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课间十分钟的小学生,在厕所交朋友

百家 作者:大数据文摘 2023-12-19 20:03:04

大数据文摘授权转载自网易数读


一个月里,几乎每次下课,即便不是真的要上厕所,叶天天也会和同学去厕所待着。


这是新京报记者笔下小学生如今课间生活的样子。


报道中,孩子们将学校厕所划为三六九等,其中最靠里、私密性最好的被称作“VIP 房”,同学们可以在里面讲悄悄话,聊起最近的热门游戏 [1]。


在这听上去略显荒诞的一幕发生之前,学生们会先在教室对暗语、轻咳几声、彼此对视几秒,一行人便会带着一肚子的话题向厕所走去,好似间谍碰头。


课间的教室为啥不再允许同学间谈笑风生?曾经可以追打玩闹的课间十分钟,又为何被按下了暂停键?


课间十分钟,惨遭圈养


在 80 后和 90 后的记忆里,课间的玩法五花八门,既可以捉迷藏、踢键子,还能跳皮筋、打球,有时一个课间还会转两三个场,十分钟压根不够玩的。而且非要等到上课铃响,再掐点跑回教室,绝不浪费一分一秒。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们开始被“课间圈养”,要求留在座位上,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早在 2019 年,中国青年报就发布过有关青少年课间活动的调查,75.2% 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非常普遍,且小学阶段最为突出 [2]。


最近,#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话题登顶微博热搜,评论区发现原来“动弹不得”的课间十分钟并非某一所学校的特例。甭管是京津冀,还是江浙沪,学生们都惨遭“定身术”。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现在真实的课间生活,我们通过统计社交平台上相关的学生评论,总结出这届学生的课间是这样的:教室的门是尽量不要出的,楼是最好不要下的。说话会被批评,在教室外面玩要被扣分。



那大家课间十分钟都在干嘛?答案是“完成作业”和“老师拖堂”。


原本课间是让大家从 40 分钟的课堂里抽身,拥有短暂放风的时间。可现实里,学生们的脑子仍在连轴转,一刻不停歇,就像一根紧绷的弦。长此以往,孩子们势必会感到疲惫不堪。


而现在“厕所社交”的流行——孩子们被迫跑到厕所里交朋友,其实就是应对“课间圈养”的一种无声反抗。毕竟,上厕所可能是这短短十分钟里,学生最难被老师拒绝的出教室理由了。


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愿意每次捏着鼻子见面,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保证一个眼神就能让玩伴放下手中的作业,转而起身向厕所迈步。


有人借着“去洗手间”的名义出门交朋友,也有人连上厕所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因为老师拖堂两分钟,提前上课两分钟,剩下的时间根本不够跑趟卫生间,可又不想上课迟到挨老师的批评,于是干脆不喝水,减少去厕所的次数。


这在曾经下课铃一响,就发疯似地跑向操场的过来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看着心疼。


“定身咒”,班主任的无奈选择


但对一些家长来说,学校这样做,他们可以理解。因为课间十分钟限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他们对孩子安全的担心。即便轻如磕碰破皮,他们也不想孩子遇到,更别提骨折等严重的情况。


像上下楼奔跑追逐、教室里嬉戏打闹,都有不小的概率意外受伤。


我们基于裁判文书网的公开数据,以”校园安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整理出了 120 个涉及生命安全的案例,发现其中有超过六成都发生在课间。


推搡打闹更是导致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45% 的受伤案例都归咎于此。



严重到闹上法院的事情,也往往不是一句道歉就能解决。如果不是受伤严重到一定程度,大多数人不会选择对簿公堂。翻阅文书时,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描述:


两个孩子追逐玩耍,因一时不注意摔倒在地。最后经相应机构鉴定,评定为伤残十级。


而这也绝非个例,在我们统计的案件中,涉及到死亡与伤残的严重事件占到了总数的 20%,落到任何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还会击垮一个幸福的家庭。


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量,学校自然更愿意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主动采取“一刀切”减少课间活动的策略,从而规避潜在的纠纷。


守护学生安全的重担,便自然落到了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就是班主任身上。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上的一篇论文显示,2022 年中国班主任面临的最大工作压力就是“安全责任压力” [3]。


在《三联生活周刊》一篇关于小学老师生存现状的报道中,有班主任口述每学期都不得不签一份学生安全责任书,承诺学生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自己要负全责 [4]。



班主任所面临的压力也远不止这一点。上述论文还提到,一半以上的班主任一周最少要上 11 节课,超过 16% 的班主任要承担三门甚至更多学科的教学工作——这还没把他们备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的时间算进来 [3]。


想让工作量超负荷,忙得飞起的班主任一直盯住班上每个孩子的安全,无疑是天方夜谭。


班主任面对安全责任这口随时可能掉落的大锅,课间把孩子们摁在教室也就成了被逼无奈的选择。


更何况一旦真出事,家长要找学校承担责任,也不是没有过校方为了息事宁人,将全部责任连带着经济赔偿无情推给班主任的前车之鉴 [5]。


这届学生,“三高”又抑郁


尽管课间十分钟有诸多潜在的安全风险,但把学生当“笼中鸟”也未尝不是另一种伤害。


卷不完的作业,睡不饱的觉,不允许自由活动的课间,都无疑在给这届学生的“三高”症状——高近视率,高肥胖率与高脊柱侧弯率雪上加霜。


现在随便推开一间小学教室的门,你会发现不戴眼镜的人反倒凤毛麟角。


历年《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生近视检出率已经由 2010 年的 55.6% 增至 2019 年的 67.9%。通俗来讲,就是你走在路上每碰到十个小孩,其中接近七个都是近视眼 [6][7]。更令人担忧的是,近视低龄化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 [8]。


与此同时,学生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着醒了就吃、吃了就学、学了就睡的生活,体重很难逃脱稳中有增的命运,逐年走高的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便是铁证如山。


此外,脊柱侧弯也是青少年常见的疾病之一。屁股长期不离板凳,放学回家写作业到深夜,这些习惯都在默默伤害孩子们的脊柱。



更重要的是,当课间十分钟被常有的拖堂和望不到头的作业充斥,就连倚靠在栏杆上和同学聊天都变成了只能在青春剧里看到的桥段时,孩子们友谊的小船也会岌岌可危。


最怕的就是当下课铃响,你准备好了一肚子的新鲜八卦要和后桌分享,刚转过身话还没说出口便撞上班主任如炬的目光,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出声,默默把头扭回去。并且这样的一幕在校园生活里来回上演。


那些本可以发展成铁哥们和好姐妹的同班同学,你们的缘分就此终结于老师的一记眼刀。


根据《2022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在日常交往中,接近四成的青少年有时甚至是经常会感觉自己缺少伙伴、被冷落及与人隔开 [9]。


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个陷入困境的青少年。他们也许遭遇了学习和生活的苦闷,无人倾听,只能咽回肚子里;也可能觉得受到身边人的孤立,因而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比孤独更可怕的是抑郁,该报告还显示青少年中,10.8% 的人有一定程度的轻度抑郁风险,更有 4% 存在重度抑郁风险 [9]。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刘俊升表示,比起成年人,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更不容易被发现。其中一个原因是,当青少年出现易怒、焦虑等情况时,往往会被家长视为青春期叛逆,进而错失医疗干预的最佳时机 [10]。


而缓解孤独和治疗抑郁的良药里,可能就有课间同学轻松又充满朝气的一句问候,“打球去,走吗?”


只可惜事到如今,不少孩子在听到爸妈聊起过去“课间十分钟”会玩什么的时候,已经不是很羡慕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课间不出教室。


但如果有一天,教室里全是“四眼”肥胖自闭小孩,还有人可以坦然说出那句教育谎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吗?


参考文献:

[1] 周思雅. (2021). “争议“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单”. 新京报. Retrieved 27 November 2023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63R7CxlHnrjetpybmSOT6w.
[2] 杜圆春, & 李丹妮. (2019). “可否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中国青年报. Retrieved 27 November 2023 from http://zqb.cyol.com/html/2019-05/30/nw.D110000zgqnb_20190530_2-08.htm.
[3] 刘京翠, & 赵福江. (2022). “双减” 背景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对全国 16,166 名班主任的问卷调查. 教育科学研究.
[4] 印柏同, & 覃思. (2023). 小学老师生存现状:上课成了“副业”?. 三联生活周刊. Retrieved 1 December 2023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XZfuZOppiRwrbTcaSWq5vg.
[5] 殷盛琳. (2023). 关于课间十分钟,小学生有话要说. 搜狐新闻. Retrieved 1 December 2023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gqhGQpXhqYFMUJLJdW2HUg.
[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0).
[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
[8] 孙红丽. (2021). 国家卫健委:2020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 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突出. 人民网. Retrieved 1 December 2023 from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1/0713/c14739-32156389.html.
[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10] 隋坤. (2023). 这不是青春叛逆,这是青少年抑郁,专家呼吁及早干预. 新京报. Retrieved 1 December 2023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6Bw1h4T8p2zI7SejSyexmw.



租!GPU云资源
新上线一批A100/A800
运营商机房,服务有保障
扫码了解详情☝


点「在看」的人都变好看了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