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消失在暴雨中的66岁绿化工人,是多少母亲隐入尘烟的一生

百家 作者:洞见 2023-08-03 20:39:01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一次次义无反顾,为孩子千千万万遍。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01

7月19日,暴雨席卷南京。


仅在一个小时内,南京45个乡镇降水量就达到20毫米以上,雨花街道降水量更是直逼90毫米。


雨花街道,是66岁绿化工人蒋梅花负责的片区。


当天下午3点左右,蒋梅花和她的三位工友正在涵洞躲雨。


她盘算着,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快,总不至于耽误了工作。


但雨却越下越急。


几分钟时间,河水就从河道漫了上来,淹没了石台。


几人见状,赶紧跳上石台,试图逃生。


然而水势不可阻挡,他们无法站稳,像多米诺骨牌般一个个全被卷入水里。


他们中,有人被步道旁的石椅挡住,有人被景观树挡住,侥幸脱险。


唯独个子最小,瘦瘦弱弱的蒋梅花不见踪影。


目击者杨鹏说,他听见“啊”的一声,扭头一看,最后面一个绿化工人被水冲走了。


而这,也成为蒋梅花在人间最后的声响。


三天后,她的遗体被找到。


她曾为了生活披星戴月而去,如今人间再没有她的归程。



02

蒋梅花离世后,我慢慢从报道的细枝末节中,拼凑出一个女人悲苦的一生。


她是一个隐忍的妻子。


丈夫除了下地干活,家里的事一概不管。


她年轻时要操持一大家人的生活,四点多就要起床洗衣服做饭干农活。


丈夫独揽经济大权,蒋梅花想给儿子孙女花点钱,只能自己赚。


她是一个操劳的母亲。


早些年大儿子沾上赌瘾,离了婚,漂在深圳,照顾孙女也落到蒋梅花身上。


白天她在地里干活,傍晚去镇上接孙女放学,然后做饭、收拾完再回家。


来回十几公里的路,蒋梅花走了三四年。


女儿说,在她的记忆里,母亲从没为自己活过一天。


她总把最好的肉留给家人,舍不得吃家里鸡下的鸡蛋,常年捡别人的旧衣服穿。


她的体重,也常年维持在八九十斤左右。并非像城里人时兴的那样刻意减肥,实在是因为太过劳累,又吃不到什么好东西。


她这辈子,从没享受过一天。


后来村里人赖以生存的种树项目日渐没落,蒋梅花就进城当了绿化工人。


过去的每一天里,她都要在凌晨4点起床,跟村里人坐面包车横穿长江大桥,赶在6点前到单位打卡。


她的工作很辛苦,不管下雨还是烈日,都要长时间弯着腰修剪灌木、整理草坪。


一天累死累活干下来,比只在老家种地多十几块钱。


饶是如此,她也要拼命干,因为身后还有一大家子要养活。


03

写到这里,我想起去年热搜上,那个猝死在苏州城中村的母亲。


60多岁的于素英,在苏州一家电子厂做垃圾分拣工。


她工作的地方,是一个铁皮屋。


屋子里,塑料、泡沫、剩菜、垃圾在高温下终日散发着难忍的恶臭,没几个人愿意在这里干。


除了于素英。


多年来她辗转打工,含辛茹苦,就为给那个34岁还没成家的儿子攒彩礼。


来苏州电子厂工作后,她和儿子租住在城中村。


去年夏天温度直逼40度,儿子建议,每月加50元房租,请房东装一个空调。


但她实在舍不得,就拒绝了。



事故发生在她连续上了10多天大夜班后。


回到家的她,头晕目眩,热得浑身冒汗。


可即便再热,也只能开开风扇吹点微弱的凉风。


几个小时后,儿子再叫“妈妈”时,才发现母亲早已没有了气息。


一个为孩子操心了一辈子的母亲,因为省一笔空调费,永远留在了那个炎热的夏天。


于素英这一辈子,去过山东、上海、苏州…… 


看似去了很多地方,但实际的活动范围却很小。


在老家,她的脚被拴在土里;到了城市,她的生活半径,常常以打工的地方为圆心。


她一辈子都没享受过城市的便利,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也完全与她没有关系。


她每天的行动轨迹就是工厂、住处两点一线。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儿子娶上媳妇。


为了这个目标,她睁眼干活,闭眼睡觉。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她离世的那一天。


04

在《三联生活周刊》关于蒋梅花的报道中,我看到一条很扎心的评论:


一个女人隐入尘烟的一生,她是中国众多母亲的一个缩影。


被洪水冲走的蒋梅花,在高温下离世的于素英,她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做母亲。


她们这一辈子,生在农村,漂在城市。


为了生计、家庭、孩子,一生奉献,从没做过一天自己。


年轻时抚养孩子长大,年老后还要帮子女照顾家庭,或在外打工补贴家用。


从青丝到白发,她们从不敢停歇,也不敢倒下。


我想起那年深圳宝安区流调中的刘婆婆。


感染了新冠,却停不下奔波的脚步。


上午要去医院照顾生病的老伴儿,中午坐地铁去女儿餐厅帮忙,下午继续往返在医院和女儿餐厅,直到晚上才能回家休息。


还有那位“蛙奶奶”。



我们以为蹦蹦跳跳卖网红青蛙,是年轻人的专利。


毕竟头套闷热难当,而且长时间走路叫卖,需要极大的体力。


可当头套褪下,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满头白发。


老奶奶或许并不理解,就这么个绿色皮皮吹起来的东西,大家怎么都那么喜欢?


她只知道,多卖一只青蛙,就多一笔钱。


自己辛苦点,好歹能帮衬孩子们一些,让他们好过点。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样的母亲还有很多。


她们的身份,或许是保姆、清洁工,是建筑工人。


但她们的心愿却都一样:只要还活着,就为孩子尽一份力,发一分光。


她们沉默地、坚韧地,与生活对撞。


一次次义无反顾,为孩子千千万万遍。


05

我的母亲,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农村。


那时家中子女众多,作为家中老大,母亲早早辍学,在小饭馆给外婆打下手,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那些年,她吃得最少,干的活最多,挨的骂也最多。


后来妈妈结婚,生下我姐和我后没多久,两人又都下岗了。


她一个弱女子,独自一人跑到服装市场,驮回几大包鞋袜衣帽做起了小生意。


接下来十几年,她靠着这点小生意,把我和我姐都送进了大学。


后来我们在城市扎根,结婚生子,她也从妈妈变成了奶奶。


但她没有闲下来,每天买菜、做饭、看孙子……


就这么日复一日地忙碌、操劳,一直帮我们把孩子带到了初中。


辛苦了大半辈子,不用再干活了,她却提出要回老家。


我不同意,让她在城里安享晚年。她坚持:舍不得老家那几块地。


最终我拧不过她,同意了。


60多岁的老太太,乐得像个小孩,看她忙前忙后收拾东西的快乐劲儿,我才忽然想起:


母亲到了城市后,几乎没有逛过商场,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菜市场。


她在这里也没有朋友,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家乡的老姐妹打视频电话。


我的母亲,把自己从家乡连根拔起,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总是顾不上自己的需要。


她帮我们完成了许多梦想,可到最后她早已忘了自己的梦想。


天下母亲,也大多如此。


她们来时也曾目光炙热满怀期许,可后来慢慢活得面目模糊身不由己。


有生之年我不希望她总想着能为我们做点什么,而是问问自己想去做点什么。


我不希望她总为我们的需要活着,而是自由自在为自己活着。


而我,也会竭尽所能地陪伴她、支持她,反哺她,给她的人生托底。


点个在看,祝愿所有妈妈开心幸福,少一点辛苦;希望她们平安健康,慢一点老去。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