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开复、刘慈欣、杨元庆、凯文·凯利一起向未来提问!

百家 作者:腾讯科技 2023-11-14 19:28:59


腾讯网从2003年12月第个网页上线到2023年的今天,已经走过20年的时光。


过去的20年,是瞬息万变的20年,是飞速发展的20年。


但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相信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和对未知的渴望永恒不变。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对于未来20年,你有什么样的好奇和期待?


腾讯新闻20周年特别策划《20年20人20问》,携手全球顶级企业家、思想家、教授、学者作为“未来提问官”,一起向未来发问,共同探讨未来20年的未知世界,畅想上天入地的潜在可能。


今日上线大咖科幻作家刘慈欣、图灵奖得主约瑟夫·希发基思、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关于他们的问题,邀请了16 位专家,学者,他们是如何回答的,我们一起揭晓!





















科幻作家刘慈欣提问:


Q:在未来20年,对人类生活做出最大改变的技术可能是什么?


腾讯新闻答主@罗会仟

超导科研人员、科普作家

未来20年,我们仍然离不开电和磁。

目前,基于传统电磁功能材料的许多应用场景已经逼近极限,必须采用具有绝对零电阻、完全抗磁性、磁通量子化、宏观量子态等特征的超导材料来实现突破。


虽然目前超导技术的应用仍然极大地受到低温物理环境的限制,但随着应用需求的剧增、应用场景的扩展和制冷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导技术的性价比会不断提升到可规模实用化的程度。


如果未来能够实现超导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它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我们的手机或许不再因为发热而烦恼,电动汽车也不用担心因为昨天忘了充电而停在半路,出门都是快捷方便的磁悬浮立体交通,人工智能已完全普及方方面面等等,这种科幻的场景,或许会变成现实!




腾讯新闻答主@傅盛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

机器人与AI将深度融合。

过去20年,我们目睹了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们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20年,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技术领域可能会对人类生活产生新的改变。首先,我认为人工智能将继续在未来20年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初的时候我就判断,ChatGPT带来交互革命和生产力革命,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随着算法、计算能力和数据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在各个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其次,这里不得不提智能机器人领域,机器人逐渐从工业环境走向日常生活,那么随着与AI技术的融合,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加智能、自适应和功能丰富;最后则是关于可再生能源技术。

这些技术将为我们带来更智能、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当然,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推动这些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面对伦理、隐私和社会等方面的挑战。



腾讯新闻答主@陶芳波

Mindverse 创始人兼CEO

有类人智力和行动力的AI智能体
这个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AI),或者再说的具体一点,是具有类人智能水平和行动能力的 AI 智能体。现在大家把这种 AI 形态叫做 AI agent,但我还是更倾向于把它叫做「AI 心识」。

因为最终形态的 AI 心识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有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他们可以感知环境,拥有自己的记忆和动机,会自主地思考,可以通过推理拆分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主动地行动,协助人类、甚至代替人类去完成现实世界中的任务。




腾讯新闻答主@谢华生:
(国内核聚变青年专家)
聚变能源很可能到了突破的临界点。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切切实实的改变着人类生活,而核聚变能源却一致处于“放鸽子”的状态。


那么,聚变作为能量密度大、原料几乎无限的人类终极能源,真的有希望在未来20年,甚至50年,进入及改变人类的生活吗?就像刘慈欣《流浪地球》中2070年代的烧石头的聚变推进的行星发动机。


一言以蔽之:有这个可能性,但没那么大,不过也看人类是否足够努力及是否有意外的惊喜。核心原因在于,能作为可控聚变原料的容易发生的核反应只有少数几种。


近年的人工智能、高温超导磁体及3D打印等新技术,已经在切实加速聚变的研发,聚变能源很可能到了突破的临界点,一旦实现,人类将真正的可以走向星辰大海。




腾讯新闻答主@赵汗青

AI talk创始人

AI将推动人类巨大的生产力变革

 关于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技术,我想到的是人工智能(AI)。


在社会层面,AI的发展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它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生产力变革,甚至改变人类与工具的传统关系。

在诸多方面,AI可能提供比人类更有效的决策机制。例如更具个性化的医疗建议,这意味着优质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有机会更公平地被分配使用。


这种革命技术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当然也会引起一些问题,比如工作机会的骤减与失业,再比如版权、数字欺诈与伦理挑战。更深层的问题是:AI在某些层面比人类更理智、更客观、更具计算效率,从未有任何工具或者技术如此具备侵略性。以至于诸多伟大的科幻文学家都早早提醒我们要警惕这种变化。



腾讯新闻答主@毛钰炜

Tiamat创始人

第二大脑、AI伴生成为现实


作为投身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面对刘慈欣老师的问题,我几乎脱口而出AGI(通用人工智能),这个时代人人都在喊AGI,想法也层出不穷,AGI到底会如何改变人类的想象力?


比如人工智能与创意思考的结合,实现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多维度快速的整合信息,再比如借助增强现实社交体验,情感智能的发展,改变人际交流与社会关系。


我相信未来的技术,将不仅是技术领域的一次巨大飞跃,更是人类文化和想象力的一次重大革命。我们在物理意义上向外探索,探索太空深海,同时,在未来,我们也会向内探索人类的内心,人类的想象力,人类种群的认知边界,探索前所未有的世界。




腾讯新闻答主@米磊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

光芯片有望突破摩尔定律


我觉得未来20年对人类改变最大的技术应该有几个:第一个有可能是可控核聚变的突破,能够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问题。第二个是人工智能和光子技术的突破,会大幅提升我们的生产力。而在人工智能的底层算力方面,光子芯片的突破会促进光子计算和量子计算的发展,可能会解决摩尔定律瓶颈所带来的性能瓶颈和功耗瓶颈问题。还有一个突破就是大模型和机器人的结合,会带领人类走向智能机器的时代。




腾讯新闻答主@龙梦竹

思必驰董秘、CMO

AI熬过了漫长的“冷板凳”时代


AI毫无疑问是人类发展史上,由我们这代人所见证的科技奇点。


人工智能是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在内的综合型技术,由其带来的应用已经逐渐渗透至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现在讨论火热的GPT、带来颠覆创新的Amazon Echo、随处可见的刷脸支付、走出国门的无人机和新能源、甚至美颜APP、名片识别等等。


虽然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了将近六七十年,但经历了漫长的“冷板凳”时代,真正得已被重视、被关注,则是在近十年。20年后,人类终将一定被AI所影响,但向好或趋坏,则取决于人,当然这是另外个话题了。


创新工场董事长、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博士:


Q:相比于GPT-4 Turbo、LLaMa 2-70B等国外大模型,国产大模型的突围之路在哪里?

腾讯新闻答主@张鹏

智谱AI CEO

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


在核心技术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这是“买不来,求不来”的。国产大模型要实现自己的创新,就不能单纯复制世界顶尖水平的技术路径。


想实现国产大模型的突围之路,就要正视国产大模型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也要有信心去追赶甚至超越。在我们眼里,GPT-4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它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和OpenAI很接近,那就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所以在很多选择上,我们第一步就是虚心学习。他们做了很多创新,如果我们觉得有道理的,也要想办法去实现。




腾讯新闻答主@鲁为民

魔泊云创始人

智能体和开源大模型


大模型主要的使用形式包括大模型公有云服务(MaaS)以及私有大模型服务。

OpenAI 主要是提供前者;因为我们一直活跃在B端市场,协助用户增强其 AI 的工程能力并加速AI应用开发进程,我可能更关心大模型在B端市场的应用机会。


在GPT-4 Turbo 受到广泛关注的情形下,国产大模型的突围之路可能在智能体 (Agents)和开源大模型。




腾讯新闻答主@梁隽樟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

生态差异给了国产大模型发展机会


首先,从产业竞争的现状看,国内和国外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预计将各自发展出一套生态系统,这本身给了国产大模型独特的发展机会。其次,国产大模型需要在算法、计算能力、数据处理等方面持续创新。最后,大模型也好,AI应用也罢,都需要在不同行业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例如教育、医疗、科技等。




腾讯新闻答主@Kai

MCG创始人

大模型定位成互联网基础设施。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工业革命的门槛上。大模型能力之战的落幕不仅预示着以Agent为中心的新时代的来临,更标志着新的发展机遇的诞生。在这个时代,大模型将超越传统的基础设施角色,为现有大公司和部分初创企业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同时,对于广大普通人和创业者而言,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他们有机会在一个多样化和创新充盈的Agent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哪个大模型生态能够更好地支持这种新时代的可能性,将在未来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占据先机。


图灵奖得主约瑟夫·希发基思提问:


Q:于人工智能的可信度,我们能否来一场基于客观科学标准的清晰讨论,而非陷入基于主观的无休止争论?

腾讯新闻答主@黄铁军

智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人与AI都是智能体,无法100%被信任。


无论是人,还是AI,都是智能体(后面也用这个词指代两者),从根上讲都是无法彻底理解的,都无法百分百信任。


在人类智能高于AI智能时,AI是可控的助手,可以被人类调教为越来越可信的助手。当AI智能高于人类智能时,也就是全面超越人类的AGI(人工通用智能)出现时,人类中心主义破灭,问题转化为AGI是否相信人类,而不是人类是否相信AGI。


无论智能进化到什么阶段,在智能群体社会中,可信的智能体会存在得更长久。我们不能确定其他智能体是否可信,但可以尽量确保自己可信。




腾讯新闻答主@马兆远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AI还无法定义时讨论可信是伪命题。


科学,从维也纳学派对科学的重新定义开始,就只在解决有效陈述下的可检验事实。人工智能至今没有一个有效陈述来描述它。我们知道它的大概内涵,但不能检验它的有效性。


随着机器能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人工智能的界限也在一步一步后退,来保持人类的尊严和存在的必要性。当人工智能还无法准确定义的时候,讨论其可信度,就是个伪命题。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提问:


Q:未来20年能否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发电,并成本可控?

腾讯新闻答主@金之俭

翌曦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

聚变走向商业应用社会资本必不可少。


可控核聚变是人类梦想中的终极清洁能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与目前核电站采用的核裂变技术相比,核聚变安全可靠、核废料容易处置以及聚变燃料极为丰富。


一旦可控核聚变得以实现,整个能源体系将发生巨变,世界能源主宰将从目前的能源资源拥有者向能源技术拥有者转移。


近年来聚变领域让人感受到的气氛完全不同,有一种暗流涌动的感觉,2022年一年内聚变领域的社会资本投资额超过了以往年份所有投资的总和,屡有10年实现聚变发电的口号出现。





腾讯新闻答主@中核集团: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人造太阳博士科普团专家

海水淡化、星际旅行不惧高能耗。


我们已知的核裂变能已经应用于商业核电站的发电,而核聚变能尚在开发之中。


基于目前聚变技术的发展情况,预计再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左右),聚变能可以实现应用。未来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旦实现应用,像海水淡化、星际旅行等因耗能巨大而望而却步的工程均有望在核聚变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




腾讯新闻答主@陈锐

星环聚能创始人兼CEO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仅一步之遥。


国际核聚变协会数据显示,核聚变产业获得的商业投资已经超过60亿美元,全球商业核聚变公司数量达到44家。


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重作用下,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只有一步之遥,产业爆发达到临界点。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民营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国际核聚变协会的调查,目前绝大多数商业化聚变公司都想在10年内通过聚变产生电能。“50年期限”很有希望在我们这一代终结。


通过可控聚变提供的电能也将最终成为人类能源体系中的基石能源,将人类文明提升到下一个阶段。


扫描下图的二维码,查看完整回答!


和凯文·凯利 、李开复博士、  刘慈欣 、约瑟夫·希发基思、邬贺铨、杨元庆等未来提问官 (按照拼音/英文首字母排序),一起聚焦“硬核科技”,热问未来。


11月13日起,更多“大咖提问”以及回答持续上线,敬请期待!


对于大咖们的这些问题,如果你也想要参与回答,点击“阅读原文”,一起激荡思想、共话未来!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