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嗑了药,也会上瘾吗?

百家 作者:果壳 2023-12-23 17:54:26

冰毒丨Psychonaught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2700万人服用冰毒(甲基苯丙胺)或相似的药物。 


不过,会被冰毒伤害的不只是人类而已。甲基苯丙胺很难被人体完全吸收,它会随着排泄物流出体外,再通过下水道进入自然水体。那样,水里的生物们也可能受到影响。 


比如,在捷克和斯洛伐克一些废水处理厂的下游水域,甲基苯丙胺的浓度达到每升1微克是常有的事。 


褐鳟丨Pavel Horký


于是,一群来自捷克的科学家想要知道,鱼类生活在这样的水中,会不会染上毒瘾。 


药不能停?


科学家找来120条养殖的褐鳟,都是1岁的年纪,身长也相近,但它们从此有了两种不同的命运。 


其中,实验组的60条鳟鱼被送进一只水箱,里面的水含有每升1微克的甲基苯丙胺,它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8周。与此同时,另外60条鳟鱼作为对照组,会在不含药物的水里度过8周。 


接下来,就该观察鳟鱼有没有上瘾了。这里要用到一个巧妙的水槽,它分为两个区域:一片区域的水被冰毒污染,另一片没有。两组鳟鱼要在这个水槽里住10天,不过每条鱼可以自由选择住在哪一区。


水从左侧流进右侧流出丨参考文献[1]


科学家发现,被冰毒围绕了8周的鳟鱼们,更偏爱污染区,尤其是在进入水槽的前4天。研究团队相信,这就是一种戒断症状,在药物成瘾之后停药,鳟鱼便开始找药了。相比之下,那些不曾接触冰毒的对照组,并没有表现出同样的喜好。


不过你可能会问,鳟鱼都能在两个区域之间游来游去,两边的水就不会相互混合、不会让整个水槽被冰毒污染吗? 


这个巧妙的水槽有两个进水口,一个注入有冰毒的水,一个注入没有冰毒的水。两股水流原本是被隔开的,但来到鳟鱼做选择的地方,隔板消失了。这时,科学家得避免两股水流混合,让它们各走各路,最后从出水口流走。主要办法就是,保持两股水流的速度一致。


至于这办法效果怎样,做个染色测试便知。污染区的水流,在注入水槽前已经被染成紫色,假如发生了显著的混合,非污染区也会变紫。这里,非污染区没有变紫,就是说装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水流的混合。 


左为示意图,右为实物图丨参考文献[1]

流动起来大致长这样,来自2017年的一项研究丨参考文献[2]


这样的“选择水槽”早在2002年就出现了,原本的用途就是观察水生动物对一些污染物的反应。有了它,动物对某种物质的偏好,或对某种物质的回避,就能量化了。 


上瘾了又怎样?


像上文提到的,在含有冰毒的水箱里浸泡8周后,鳟鱼进入新的环境,也会忍不住游到污染区继续嗑。但戒断症状不止于此,这些鳟鱼的活动量也有明显减少,不像对照组那样活跃。 


科学家说,戒断会给鳟鱼带来压力,活动量小、探索新环境的能力下降,就是它们面对压力作出的反应。这也是人类戒毒时的典型表现。 


而鳟鱼会出现这些反应,可能和冰毒进入了大脑有关。在脑组织里,甲基苯丙胺会被代谢成苯丙胺。科学家发现,选择待在污染区、且活动量小的那些鳟鱼,大多就是脑子里有苯丙胺的鳟鱼。 


大脑受到侵袭,鱼类的正常生活也可能受到影响。对药物上瘾后,它们可能对觅食或交配这样的基本活动丧失兴趣,也可能难逃捕食者的袭击。 


好在,脑组织里的苯丙胺含量,还是会随着戒断时间的推移慢慢降低: 


两天检测一次,纵轴是大脑里含有苯丙胺的鳟鱼比例丨参考文献[1]


进到选择水槽两天后,实验组鳟鱼的脑组织里100%含有苯丙胺;而10天后,实验组只有12.5%的鳟鱼脑组织里还有苯丙胺。 


但这并不代表冰毒对鳟鱼的伤害不大。科学家发现,在这10天的戒断结束之后,冰毒对鳟鱼的行为影响已经消失,但依然留下了痕迹:鳟鱼大脑里有不少物质都与从前不同了。


也就是说,冰毒对鳟鱼的影响不只是戒断过程的痛苦而已,很有可能是长期的。这一点也与人类相似。除此之外,接触毒品不光会影响那条鱼自己,成瘾这件事还可能遗传给下一代,再下一代。 


科学家还提到,实验用的褐鳟在南极洲以外皆有分布,是许多捕食者狩猎的对象。假如这个物种受到毒品的影响,也可能殃及食物链上的其他物种。 


污水处理厂好用么?


其实,人类早就不是第一次关注毒品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了。 


2019年,英国有一项研究对15条河里的淡水虾取样,结果每一条河的虾体内都检测出了可卡因。而且,在这些虾体内检测出的非法药物,比一些合法药物的含量要高。


有些污水,还没经过处理就流进了江河湖海。另一些污水接受了处理,但很多污水厂并没有应对非法药物的能力,因为它们原本就不是为此而设计的。 


也许今后,处理污水的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评估非法药物对环境的危害,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去除更多的有害物质。而对普通人来说,不碰非法药物,应该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事。 


参考文献

[1] Horký, P., Grabic, R., Grabicová, K., Brooks, B. W., Douda, K., Slavík, O., ... & Randák, T. (2021). Methamphetamine pollution elicits addiction in wild fis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24(13), jeb242145.

[2] Jutfelt, F., Sundin, J., Raby, G. D., Krång, A. S., & Clark, T. D. (2017). Two‐current choice flumes for testing avoidance and preference in aquatic animals.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8(3), 379-390.

[3] Atema, J., Kingsford, M. J., & Gerlach, G. (2002). Larval reef fish could use odour for detection, retention and orientation to reefs.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241, 151-160.

[4] Miller, T. H., Ng, K. T., Bury, S. T., Bury, S. E., Bury, N. R., & Barron, L. P. (2019). Biomonitoring of pesticides, pharmaceuticals and illicit drugs in a freshwater invertebrate to estimate toxic or effect pressur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29, 595-606.



作者:栗子

编辑:Odette


 一个AI 

我眼里的人类。

图丨pngwing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