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一路高燃创造奇迹!这些年轻人默默干了这些

百家 作者:共青团中央 2024-04-24 08:35:52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团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北京理工大学团委、西北工业大学团委等高校共青团新媒体重点工作室成员单位投稿,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微博@人民日报、@中华全国学联、@我们的太空、@东方空间

制作:青微工作室 刘隽烨

回顾过去一年
中国航天一次次
让我们为之兴奋

国际首颗
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
进入预定轨道
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
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摄影:青微工作室 刘隽烨

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顺利升空
成为全球第一枚成功入轨的
液氧甲烷火箭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
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的维修任务
书写下新的传奇


世界最大固体运载火箭
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
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20星3颗卫星
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探月四期后续工程的“关键一环”
鹊桥二号中继星
成功发射升空
将架设起地月新“鹊桥”


回顾过去一年
中国航天一次次
让我们为之动容

是航天员桂海潮所诠释的那句
“我无比确定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是在东方之珠
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
阔步走进红磡体育馆
为全港带来真正的“顶流”


是十五年四次飞天
终于实现“太空漫步”
航天英雄景海鹏


是东风着陆场
备战25年终圆梦的邓清明
和神舟十五号一起
带着希望与梦想凯旋归来


68年追梦圆梦路
一代代中国航天人
锚定星辰大海
御风踏浪
今天,青年学子
正站在前辈肩膀上
跑出了中国航天的青春赛道

他们在太空里有一个“兄弟”


“‘他’就像我的兄弟一样”
北航宇航学院
飞行器技术系学生赵旭瑞
在太空有一位“兄弟”
名字叫做APSCO-SSS-1


“他”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
大学生小卫星项目中的主星
承载着同学们多年来的希望与梦想
把梦想和希望撒播在遥远的太空

这颗卫星由北航牵头
中外大学生联合研制
赵旭瑞与同学们从本科学习阶段
开始参与这颗卫星的研制
2021年10月14日
这颗卫星升空
如今与同学们天地相伴
圆满完成了一项项特定任务


从零开始组装卫星
一丝不苟检查指令
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斗
这个远在太空的“兄弟”
成为了每位团队成员的亲人

最美“地月同框照”登上《科学》杂志

它竟来自这群东北的90后


2月15日
最新一期《科学》(Science)杂志第674页
刊登了一幅地月同框的照片
展示了月球背面的景象


在登上《科学》杂志之前
这张照片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甚至被评价为
迄今为止最好的地月合影之一

这张特殊的照片
出自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
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之手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这句看起来略显直白的校训
也体现在了卫星团队的身上
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4岁
却研制出
全球首个独立完成
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
龙江二号


1991年出生的韦明川
是龙江二号小卫星
载荷分系统的负责人
曾经作为总设计师
成功研制了
我国第一颗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
纳卫星“紫丁香二号”
由此成为我国“最年轻的总师”

1996年出生的泰米尔
正是龙江二号上相机的设计者
他设计研制的相机
拍摄了这张最美地月合影
设计开始的那一年
泰米尔20岁

年轻的团队成员们说
龙江二号的故事虽然结束了
但团队的故事仍在继续
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伙伴加入
得到锻炼、收获成长
追寻心中的梦想

打破国外封锁!

这支青年突击队为国铸剑!


微波光子学是被国外封锁的
世界科技前沿交叉技术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团支部
面向国防科技需求
组建了青年突击队


团队参与研制了
国际首款超高分辨率
微波光子成像雷达
助力探月工程、子午工程
海底观测网等
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攻关
为华为、中航光电、
中国电科14所等单位
核心光器件的研制生产和突破创新
做出重要贡献


近两年
支部成员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02篇
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4项
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1项、
“创青春”全国金奖1项、
中国“互联网+”总决赛金奖2项等
省部级以上科创奖项20余项
20余名成员
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教育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等

此外,团队还参与搭建了
微波光子学领域前沿技术交流平台
支部成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并作报告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青年声音
讲好中国创新故事


宇宙最强快递出发

竟还搭载着这项黑科技……


2024年1月17日22时27分
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
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
发射升空!


与天舟七号一同上天的
还有北京理工大学师生
自主研制的
微生物检测芯片和培养芯片
帮助开展地外居留舱设施
微生物防控技术试验


研制团队长期从事
空间微生物生态和
生理代谢等空间环境微生物学研究

团队分析了中国空间站
地面研制期间的总装测试环境
射场环境、模拟实验环境等的
微生物群落演变特征
为构建空间站研制期间的
地面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
保障了空间站发射前
舱内微生物满足医学指标要求

微生物检测芯片和培养芯片

2022年10月31日
由团队研制的
地外居留舱微生物检测模块
已随梦天舱发射
在空间条件下对微生物实施在轨检测
高通量培养和空间站微生物检测

2023年5月10日
由天舟六号运送的芯片载荷
依托地外居留舱微生物检测模块
在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的协助下
进行了在轨实验,并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10月31日
培养芯片载荷搭乘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成功返回地面实验室
团队第一时间对下行样品进行了回收工作
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科研成果
为此次推进连续性实验奠定坚实基础

追火箭,他们是认真的!


西北工业大学
有一只特殊的实践队
——“追火箭的年轻人”

作为国内最早以专业摄影技术
持续跟踪记录航天发射的大学生团队
队伍先后拍摄了
国内重大航天任务二十余次
记录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
中国空间站三舱段发射等
重大航天历史节点


秉持“今日追火箭,明日造火箭”的信念
实践队以记录、传播为核心
从青年的视角看中国航天
用镜头记录火箭发射的历史时刻
用影像讲述航天人背后的故事
四年来实践队采访数十位航天系统校友
揭示为国铸“箭”背后的奋斗故事
展现中华民族追逐星辰大海的不易与坚持
影响了更多青年学子
深入理解航天精神的内涵


回首68年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看如今
“玉兔”与“嫦娥”月宫相会
“长征”助“天舟”遨游星野
更有“神舟”纵览宇宙无垠

望未来
从响亮干脆的“北京明白”
到人均年仅三十三岁的“嫦娥”团队
再到追“星”逐“箭”的年轻人
逐梦太空,最亮的中国色彩是“青春”
编  辑丨乔韩薇、刘隽烨
责  编丨孙小千
审  核丨许文立
值班编委丨张 宇

点亮“在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