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将科研实践转化为实际生产,这是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余杰的目标,也是他所坚持的行动指南。六月上旬,余杰主动申请驻村,加入“优‘渔’助乡”实践团,期待着用知识和汗水浇灌这片田间大地,为彭寨镇土厘村的致富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初驻土厘村,余杰就主动扛起团队重任:前期指导清塘、安放排水管道和增氧设备;后期对稻虾进行日常管理,定期捕捞稻虾测定体重体长以确定喂食量……如何有效地监测养殖田的实时数据呢?这得益于生科院对智慧渔业云平台的创造性使用。将手机终端接入数据平台,可以实时观测虾塘的ph值、溶氧量以及水体温度;监控摄像头将虾塘现场画面传输至云平台,通过手机就能看到现场实时画面。有一次半夜两点,余杰通过查看智慧云平台实时数据,发现虾池水体溶氧量非常低,这可能导致稻虾大量死亡。来不及多想,他急忙起身下田检查,发现用于供氧的增氧设备发生了短路故障。于是连夜买来抽水泵,将新水抽到虾塘用于增加水体氧气含量,得以应急,天亮后又匆忙赶往县城买回新的增氧机。“现在的养殖规模是50亩,预计产量5000~7500斤,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增氧设备的故障,很可能就会损失3成以上的虾。”心思细腻、做事踏实的余杰也通过智慧渔业平台成功帮助农户避免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余杰被田埂上的红火蚁咬伤过、清晨喂虾时偶遇过2米长的毒蛇;最开始跟农户沟通起来并不顺畅……“驻村期间的插曲总是那么多,但好在自己都一样一样坚持了下来。”
作为有技术、懂知识的“新农人”,余杰及团队始终坚持要让技术落地,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模式带到具有发展潜力的广大农村地区。在前期30亩的试验规模中,团队帮助当地合作社收获了3000多斤晶莹剔透、品质优良的罗氏沼虾,产值达9万多元。团队计划远期养殖规模扩大至300亩,以合作社带动小农户,先富帮后富,真正实现“联农带农”,用科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土特产,也可以很潮”
“怀有赤诚之心,保持热爱,不断追逐晨曦。”李日新缓慢而坚定地落笔,在第一天的下乡日记里写下这句话。今年七月,李日新作为晨曦服务队队长,带领23位队员重访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桂联村,开展“我为土特产穿‘潮’衣”省级专项系列活动。自去年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以来,如何赋能特产助力桂联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李日新一直思考的问题。下乡前,她主动查阅资料、联系村委访谈,为队伍及当地土特产的宣传做足准备。为了更好地构思宣传内容、搭建视频框架,李日新带领队员到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分别记录拍摄紫苏、香水柠檬、丝苗米的种植环境、培育过程、产业流程、产品特色,希望能将永和镇桂联村土特产走出大山。然而,“不速之客”——台风天气打破了原本外出取景拍摄的计划。“没关系,我们先进行室内工作,天气一放晴就马上出发。”面对狂风暴雨,李日新没有焦急,而是安抚队员情绪,有条不紊调整计划。雨一停,她便拉上队友,骑上小摩托,与时间赛跑,穿梭于田野乡间进行拍摄取材。乡下拍摄环境简陋,李日新指导队员们不断打磨视频。很多特写镜头都依赖于她的“奇思妙想”:拍摄紫苏时,择取紫苏叶精致摆盘;对香水柠檬进行水中特写刻画,厨房里蓝色的塑料盆被她用作纯色背景…… “如果这样会不会更好?”是她常说的话。李日新对宣传精品的追求,有效扩大了当地土特产宣传力度。用心记录每一次采访、用情拍摄每一个画面,是李日新的创意与理想,更是责任与使命。不仅如此,她还组织服务组整理了百果园建园以来的资料,结合当下发展情况,创意性地设计出囊括卡通版地图、景色打卡点和特色水果介绍等多板块的宣传折页以及精美的果园门票。同时,团队还以百果园的水果为灵感,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创造了精美的IP形象。团队精心设计的物料,填补了百果园文旅宣传的空白,为桂联生态百果园的建设添砖加瓦,助力果香飘出梨头山。“在外读书、开拓视野,希望学有所成后,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贡献。”林曼停与卓越班实践队队员们聊天时说道。助力家乡非遗戏剧传承,是作为音院学子的林曼停一直深藏在心的愿望。借此机会,她与卓越班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汕尾非遗戏剧,实地走访正字戏、西秦戏与白字戏传承保护中心,与非遗戏剧传承人深入探讨地方小剧种“破圈”的新可能性。出身于一个戏风氤氲的大家庭,林曼停似乎有着近水楼台的的独厚优势。父母从小学习戏剧,外公和舅舅分别担任剧团唢呐与二胡“扛把子”和鼓手一职,婉转戏音几乎浸润了她十几年的人生。家人得知林曼停要研究家乡戏剧后,纷纷为她介绍剧团里的“大咖”。而后她便常跑去剧团看演员们排练,也正是在这学习的过程中,她被这“经常出现而不自知的美好”所震撼,“文化自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感受涌上心头。林曼停(左一)和卓越班实践队在公益集市上宣传非遗戏剧文化“直到我真正静下心来听我家乡的戏剧,才发现原来自己家乡的戏剧那么悦耳动人,不愧是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化,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家乡的戏剧。”除自身投入学习演出外,林曼停还曾带着上海的同学去到剧团拍摄短片,着力推动非遗戏剧破小圈。一方是来自五湖四海、热情助力戏曲发展的青年学生,一方是投身表演、渴望汲取发展新创意的青年演员,而林曼停正是双方交流中最稳固的一道文化桥梁。“中国戏剧是所有美学之大成者,是穿上戏服跨越千年,与天地对话,与先祖沟通,才来到我们的面前。”如此大雅艺术仅在汕尾本地宣传、表演,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助力汕尾非遗戏剧破圈,更好地“走出去”,是迫在眉睫的难题。针对林曼停指出的核心痛点,依托前期调研成果,卓越班实践队决定启动“戏剧+旅游”模式路径探索的社会行动研究,并选取著名景区举办非遗戏剧公益集市活动,全面助力汕尾戏剧破小圈、融大圈。“大学生要做些更有价值的事。”这是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曾锡山老师执教几十年一贯的教育信条。曾锡山毕业之后一直留校任教,曾带领学生参与广东省高考改卷登分系统开发,澳门亚洲室内运动、广州亚运会、第26届世界大运会、缅甸东南亚运动会等多个国际体育比赛成绩处理软件开发。近年来,曾锡山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投向了阳江东平镇的渔农产业。即将在明年退休的他,仍然坚守一线,带领学生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我们开发这个平台,是要让渔民真正从中获益、让企业真正产生效益的。”开车三小时送学生去东平镇的路上,曾锡山发自肺腑地说道。他所说的“这个平台”即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示范项目——“金珠云集”智慧数字平台。谭皓晋是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2020级的学生,是“金珠云集”平台较早的技术开发骨干。2021年,得知学院将设置编程开发队伍,且实践地点就在他的家乡阳江,他毅然加入了项目团队,为队伍长期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努力发光发热。“曾老师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吸引了我。”今年,梅思杨作为“金珠云集”实践团的负责人,带领团队,通过短视频宣传、自媒体促销等方式,为“金珠云集”平台引流,打开渔农产品销路。“我希望通过帮扶东平镇的产业发展、产品销售,能够总结出可行的经验,未来反馈家乡,乃至更多的乡村地区。”来自计算机学院的吴伟佳,是一名全网粉丝超过16万的博主。这个暑假,他响应团队号召,用自己的力量为当地特色产品做宣传推广。“自媒体会通过很多方式去吸引流量,当我们在思考如何用这些流量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发挥青年力量的时候却常常遇到困难,为乡村产品做宣传的过程让我深受启发。”“金珠云集”的开发,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优化了乡村治理模式。“电商+数据管理”平台为阳江东平镇渔业提供“生产管理-科技溯源-品牌推广”三位一体联动服务。供稿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团委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华南师范大学“优渔助乡”服务队、“心连壮瑶”服务队、“汕尾有戏”服务队、“金珠云集”服务队
编辑: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