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成这样,不做明星,居然在胡同里搬砖盖房……
汪曾祺先生讲《胡同文化》说到: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最近几年,北京正在经历所谓的“布鲁克林化(Brooklynization)”。
城市中心的胡同和它们拥有的数百年历史正在迅速消失,城市核心区逐渐被改造得高档阔气。
在政府拆毁整个街区,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同时,不少建筑师们从旁协助。
然而,却有一家公司背道而驰。
众建筑(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试图针对席卷全球的住宅高档化趋势开一剂建筑良方,同时建立一种商业模式原型,把街区和社区——而非客户个人——摆在核心位置。
2010年,何哲、臧峰以及出生在洛杉矶的美籍华人产品设计师兼建筑师沈海恩在北京创办了众建筑,选址在北京的历史中心,邻近紫禁城和天安门。
“我们感觉,在和我们的环境、我们所关注的社会及文化问题的关联上,设计似乎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沈海恩说道。“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工作室,用非常直接的方式解决这类问题。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美化,也不只是营造舒适的空间,而是为了真正参与到更重大的问题之中。”
北京的当代建筑固然闻名遐迩,但真正促使众建筑三位合伙人重新设想建筑师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的,却是那古老历史街区里简陋的后街小巷。
用预制房和六角扳手捍卫老北京
在当地的重建问题上,众建筑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包括拆除老化房屋和迁移居民,为新建筑腾出空间。
当政府邀请设计师构思历史街区的重建新方式时,这家工作室提出了“插件家(Plugin House)”的方案。
他们认为,与其拆除老旧传统的四合院,何不保留这种建筑的历史架构,在里面建一栋新房子呢?
插件家的精神正是如此,方法是利用预制组合式房屋。插件板在工厂预制,手提搬运到家里,然后使用一把六角扳手组装搭建。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data-vidtype="1"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417" width="556" data-src="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vid=v03571afqpo&width=500&height=375&auto=0"></iframe>
在一段采访视频中,其中一栋插件家的屋主选择重回儿时成长的街区,她说,“如果(房子)设计成这样,没有人不愿意回来(胡同街区)吧?”
该项目最初由政府补贴,但沈海恩表示,第一套房屋原型盖完之后,众建筑继续向当地人出售这套预制房,因为需求高涨。
他称,这个系统的成本还不到传统改造项目的一半。
除了帮助当地人摆脱拆迁命运,提供一个旧屋改造的廉价选择之外,插件家项目同时也是保护北京历史中心的一种手段。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建筑保护方式是在重建时故意做旧。”沈海恩说道。
“而在这些空间里,所有古老建筑向你展现了层层深入的历史韵味。
在墙壁上,你看到了过往发生的一切所留下的斑驳印记。看到建筑,你便读到了历史。”
众建筑还承接了相对传统的建筑项目,但坚持不忘为大众设计的原则。
以三千渡住宅小区为例,这是一个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公寓大楼。
每一座塔楼高低错落,从远处看又有略微不同的景致。
“如果把它看做一个整体,你就能理解它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建筑群。”沈海恩说道。“这大概就是我们看待社会的方式,就是个人并不是特别重要。在美国,我们把个人视为整个社会最主要、最重要的方面。但我们希望试图传达这样一个观念,社区的凝聚力也是需要强调的。”
沈海恩说,一个建筑塔楼由6个迷你塔楼组成,设计成不同高度,旨在提高建筑密度,同时满足政府对照明和通风的要求。
三千渡小区外观看似高端豪华,但他指出,其住宅单元的售价低于太原房产整体均价。
轮子上的城市空间
众建筑的其他项目大多是可以四处移动的临时结构。
“在我们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我们融入了大量北京日常生活的元素,它们呈现了这座城市非正式的一面——流动摊贩、三轮车商贩、路边摊,都是可折叠、可展开的临时结构,老百姓找到这些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在拥挤堵塞的城市环境里做点小生意,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他说道。
其中一个例子是众行顶,一个两层楼高带轮子的可收缩顶棚,专门为活跃公共空间而设计。
这个顶棚建在自行车轮之上,折叠时可供市民骑行,展开时可延伸至将近12米长10米宽,足以覆盖整条街道。
此项目最初是由英国普雷斯顿市和城市非营利组织In Certain Spaces委托开发的,但现在,众建筑还为比利时鲁汶、香港和深圳设计了众行顶。
该公司正与有关方面商谈,计划为首尔制造一个轮子顶棚,以及在北京和烟台安装永久性众行顶。
<iframe class="video_iframe" data-vidtype="1"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417" width="556" data-src="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vid=d03338nyafe&width=500&height=375&auto=0"></iframe>
沈海恩表示,这种临时结构旨在协助市政府测试新计划,比如把整条街道变成行人专用通道或在特定地点开设农贸市场(也可用于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
还有一个类似的项目,一系列可开启成为可用空间的三轮车,利用了同一种理念:刻意设计的、需要时可移动的临时结构。
沈海恩称之为“城市原型设计”——接近众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我们将利用烟台的众行顶把图书馆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社区。”沈海恩说道。“一切都是为了把资源和基础设施配置到匮乏的社区。这种流动性、灵活性大大降低了执行难度。”
孵化器模式走进建筑界
众行顶和插件家项目大获成功,众建筑继续进行升级迭代。
在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的推动下,该公司决定抛弃以项目为主的建筑模式,转向沈海恩所谓的“孵化模式”,由众建筑投资并推出产品,产品再衍生成独立的公司。
接下来的一年,他将开发这一新商业模式,作为哈佛大学洛布奖学金(Loeb Fellowship)项目的一部分。
“建筑师一般无法采取这种做法。大部分建筑都是一次性项目。这是一个极其保守的行业。”沈海恩说道。“所以我们希望利用身在中国、拥有丰富资源的优势,与工厂合作,让更多人享受到高品质的设计。”
众建筑刚刚为客户设计了一系列家具产品,现在希望把它孵化成自己的公司。
然而,将公司特质转化为真正的品牌也是一项挑战。“在中国,知名的家具品牌很少。没有Hermann Millers或Steelcase,没有这样的品牌。”沈海恩说道。“它们在中国价格极其高昂。”
但沈海恩指出,众建筑是亚洲首家注册为公益企业的建筑公司,这是另一个差异性优势。“我们的工作室,我们所在的位置,在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很不错的状态。”他说道。“这是推广设计的最好时候。”
文 | Adele Peters
图 | fastcompany&网络
编辑 | 郭江涛 子涵
扫描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创新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杂志买买买不停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去“三好”邻邦家做客 7904333
- 2 央行1万亿元大红包对普通人影响多大 7809186
- 3 “始祖鸟平替”要IPO了 7712072
- 4 一文梳理这场国新办发布会 7617536
- 5 三德子赵亮卖土鸡商标为“德子土” 7523163
- 6 全红婵成“带货女王” 7427801
- 7 50多年来首次 印度大规模民防演习 7328978
- 8 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 7234583
- 9 两国禁止武契奇乘机飞越领空 7138603
- 10 远隔万里的共同纪念 704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