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保姆”不对劲……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3-03-12 21:46:24

家里有个“保姆”,网络“热梗”张口就来、对孩子说脏话,还给孩子讲恐怖故事。


虽然号称“育婴师”,教的知识却是“恐龙灭绝是因为看了视频不点赞”。



即便这样,孩子还是很亲“他”,恨不得一天24小时粘着“他”不理人。


在线等,遇到这样的“保姆”怎么办?



没错,我们说的“保姆”就是“电子保姆”。



每个人家里可能都有这样一个“保姆”。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们打开电视、递上手机、平板电脑,瞬间能让孩子变得安静。


只是,世界是安静了,但长此以往,孩子的健康可能就值得担忧了。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青少年上网问题,也被热烈讨论着,很多代表委员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其中,人大代表杨金龙曾就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防过度消费提出建议中宣部联合多部委对该建议作出书面答复。


今天,让我们和人大代表杨金龙、博主@格十三一起聊聊:新一代“5G宝宝”应该如何和网络相处?

沉迷的“5G一代”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电子产品包围着。


为了让孩子不被带跑偏,家长天天都在和电子产品较劲。


可是新鲜事物一茬接一茬,“家长跟不上,管也管不过来”


看着孩子每天抱着手机咯咯笑,家长到底有多烦?



问:孩子每天上网的时候,家长最担心的是什么?


格十三:一个是不良信息,比如,某些平台或网站会突然跳出来奇奇怪怪的漫画、表情包,很成人化、很粗俗,这次关掉了,下次还会跳出来,还没有历史记录。


还有,沉迷于游戏和短视频。网上也能看到不少孩子因沉迷于游戏,吃饭、睡觉都顾不上,需要专门治疗的新闻。毕竟连大人都容易沉迷,更何况小孩呢?


问:不少家长寄希望于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能管住孩子,也有家长吐槽“青少年模式”是“纸糊的墙”,您觉得“青少年模式”管用吗?


格十三:“青少年模式”的出发点很好,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只要不登录账号,或者不选择青少年模式,就没有任何限制了;还有很多小孩用家长的身份信息去验证。


而且,它在内容上也比较单一,都是小猪佩奇,喜羊羊之类的。健康是健康了,但是缺少“营养”。孩子上网的目标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青少年模式显然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问:有家长抱怨说“这届家长太难了”:给孩子玩手机,孩子就一门心思扑在上面;不给孩子玩手机,家长又没那么多精力随时看着孩子,您怎么看待家长对“电子保姆”的又爱又恨呢?



格十三:家长用“电子保姆”既有“无奈型”,也有“偷懒型”。偷懒的家长要克服惰性,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大多数家长把孩子交给“电子保姆”,是出于无奈。很难要求每一个家长24小时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一直玩过家家、堆积木,所以“电子保姆”很难避开。


但是,网络不仅可以做“保姆”,也可以当“教辅”。家长可以在电子产品里下载一些优秀的动画片、科普节目、纪录片,引导孩子通过网络增长见识。


难解的三角难题

孩子沉迷网络,问题出在哪?几方你来我往,各有各的说法。

家长:游戏、短视频都是平台提供的,平台要负责;学校教书育人,学校也要负责。

平台:谁的孩子谁负责。

学校:孩子不是在学校上网的,学校难教育。

所以,各方分别都有哪些责任?

问: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沉迷于网络,一定是家长没管好。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格十三:其实家长也有一肚子委屈:我好不容易培养出了像朋友一样的亲子关系,好家伙,你一个游戏或者短视频出现,我和孩子就闹翻了。

当然,有些聪明的家长会因势利导。我看到有家长会买健身环,和孩子一起玩感应游戏,又能锻炼身体,又能促进亲子互动。网络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要看家长怎么引导孩子利用网络。


问: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实施效果不理想,您觉得原因有哪些?

格十三: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下大力度去做。从规定到执行,力度都很有限。我很少见到“青少年模式”被推广,被强制执行,身边没多少人谈论它。

对于平台来说,“青少年模式”无利可图,是一个纯教育的东西。不少平台只注重利益,不注重公益,为了赚钱和流量,也不愿意过多地去限制孩子上网。

问:孩子沉迷上网,影响的似乎不只是孩子和家长。之前有老师在社交平台吐槽“如果我有罪,请让教育局处分我,而不是学生在我面前叫‘报giao’”,您怎么看待孩子把网络风气带进校园呢?

格十三:现在孩子爱用“yyds”“绝了”“你是我的神”这些网梗,本身并不是什么污言秽语,它代表了一种时代风潮,是年轻人的一种活力,平时开开玩笑无伤大雅。

但是学校应该有这个责任心,应该教育学生它不能作为正式语言来使用,尤其是语言系统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比如,老师可以规定,在作文中使用网梗要扣分,时间长了,孩子就知道这不是正式的语言,是我们的玩笑话。这些都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要和时代接轨,就是这个意思。


谁也别想跑

无网络,不生活。沉迷短视频、沉迷网络,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症结。


青少年之所以更受到社会关注,是因为他们三观尚未成熟,最容易受到影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5G一代”生来与网络共存。

网络治理,事关一代人风气的养成,光靠网络平台、光靠家庭、光靠学校,都无法完成,必须多管齐下,谁都不能松劲

问:您之前曾经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希望用“刷脸”技术实现“实人认证”,建立防沉迷、防过度消费系统,也收到了共青团中央、工信部等多部门的答复。您后来关注过相关进展吗?

杨金龙:一直在关注,这两年,国家相关部委已实施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游戏行业管理,治理效果显现,但仍存在需完善的部分。比如,不少平台的“实名认证”并非“实人认证”,无法解决人机相对应验证的问题。

后续,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比如,可以采取积分制,对执行不力的平台和游戏厂商,予以扣分,此分数可以作为审批的考量因素。

此外,各级各类学校要多提供一些文体活动内容,让学生们在学校的课余活动再丰富一些,在学习之余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有益身心健康,也能培养更多爱好,提高格调。

问:“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在“严防死守”和“放任不管”之间,家长应该如何把握好监管孩子的尺度呢?

杨金龙:我自己也是老师,我和学生家长们聊过,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上网的问题普遍更重视了。教育方法也更得当,比如给小孩立规矩,设立玩儿游戏的时长上限,玩会儿游戏要置换一段学习时间,这都是很有用的引导。在这个问题上,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格十三:堵不如疏,与其给孩子打造一个“电子真空”环境,家长的引导才是更关键的。你越是跟他站在对立的角度,他越是会觉得“你不让我看,我就非要看”,很多叛逆期的孩子都会这样。

此外,家长还应该做一个发声者,努力向平台、向政府部门提出我们的建议和反馈。发声的人多了,有关部门就会重视。

问:除了过滤不良内容,您觉得平台在内容提供方面还能探索哪些可能性?

杨金龙:还是要多传播正能量的东西,用优质、好玩儿又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吸引青少年,而不是靠一些猎奇、低俗的内容博眼球。孩子上网不只是为了消耗时间,也是为了获取知识、信息。如果平台能为青少年提供强大有力的内容支持,家长才会真的放心。


#今日话题#
对于“电子保姆”现象
你怎么看?
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央视网
编辑:妍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