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十年,今天决定彻底坦白!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4-04-23 16:41:32

整理:汤圆


又是一年读书日,又是一年劝读时。


最近的你,有没有被各种劝读金句和推荐书单刷屏了呢?


其实不必慌张,梁实秋说:“读书如交友,也靠缘分。”


有的书和我们的缘分很深,或放在手头时常翻阅,或解答了我们在某个成长瞬间的迷思,或见证了人生的关键时刻……当我们被问及“人生之书”时,往往能脱口而出。


但还有的书和我们的缘分浅浅,十年了都还没被读完,或打过几次交道后就被束之高阁,我们至今没能重拾。


对于那些没读完的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羞于面对,闭口不谈。但其实我们不必过分紧张,也可能只是读它的时辰未到。


图/CC0


今天,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来聊聊那些没读完的书吧。


抖抖书架上落的灰尘,有些没读完的书,其实你一直都记得。



未竟之事,原因千千万


买来一本书,翻开第一页时的心情一定是期待的,希望度过一段美好的阅读时间,希望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而这些憧憬,最终停留在了中间的某一页。


买书时欣喜若狂,读书时消化不良。


我们没能读完一本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A “太经典”了,不好读


阅读并非简单的识字过程,而是一种需要技巧的思维方式。对于“没读完的书”这个话题,留言区有几本提名甚多的书,不出意外,都是经典名作。


《红楼梦》《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出场人物多、关系错综复杂,时代距离久远,内容过于深度等等,无形中拉高了阅读门槛,好书不好读。


@禾火映画:


提名《卡拉马佐夫兄弟》。我经常是在睡前读书,所以这本成了我很好的催眠书……

目前看到第二章长老的发言,停在几个月前吧。忘了是哪天没打开继续读,然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Mr bo: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我断断续续读了大半年,才看了1/4。我一直以来都喜欢读大书:《红楼梦》《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历史》,可是这部大书我却啃得费劲啊,一边读一边打瞌睡,一边惊叹于沈先生的才华与执着,一边赞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心情复杂……



@张华英:


《三体》。五年读了两本,至今第三本还没读完,每次都是读到同一个地方就换成了其他的书。


@faiyfeilin:


《红楼梦》,断断续续读了快十年,至今还在第一回。

每出场一个人物,我都得翻回去看看,他谁……


@清风徐来:


《百年孤独》,只读了开头,被各种名字搅乱成一团,就完全读不下去了,然后就百年孤独到现在……


@里兜兔:


《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外国人的名字我是真的记不住一点,多且长,最终放弃了。



@村口一枝花:


《红楼梦》,从初中开始看,现在快大学毕业了,刚看完六十回。


@刘腾飞:


《菜根谭》。文言文的太多字词需要细嚼慢咽,在床头放了一年了,还没读完……


@糖分万事屋:


《庄子说什么》,不知是书本后面对人生的探索太深奥,还是怪我没耐心,这本书翻开数次至今未读完,其他的书哪怕一天看一章也都坚持看完了。也许,庄子的逍遥游和梦蝴蝶需要再多一点人生阅历才能看懂吧。


B “近乡情更怯”


在爱书之人的心中,书亦是有生命的,与书的交往是一件颇有浪漫感的事情。


当我们沉浸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时,我们与书中的世界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源于对某个角色的深厚感情,也可能是对某个段落的高度共鸣。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害怕过快地消耗掉这份美好,不想结束。


图/CC0


@岸上的鱼:


《额尔古纳河右岸》,我陆陆续续看了好几次,就是不忍再看下去。书的语言很美,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的鄂温克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虽弱小但顽强不屈,但整本书从头到尾充斥着死亡的阴影,每每读完一段,心情都无比失落,可能也是自己没办法学到他们的豁达吧。


@随编名: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当时读到一半,因为年底工作多,晚上回家不想再伏案太久,就换了轻松的来读。目前的读书状态偏向比较轻松的,需要循序渐进地改善读书状态,以后继续读。我想总有一天,我一定会把它读完。


@北林:


《我与地坛》,因为带给我的情绪太强烈了,需要缓缓。


@站在山头看海:


未读完的书里藏着尘封的回忆,时过境迁,不是不去读,而是翻开信息量太大。


C 不符合预期


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


当我们选择一本书时,可能基于其简介、作者声誉、他人推荐或自己的兴趣等因素,这些期待在阅读前构建了一个理想的阅读体验框架。


然而,当书中的内容或风格与我们的期待不符时,这种落差会导致失望和不满。


明明是本好书,但我们只能转手放下。


@丑鸭子:


欧丽娟的《大观红楼》。当时在三联书店席地而坐,读了一个多小时,可能有氛围感加成,就觉得还OK,于是买回家读。但钗黛问题上和我的看法喜好不太一样,就弃了。这本书我短时间内不想再读了。


@崩壳壳:


《山海经》,只读了一册,读之前期待的是神秘的神话传说,以及神话人物之间的关系,但读后发现,书中整体结构显得松散,缺乏明确的主线或核心故事。地理志怪方面,虽然涉及了许多奇异的地名和地貌,但这些描述对我来说有些简略,难以形成生动的画面。


@YYSY:


《S.》。当年很火的推理小说,结果买回来之后我发现里面的排版很扰乱阅读,宣传的卖点反而是我的雷点,没读几页就算了……不过我想,以后有时间了,还是会尝试继续读读吧。



何时才能翻过这一页?


后台读者@白云 留言说:


“(没读完的书)是很遗憾,也很不甘,但,再也没有翻开它的理由了……”


与一本书的故事,并不会随着它被放下而结束。


找不到再打开的理由?不妨看看他们的故事。


@C₆H₁₂O₆:


2017年暑假,我想去工厂体验一下流水线的辛苦,为了解闷随身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借的,讲如何欣赏美的旧书,另一本是《瓦尔登湖》。旧书薄,很快就扫完了,没留下任何印象;反倒是《瓦尔登湖》,是真的很难看进去啊,一看四五页,我就昏昏欲睡,就像梭罗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啰啰嗦嗦地说自己的事情。直到大学毕业了,还没看完。


最后,在开卷三年后一个毫无思想意识目的的时间段内,又捡起来,看完了后面。


我到现在还深受梭罗的影响——不要时刻关注新闻,特别是那些黄色标题的新闻,多关注自己的思想;给生活做减法,减少不必要的表面上的享受,不要生活给别人看。特别是社交,他直接教会了我如何去交朋友,如何去交流。


我想,这才是经典带给我的影响,是一生的事情。



@Emily雨中曲:


清明假期收拾屋子时,发现了被自己随手搁在床头柜上的那本《风月同天》,当初买下它是因为想了解下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就像作者提到的,这是一本“边缘文化史”,专栏文章集合的22章内容,主题却不乏热门话题,火锅简史、身材审美简史、反家暴简史、迷惑追星简史、女装大佬简史……但我记得看到第七章古代身材审美简史就暂停了。


重新翻阅之前看过的几章,我发现这本书趣味性还挺强的,引经据典也很多,只是少了点深入性,算是一本入门级科普读物。我既然又一次发现了它,既然与它的“交谈”还没结束,我想,这个周末可以接着读读它了。


@忘望:


我有一本没读完的书是《月亮和六便士》,开始读的译本是当时很畅销的一本,但像是机翻的,甚至有点不通畅。现在我换了一个比较经典的译本,一口气就读完了。这种外国文学,译者的水平还是很重要的。


你看,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去完成阅读,有时候重新拾起未读完的书并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惊喜:你可以带着一种轻松和愉快的心态,去享受重新发现好书的阅读体验。



读书和我,究竟是什么关系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书籍《黑天鹅》中,曾提出“读过的书的价值远没有没读过的书高”的概念:


私人图书馆不是鼓吹自我的附加物,而是一个搜索工具。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你的图书馆应该尽可能多地包含你所不了解的领域的书。随着年纪增长,你将持续积累知识,而你所拥有的没读过的书也越来越多,它们就在书架上威吓着你。


从他的角度看,这句话并非贬低阅读的价值,而是要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的有限性,鞭策我们去探索和学习。


图/CC0


每一本未读的书籍都是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冒险之旅。它们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我们不断前进。


不必对没读完的书感到愧疚,重要的是,要享受阅读的乐趣。


正如读者@千里江山 引用了《青年文摘》上程玮写的一段话,用来安慰那些“读书如抽丝”的人:


我们想读的那些书,想去的那些远方,想见的那些人,就像一座座灯塔,在远远近近的地方照亮着我们前面的未知世界。即使世界一片混沌,我们知道至少有它们在等待着我们。我们的每一次抵达,都是一场惊喜。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读书经历呢?今天中午12点,我们会在青年文摘视频号直播间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期待在直播间看到你的故事。


本 文 作 者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