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人深夜围观,这个男人有点看头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潇雨
深夜,无意中刷到了一个绣花布的直播间。
只见镜头里一只手捏着绣花针在布面来回穿梭,画外音是一个斯文的男声,在跟直播间的观众唠嗑。
直播绣花也有人爱看啊?
不仅有人看,那只手的主人甚至吸引到了央视的关注。
央视的报道中,正在直播的布依族绣花郎
在视频评论区,围观网友的“彩虹屁”停不下来:
“会针线活儿的男人最帅!”
“他的手绣花做手工,我的手只会端碗吃饭。”
“绣花的画面很美很治愈,返璞归真的慢生活,治愈人内心的焦躁。”
一个面容清秀的男孩,在静谧的山村风景中安静绣衣服、纳鞋垫、染布、织布……有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哩尢的刺绣日常/抖音@哩尢
经常有人会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不去大城市闯闯,而是跑到山里染布绣花?
他却从来没有纠结过这个问题,甚至将这种选择,定义为“美好的想法”。
谁说男人就不能绣花了?
95后布依族男孩王良洪,有一个布依语谐音名——哩尢,是“舒服、自在”的意思。这个来自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男孩,最近因为“绣花郎”的身份引发了关注。
一说刺绣手工活计,普遍的看法认为,这是女性更擅长的家务活,男性粗手笨脚,不适合参与其中。
在王良洪刚做直播的时候,确实有网友发表一些带有偏见的评论,让他觉得不被理解,心里难受。但如果真的在意这些话了,或许他现在还在某个地方,做着熬夜加班的设计工作。
从描图到绣出一小块刺绣的过程/抖音@哩尢
起初做这个活计,是十几岁时为了帮母亲减轻负担补贴家用,但他也曾受到一些固有观念的影响。
“布依族或者说整个社会,没有男性做刺绣,所以我害怕被人议论是非。”
直到他考上大学,走出家乡,感受到更加自由多元的文化氛围,还有周围人对他和他展示的技艺的关注和肯定,让他逐渐放下了内心的顾虑。
他与朋友一起创立了工作室,集结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参与到这项事业中,绣花郎走上了破除偏见的路。
打破偏见的第一步:无畏偏见,一往无前。
找准自己的目标,做好计划,再一点一点实现它。
哩尢的父母最初也希望他考个公务员或者当老师什么的,不太同意他做这种自由职业。但看儿子那么喜欢和坚持,也就慢慢理解并提出建议,给了哩尢足够的底气。
“目前我觉得在这个当中是很快乐的。对于父母而言,他们不会过于希望孩子工作有多厉害、挣多少钱,其实更希望孩子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得健康和快乐。”
这样朴素的教育观念,给了哩尢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也塑造了他勇于改变和坚持到底的性格。
哩尢的日常,除绣染工作,主要是拍短视频和直播。
用布依族语言拍摄短视频,穿着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布依族服装入镜
从最简单的展示刺绣作品,到呈现一件作品的整个制作流程,他拍摄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镜头中的细节和拍摄手法也逐步升级,吸引了更多关注的同时,也在突破职业初印象的壁垒。
打破偏见的第二步:强大内我,寻找突破。
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磨砺自己,才能在登上瞩目舞台时成为全场焦点,让偏见和顾虑转化为肯定和欣赏。
大学做课题时,哩尢就尝试将布依族的蜡染和刺绣技法融入设计课题中,靠着独具特色的创意和精巧的技艺,屡屡获奖。毕业后,他参加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日渐增多,他开始思考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问题。
“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去传承,我喜欢刺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在意异样的眼光,我愿意去做打破偏见的人。”
在找准这个职业目标后,哩尢开始回到山村寻找以前的绣娘,直播推广蜡染和刺绣技艺,继续参与各种交流学习……那些在旁人口中“过时的东西”,得以重新被人看到。
哩尢的蜡染作品
打破偏见的第三步:去旧从新,融入当下。
这里的去旧,不仅是去除外界对古老技艺的旧观念,还有合作者的旧观念。
为了寻找足够多的有技术的绣娘,哩尢走遍各个村寨。但在与绣娘们沟通如何绣的问题上,难度指数却比找人还高,甚至把绣娘气走过。
为什么会有这种沟通问题存在呢?
还是在于新旧冲突。
绣娘们比较坚守传统风格的绣品图案,在哩尢这样的年轻人看来,有点过于俗气和繁重,花纹密而杂,自然就无法凸显重点;配色过于花哨,过红或过绿,不太符合现代审美,“就是有点土气嘛”。
“没有经过合理设计,没有经过思考,没有经过创新和改造,永远都是大朵大朵的花,分不清主次,哪里都是重点,那就是没有重点。”
哩尢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同绣娘们做思想工作,希望她们慢慢接受一些绣法和图案方面的创新。
好在绣娘们是听劝的,接收到更多外界的先进理念后,态度也开始改变,“一开始她们只知道那么绣,现在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
染和绣,传和授
被问到“为什么会跟刺绣结缘”时,哩尢会用“心里面有一枚种子”来总结。
13岁跟着外婆学蜡染,15岁跟着姨母学织布,18岁跟着母亲学刺绣,让绣花针在指尖穿梭,用蜡笔在布上挥动,在染缸前查看染布效果,哩尢的童年跟城市里的同龄人完全不同。
小时候的哩尢,一开始并不喜欢画蜡染和织布。但要永远相信家庭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力量,从抗拒转为热爱,也算是一种命运的馈赠。高中后开始学画画的哩尢,竟然都想在蜡染上鼓捣点新东西了。
虽然大学学的是环境设计,但他的绣花染布技能还是意外地被人发现了。
因受师妹所托,哩尢做了一幅蜡染画,作为礼品帮师妹送了人情。就是这幅画,让他的这双巧手被导师发现了。
导师如获至宝,这种“宝藏技能”可遇不可求啊,导师建议哩尢结合布依族的刺绣扎染技艺做设计课题。从此,哩尢开始一边学习,一边在学院的传统工艺保护工作室教授绣染技艺。
大学期间,哩尢参与各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设计比赛和实践活动。毕业后,他参加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班等与蜡染、刺绣技术的传承创新相关的交流学习活动,还结识了苏绣、蜀绣等其他刺绣技艺的传承人。
哩尢在非遗技能大赛上的获奖作品
这些穿梭在他的人生时间轴里的经历,帮助他获得更多行业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来源和反思的契机。
“大学做的东西,仅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的一个反馈,它还没有达到一个实战的功能。
“出社会之后,我发现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所学很不一样,自己参与了一系列的学习,发现大学之后的作品相对来说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
他也深知,光埋头绣花解决不了问题,让更多人看到才最重要。
2021年5月,哩尢开通了短视频账号,拍摄上传自己绣花染布的小视频,还开了直播科普刺绣知识,两年间陆续吸引了近5万粉丝,直播间单场观看人次最高达8万,单个短视频播放量最高达195万次。
哩尢的短视频账号
一支手机架在工作台上,对着绣架直拍,边绣花边讲解,哩尢可谓是手忙嘴也忙。
每晚9点到11点,哩尢都会在直播间教刺绣课程。绣蝴蝶时,他说布依族将蝴蝶比喻成一个美好事物的象征,就像花一样漂亮,穿上绣上蝴蝶的衣服,也代表生活美好幸福/抖音@哩尢
想想你在刷了无数个卖货、唱歌跳舞的直播后,突然进入这样的直播间,宛如吃完大餐后饮下一杯清茶,躁动的心都瞬间冷静了。
直播间不仅吸引了对传统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还引起了一位在高校开设特殊课程的老师的关注。这位老师每天晚上都在直播间打卡,再把学到的新技法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哩尢心中的那一枚种子,在他这几年的耕耘下终于发了芽,且在他的持续浇灌下,开始茁壮成长。
“能传承,就很让我骄傲”
“这个蝴蝶我在绣的时候,其实还加入了苏绣的技法。”
直播间里,伴随针线穿过绣布的声音,哩尢的讲解平实、细致。
看他拍摄的不同视频,分别展示着剪纸平绣、数纱绣、白描绣等不同的布依族刺绣技法。蝴蝶、花朵等具有祝福寓意的动植物纹样,在针线穿梭中跃然于布料之上。
但论纹样的丰富度,还得看他的蜡染作品。
蜡染从织好白色棉布开始,对过滤蜂巢后兑入石蜡形成的蜡液进行加热,接着用蜡刀取蜡液在白布上绘画,再把画好的白布放入熬制的染料中进行染色。染色后,用沸水进行加热煮制,最后把画上白布的蜡去掉,一幅蜡染就制作完成。
左滑查看蜡染贵州龙的过程/抖音@哩尢
“高山苗,水仲家”这句话,提到了苗族依山、布依族傍水而居的特点,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体现在纹样文化上。
漩涡纹、水波纹、太阳纹、云雷纹、铜鼓纹、回纹,蕨菜花、团花、连锁形、鸳鸯、喜鹊、梅花鹿、龙飞凤舞、双喜双寿……布依族将对大自然的崇敬放入了自己的纹样文化中。
然而这样的特色民族文化,也面临失传的风险。
危机感促使哩尢做了绣花染布之外的事——通过收集各种“老物件”,丰富和保留古老的纹样文化;计划建立传统纹样数据库,将先人智慧化作灵感来源,共享给全世界的设计师,让非遗技艺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承。
传承本就是一件需要继旧开新的事。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和承接潮流趋势上完成高度融合,年轻人的奇思妙想有了用武之地。
直播间里遇到的年轻网友,恰逢其会地给了哩尢遇见“共鸣者”的满足感和认同感。
有个看他直播的00后汉族男孩,特别热心地给他提意见。那是个喜欢朋克英伦风的潮男,在打卡直播间的时候,鼓励他尝试将传统刺绣跟现代生活相结合,甚至给他邮寄了一些潮流服饰,希望他可以了解到现代服饰工业下潮牌运作的相关知识。
“他很单纯,不是买衣服来送人,而是觉得我能够在衣服中学到很多知识,看看别人的潮牌是怎么做服装的。他的想法很直接,就是觉得我需要这样的建议,他甚至也不求什么回报。”
用醋酸面料代替土布、提取兽面纹“表情包”制作灯饰、把传统手绣纹样变成耳饰……哩尢在设计和创新上有了大胆尝试。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接受度,从来都是走在大众前列的。
哩尢工作室制作的文创
但传统技艺的制作流程繁杂,越古老越需要耐得住寂寞,越细致越需要沉下心。
拍摄一则绣上衣的短视频所花费的时间,要以作品的制作时间为准——
纺纱、织布、蜡染、扎染、挑花、裁剪、刺绣,手工制衣工序复杂,做成一套布依族服饰,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比如织布,有32道工序,织好后需要染色,染黑色就需要近三个月时间,后续还有裁剪、刺绣、缝制、钉扣子等流程。
在短平快的短视频平台,展示“慢工出细活”的手工艺人们,着实是在这种矛盾的天然对抗性下完成了突破。
如今,哩尢依旧保持每天8小时刺绣,并在晚上9点开启直播的节奏。
因为常常要做蜡染和绣花,哩尢的手指甲都是蓝色的,手指也因针线来回弹动留下很多伤痕/小央视频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依旧放在设计研发上。既要继承布依族的文化精髓,又要能够无缝连接现代生活的各个场景,“把布依族服饰穿身上,也是最好的传承。”
哩尢工作室制作的传统布依族服饰
从山村走出去,体验和欣赏外面的世界后又回到山村,对于年轻的哩尢来说,这种回流是很值得的。
“我觉得年轻人既不能全部都返乡,也不能全部都留在大城市。每个人有美好的想法,城市在发展,农村也在发展。”
正如他提到的布依族刺绣是“绣眼睛所见,绣心中所想”,将所学所见融入到设计和创作中,也是将心中的理想化作一针一线、一笔一画造就的美好物品。
民族的技艺和文化可以传下来,哩尢觉得很骄傲;将本民族的技艺继续传承,想必也是他的家人朋友为之骄傲的。
图/小央视频
参考资料:
不走寻常路 大学毕业返乡当“绣郎”,小央视频
古老技艺的新活力——布依族蜡染技艺发展观察,贵州民族报
95后男孩做专职“绣郎”:打破偏见,带动更多年轻人传承刺绣文化,正观新闻
本 文 作 者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澳门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 7915592
- 2 女子穿板鞋爬山回家脱鞋时被吓一跳 7950486
- 3 张雨绮 为了讨大家喜欢才穿成这样 7802823
- 4 2024 向上的中国 7786541
- 5 72岁老人3年拍100部短剧 7682765
- 6 免费升级宽带后家里成“电诈中心” 7518497
- 7 90%烧伤男生父亲:对方让我高抬贵手 7483397
- 8 9岁女孩胃里取出直径4厘米头发团 7383061
- 9 春熙路不能随便开直播了 7226157
- 10 男子网贷1000元3天内需还2000元 71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