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AI更热的行业,跑出了头部选手

百家 作者:36氪 2023-12-31 22:28:29
AI火热之下,汽车智电双驱的未来答卷。

也许,你可能不相信,AI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今年9月,国外一位名叫Alex的4岁儿童得了一种浑身疼痛的怪病,每天需要服用止痛药,3年的时间,看了17名医生无法确诊病因。
他的母亲尝试求助ChatGPT。她将症状和报告的注释,及Alex无法完成盘腿坐的动作这些细节输入,根据描述内容,ChatGPT直接给出了正确的诊断:一种叫脊髓束带症(Tethered CordSyndrome)的病。
同样,AI应用也开始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作为一个英语小白,想学习英语,可以向大模型提问,让它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学习资料。再比如,想成为一名自给自足的农民,也可以向它学习到耕种相关的知识。
在大模型逐渐成为我们的助手以及生产力工具的时候,大厂们却不能只是肤浅地关注这些应用,而是要把对技术的探索和需求的挖掘深入到更底层。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今年初就做出过判断,他说:“大家要关注应用,尤其是工业、农业社会的应用,模型的应用有时比模型本身还有前途。ChatGPT对我们的机会是什么?它会把计算撑大,把管道流量撑大,这样我们的产品就有市场需求。”
归根结底,有嗅觉的公司卷概念,有实力的公司卷应用,而有抱负的公司会卷最底层的技术。与AI行业颇为类似的,莫过于如今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了——大批的车企卷“冰箱彩电大沙发”,有的车企卷服务,而真正有实干的车企卷底层技术。

但汽车行业,就像AI行业一样,决定未来几年发展命脉的,不是你的概念或应用有多丰富,而是你的底层技术够不够坚固。2023年是如此,2030年亦是如此。

技术底座,制胜的基础

每个人想要在AI行业爆发中分一杯羹,但真正掌控底层命脉的是英伟达。
目前AI行业内,最稀缺的是高算力GPU,也就是英伟达提供的A100和H100,它们在训练和推理大模型中扮演关键角色。如果要想从头训练大模型,至少需要上千张A100或H100,而推理和微调大模型也至少需要储存100张。
据各大厂商公布的数据显示,GPT4在1万到2.5万块A100上训练,Meta有2.1万块A100,特斯拉有7000块,Stability AI有5000块。根据马斯克的说法,GPT5的训练可能会用到3万到5万张H100。这就好比玩3A游戏大作,你显卡性能不够,压根连启动都启动不了。
说白了,任何新兴行业的快速崛起,都有底层技术的支撑,否则就是昙花一现或者经不起风波。对于如今的汽车行业来说,智能化技术也正在迎来技术变革。
那么首先要变革的,就是底层架构。
在车辆的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特斯拉是早期变革者,在2012年 Model S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域划分,包括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 ADAS模块,到2017 年特斯拉又在Model3 突破了功能域的框架,实现了中央计算+区域控制器框架。
但这两年,中国车企也迎头赶上,从功能独立的分布式架构,到功能集成的域控制架构,如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正在加速跨入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3.0阶段,在电子电气架构上完成了对特斯拉的超越。
如果将车比作人,汽车的机械结构相当于人的骨骼,“三电系统”是心脏和肌肉、转向、制动系统是四肢。那么电子电气架构则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也是汽车内部实现信息交互,完成复杂操作和功能的关键。
而在中央集中式架构中,算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多个域控制器继续融合最终形成1个中央计算平台+N个区域控制器的终极布局,这类架构较上一代架构再次进化,不仅实现了区域高度集中,更实现了跨域融合与共享,这也是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基础。
这其中,集中式EE架构的核心部件——域控制器,是抢占下一个市场份额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对车企而言,掌握EE架构和软件的主导权,等同于占据智能汽车市场的制高点。这从各大车企近两年的动作可见一斑,当前几乎绝大多数有实力的车企已经提前布局了“中央集中式”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并且车型量产将集中在2023-2024量产落地。
比如,广汽传祺近期发布的传祺智电科技i-GTEC技术品牌,在智能化方面,完成星灵电子电气架构设计开发,已率先搭载同期发布的传祺新能源E8量产。新车基于广汽EEA3.0星灵电子电气架构,采用中央超算+区域控制的高融合架构,集成了千兆以太网、 5G和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技术。其算力提升50倍,数据传输速率提升10倍,可以支持E8实现更加复杂的数据处理和控制,也能支撑更高阶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星灵架构)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在广汽星灵电子电气架构的支持下,E8可以给家庭用户带来细致入微的智能体验——
想象一下,某一天,天寒地冻。你心情烦躁地坐上车,你想要一个人车里好好放空一下。你可能需要先逐步调节好空调温度、座椅角度、音乐音量等多项功能,本就烦躁的心情可能雪上加霜。而在应用了传祺智电科技i-GTEC的汽车上,基于ADiGO SPACE超感交互智能座舱,你只需要一键就能启动“一篓篝火”的智能应用场景,车辆自动对空调、座椅加热、氛围灯等进行一键设置,同时播放篝火燃烧的音效和动画,给你一个温暖的氛围,安抚你的情绪。甚至是你情绪烦躁想要大声宣泄的时候,一键启动“放声呐喊”的智能应用场景,车辆自动设置关闭车窗、氛围灯调节至蓝色,降低亮度,创造一个释放和宣泄压力的独立空间。
ADiGO SPACE“一缕篝火”模式
支持丰富应用场景的背后,也是智能化能力的体现。在E8的“大脑”里,会通过不断记录驾驶员的驾驶特征历史数据,经过机器学习的方式,车辆将识别驾驶员的独特风格并进行相应的智能控制,帮助了解驾驶员的个性化需求。

适度增加智能化、舒适化配置,将冰箱彩电大沙发配齐,的确能够提升用户体验。但当用户追求更加专业、细致、贴心的产品体验,还需依靠车企坚实的核心技术底座,在出行体验方面之于用户的价值提升才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善用AI的工具,解决核心用户需求

2023年,AI行业在一夜爆火之后,似乎人们都在疯狂卷概念和卷应用,试图从中捞上一大笔。但很多人并没有抓住市场的需求,以及面向客户的潜在需求。
汽车行业中的MPV细分市场,同样也存在很多只想收获不想耕耘的公司。新的配置和新的技术,通常会在市场体量更大的SUV和轿车上搭载。久而久之,MPV的用车体验就远远落后于整个时代,用户需求也远远未被满足。
首先,用户的选择焦虑,急需被解决。
很多车企理所应当地想到了纯电MPV,但受到动力电池的技术条件,绝大多数纯电MPV车型仍被卡在700公里续航里程上下。如果是在北方的冬天,续航往往要打个五折,别说带家人自驾旅行了,哪怕是每天在城市里通勤,也存在严重的续航焦虑。
相比纯电车,增程式混动看似是新能源汽车,没有了里程焦虑,实际上馈电油耗比燃油车还要高,靠着冰箱彩电大沙发火了一把。但,随着用户的用车场景更丰富、对用车经济性的考量维度更多,所以用户更需要的,是一个更舒适无焦虑的出行方案。现在看来,插电式混动似乎就是这个更适合当下用户需求的最优解。

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的传祺新能源E8,应用传祺智电科技i-GTEC技术,搭载夸克智强三电技术,可电可油,城市通勤可以选择纯电行驶,充电一次能满足一周的通勤需要。长途出行油电混合输出动力,WLTC综合工况亏电油耗只有5.7L/100km,综合续航达到1200公里,真正做到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仅省油还没有续航焦虑。就连一直被诟病的电池安全,传祺智电科技 i-GTEC也做到了十足的安全性,拥有高安全弹匣电池,是中国唯一通过枪击测试的新能源电池,不仅寿命持久,而且可承受 23 吨重物挤压,针刺不起火、不爆炸,24小时热失控无明火,真正做到了“0”自燃。

下半场,选择的力量会爆发

作为技术底座的AI大模型,有一个重要特性,那就是通用性。每一家企业如果利用AI大模型,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定位、价值观以及商业模式。
比如,在问答式大模型应用五花八门的今天,一款AI视频生成工具突然爆火——Pika,能够使用AI生成和编辑3D动画、动漫、卡通和电影等不同的视频。使用了Pika ,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视频导演。
凭借简洁的界面和逼真的视频效果,Pika,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50万用户,每周都会制作数百万个视频。这种爆炸式增长,引起了硅谷投资人的兴趣。据悉,Pika现已完成A轮融资,融资达5500万美元。
俗话说得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AI大模型如果没用对地方,对资金和人才资源就造成了浪费。如今的汽车行业,亦是如此。
与一些新势力车企,一条路走到黑不同。广汽传祺始终是多线并举、全面开花。
在节能与新能源领域,广汽传祺目前形成了多元化新能源技术路线,在保持三电科技先进性的同时,积极探索氢能、氨能动力等碳中和技术研究,持续发力传祺智电科技i-GTEC技术体系下的i-POWER能源系统搭建。目前,传祺氢能源试验车正开展路试,氨能源发动机也正式亮相,显示了传祺在新能源领域强大的技术储备,以及宏伟的发展蓝图。
AI行业,刷存在感的企业太多,能沉下心来做事的企业太少。目前,国内的AI应用供给端,一方面没有足够优秀的大模型基座;另一方面,基于大模型的产品,也无法通过产品的创新和微调的方法,做出足够吸引用户留存的产品。
同理,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弥漫着浮躁情绪。
纯电轿车火热,就一窝蜂地去造轿车;MPV一有风声,就卷都来卷MPV。然而在鱼龙混杂的阶段里,能专心聚焦技术底座和用户价值这两件事,是广汽传祺沉下心来做事的结果。

(传祺新能源E9、传祺新能源ES9、传祺新能源E8)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