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倒计时 | 《超越想象的 GPT 医疗》新书共读,微软韦青亲笔推荐
由微软研究院负责人 Peter Lee、资深医学和科学记者 Carey Goldberg 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系首任主任 Isaac Kohane 联合撰写的《超越想象的 GPT 医疗》,是一部解析 GPT 落地实践并揭示“人机关系”重要范式的力作。这本书由 GPT 主译,人类监制,并与英文版全球同步出版!欢迎大家在 6 月 9 日云上相聚,共读新书。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并在文末查看活动议程。
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的亲笔序言。韦青分享了对于强大的人工智能,人类应如何思考和选择的深入见解和探讨,以及关于本书出版小花絮。
韦青推荐序:问题重重,答案寥寥
以上标题来自本书三位作者联名撰写的第9章结尾最后一段,短短一句话,却深刻地表达了本书内容的立意和三位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书成书之际,也恰逢 GPT-4 展现于世人面前之时。对于大众而言,大部分人看到或者听说的是以 ChatGPT 和 GPT-4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所带来的令人惊艳的能力,以及坊间对于这种机器能力的各种传闻、想象和评述。之后,也正如本书作者预计的,除了 GPT-4,市场上开始有各式各样、功能与性能各具特色的 AI 系统逐渐出现在人们面前。从每个人感受的角度而言,或许也如本书作者所分享的那样,一开始大家会经历惊讶、怀疑、彷徨的心路历程,有些人可能会继续彷徨下去,但也会有一部分人,如本书作者一样,在经历了认知冲击之后,逐渐安下心来、冷静思考、努力实践,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最终认识到这种机器能力的进步,不仅仅关乎技术,也不仅仅关乎简单的机器会不会代替人类的疑惑和担忧,而是需要在众人共同实证的基础上,发起“一场全人类都应参与的关键讨论”(这也是本书的重要声明)。
归根结底,人类不是机器,人类具有人类所独有的主观能动性,如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所言:“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在这个前提下,当我们了解到机器的能力已经发展到如此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作为本书作者之一的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研究院负责人彼得·李给出了开放式的结论及邀请,“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乃至一个物种,我们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我们要想清楚我们是要因为害怕 AI 带来的风险和明显的危害可能性而限制甚至扼杀它?还是要屈服于 AI,任由它自由取代我们,削弱我们的能力和需求?抑或是我们要从今天开始,共同塑造我们的 AI 未来,以期实现单凭人类或 AI 无法实现,而人类与 AI 结合却可以完成的目标,达到更高的成就?这个选择权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就需要做出决定。我认为正确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但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做出这个选择”。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
阅读完本书之后,我们会知道,尽管当下 AI 领域时有日新月异的突破,但是没有答案的问题远多过有答案的问题。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关键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会是什么?对于我而言,以我的工作经历、知识背景、使用大语言模型的体会和阅读本书之后的感受,我得出了与彼得·李类似的结论。但是这种结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道听途说来的,是实证出来的。
我从去年开始尝试使用大语言模型,并且一步步见证了它所带来的超越我原来认知边界的各种机器能力。在经历了早期的震撼之后,当然也如本书作者之一彼得·李所分享的“在失去了许多睡眠”之后,我开始沉下心来,认真实践、努力探索和深入思考,逐渐得出了我自己对时代的判断。其实结论很简单,就是问题远大过结论,未知远大过已知,但我相信这非但不是确定性的时代所定义的无知,这恰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确定性消失的时代真正的“知”。我们每个个体和组织都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人类共同的无人区,也因为如此,这个时代才承担得起“百年不遇的时代”的名号,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当本书作者总结出了“问题重重,答案寥寥”的结论后,我会真心地感谢他们的开放与坦诚。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这种敢于承认“不知道”但仍然勇于向前的做法和精神,远比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各种信誓旦旦的预测和结论要有用得多。
以我的体会,当人类开始有这么强大的机器能力伴随之后,我们作为“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很难不去思考“何以为人”这种原本不会常去思考的话题。机器的各种能力表现,又会让作为人类的我们,开始认真审视什么是人类真正擅长的领域和人类与机器相区别的能力边界。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我有机会能够经常接触到领先时代的技术与应用,再加上受到我的一些处于时代最前沿进行科学探索的同事的影响,我很早就在学习和实践以计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机器文明,同时也在探索和研究人类大脑的运行机制及人类认知科学、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这种机器知识与人类知识的相结合,再加上机器能力的飞速进步,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新时代变革的大门已经打开。我们原以为的什么“互联网时代”“元宇宙时代”,甚至“人工智能时代”,都将因我们对于人与机器能力的重新认知而被重新定义。
本书的可贵性在于,作者不仅仅分享了 AI,尤其是以 GPT-4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的诸多应用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现了一种可能出现的人-机相结合的“关系”范式,在本书中,这种“关系”范式被描述为结合了医生、患者和机器的“三方模式”。基于此,本书不只是提出了见解,也不只是阐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见解和问题会促使我们每一个读者作为人类个体,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何以为人”和机器“何以为机”的本质问题,进而也会拓展至“何为新型人-机关系”的问题。当然,到了这一步,我想很多读者也会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新思考那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可能是阅读这本书所带来的“附加价值”,也应该是与湛庐图书一脉相传的风格特征。
最后再分享一点我所知的与本书出版相关的小花絮。我有幸在本书英文版上市之前,就拿到了它的中文译稿。如同科幻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说的,“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最终都与魔法无异”,我相信读者大概能够猜到,湛庐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高效率的英文-中文翻译,应该是借助了 AI 大语言模型与人类编辑相结合的“新型人-机关系”能力,读者或许可以自己体会一下本书的文字风格。而我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首席算法工程师李烨女士共同为湛庐制作了本书内容解读节目,其中李烨女士在 GPT-4 的帮助下,凭一己之力在一天半内实现了本书的知识图谱和基于知识图谱的对话机器人。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用这个对话机器人来获得本书各章节摘要的实时信息,这可以理解为“用魔法来解读魔法”吧。这种能力的实现,在机器能力进步到如斯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时代的大门已经打开,大概率下,我们走进这道大门之后见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工业革命,更不仅仅是互联网、Web 3.0、元宇宙,甚至也不仅仅是 AI,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需要自己进门去实证。我的理解,这将是又一场解放人类思想桎梏、以人为本的文明复兴和一场塑造新型人-机关系的启蒙运动。
关注微软科技视频号
了解更多科技前沿资讯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7979662
- 2 梅大高速塌方致52死 调查报告发布 7990957
- 3 外交部回应特朗普征收25%关税 7827742
- 4 从年货购物车里解码消费新动向 7721373
- 5 江西“最强钉子户”:后悔没答应拆迁 7681777
- 6 向太给人取名主打一个简单 7551223
- 7 警犬因“班味过重”惨遭没收年终奖 7481997
- 8 砂糖橘吃多了真的会变小黄人 7382328
- 9 卖猪商户切肉时发现猪被打针 7227710
- 10 韩国网友抵制宋慧乔新片 7118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