


以往的报道,总是倾向于说考研机构不可信,但是我在接触了这么多老师、学生之后,真切感受到事实并非如此。凯程的肖老师和我说,要是决定考,就来,吃得下这个苦还是有希望考上的;文硕的郭老师告诉我,自己一天在那边值三天班,要对学生负责……我们把这些写入稿件,希望更客观地展现考研班的情况。


报道刊发的那天早上7点40,文硕送我去集训营的司机发短信给我:“同学你好,我是那天送你去营地的刘老师,我看到你们的报道了,写的挺真诚实在的,谢谢你们没在报道中丑化我们。”


或许他是看到自己的话被引用,想到了我问过他很多问题,聊了一路。谢谢他,让我觉得我们推翻了“断章取义”、“逻辑推理”的预设。那天,我特别开心。


(五)


开心,嗯,这个词也能概括我在特报的心情。


“海萍加油!你这么靠谱的人,没问题的!”这是我进特报第一天好朋友慧冬发给我的微信。但是,当我开始采访、整理资料、找信息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靠不住。


“下次能不能……”“这个不行啊”“为什么没有”“记得……”“好了吗”


谢谢一路走来不断提醒我的人。或许就像编辑老师讲的,这个工作也是个技术活,多练几次就好了。


现在的我,貌似已经走出1.0时代了,对各种信息的查询更加得心应手。


“爱上这个地方了!”这是我实习十几天后发给慧冬的信息。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竟成了这里最后的实习生。我依然记得,2014年夏季的某天晚上,我投了一份简历到中国青年报法治部,但是时间已过,我便由学长介绍到特报实习,6月24日,我第一次踏进301(特报办公室门牌号)。


“所以,你看,上帝有时候并不给你你想要的,他给你更好的。”


我会一直记得这个数字,301,和我家里的门牌号一模一样。




话题互动


有靠谱的实习,就有不靠谱的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哪些事会让你觉得这份工作特别不靠谱?






有招聘意向的泛传媒圈和内容行业机构请致信邮箱:ciweigongshe@126.com添加小刺猬(ID:ciweigongshe3)为微信好友,邮件中请说明岗位招聘需求。



 ☟



想成为offer收割机、获取泛传媒圈和内容行业最强求职全攻略的朋友们:


可长按识别下面这个码

完成付款后,截图

添加QQ:1778618737为好友,备注

为“通往offer之路(新用户)”

将截图发给小刺猬认证,即可入群


【注意】一定要按照要求备注!不然还是会影响进群速度~




如果你是选择困难症,

欢迎先加入我们免费的微信群

添加小刺猬(ID:ciweigongshe3)为微信好友,

备注“通往offer之路”,等待入群。


在这里,虽然没有小密圈1对1的咨询和内推福利,

但是有战友们群策群力,也偶有惊喜出没,

若是体验不错,请来小密圈做客~


找工作,我们当然要全面备战!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纸媒和数字出版、互联网资讯和社交平台、视频音频平台、影视文娱、内容创业和自媒体、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内容发展方向。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