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许和我分手!
夜读·开卷有益
有不少人,历史观是靠野史、八卦、影视作品构建起来的。错误的历史观很有可能会误导人们对现实和未来的认知。而课本则常常将“文”与“史”割裂开来,没有“事”和“人”,这样的历史就是一副干瘪的皮囊,没有精气神,一点意思都没有。
因此朱畅思老师的这本《诗词里的中国史》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这既是一部诗词选,也是一部历史书,通过80首诗词、80个故事,展示了一幅很长的画卷。
这本书以历朝历代的诗歌做线索,将文史糅合在一起,将历史大事件和诗人的个体生命融合在一起,既好读耐读不枯燥,又保证了中国古代史的完整性,还比历史教材丰润了许多。
诗,读得晓畅;史,读得通彻。这才是打开诗歌和历史的正确方式。
今天的推荐文章,从上古和清朝两个时代各择一篇。这些诗,这些史,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上邪》
汉乐府·铙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上邪》:你不许和我分手!
01
晴天,辽阔的天空。飞鸟,掠过山峰。江水,潺潺流淌。人儿,奔来一双。
女孩子指着天空对男孩子大声唱道:“我对天发誓,我要与你长相厮守,直到生命的尽头。如果要我和你分手,那必须是远方的山峰失去了山陵,全部变成平地;眼前的江水停止流淌,从此枯竭;冬天雷声阵阵,夏天下起大雪。天地都合在一起,我就可以和你绝交了!”
女孩子大声嘶嚷,过于激动,脸上也淌满了泪水。男孩子感动万分,将之揽入怀中,也表示二人誓死不离。
这种爱情虽然感人,却也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难道两人遇到了什么不可控的力量,不得不被拆散吗?不然,为何发起毒誓来?
〔明〕仇英 《莲溪渔隐图》(局部)
02
孟春时节,有个行人走在路上,他要到天下各地去采集诗歌。这个人就是采诗官,奉周天子之命行游四方。采诗官采来的诗歌会经过乐官调整,在宫廷的大型活动中表演给天子看。
要完成这样一套工作,周朝的宫廷里是不是专门设置了一个“音乐机构”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如今能看到的历史资料并无明确记载,人们只好猜测。
宫廷中设立专门的音乐部门,或许始于秦朝。不过,到了汉初,这种部门便消失了。谁又将之恢复并发扬光大呢?汉武帝。汉武帝热衷于举办庆典,庆祝业绩。繁多的大型活动,自然也需要大量的诗歌来渲染气氛,汉武帝因此要求复立秦代的音乐部门,起名“乐府”。
“乐府”也向周人学习,派出采诗官,收集民歌,再让专业的音乐人才将之调整、分类,最后将调整好的歌,在合适的活动上展示。这种歌,在汉代叫“歌诗”。
汉初的统治阶层多为楚地人,所以楚地风格的诗歌占据了文学形式的主流,而歌诗的出现,逐渐成了新的诗歌风尚。
歌诗以五字一句为主,被称为五言诗。《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楚辞”则是长句,中间或结尾有“兮”字。歌诗开创了“五言诗”的先河,成为影响后代创作的伟大创举!
后代人称歌诗为汉乐府。“乐府”原本是个音乐工作室,居然演变成了一种诗歌的名称,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开篇提到的诗歌,就是一首汉乐府,属于汉乐府分类里的“铙(náo)歌”。铙是军队中的乐器,用于传号令,军队表演音乐时也可以敲打它。这种青铜器的声音最能振奋士气!
但是,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明明是一首恋人间发誓相爱的诗歌,怎么又成了军队中振奋士气的歌呢?
〔明〕蓝瑛《山水十开》(局部)
03
歌诗没有题目,后人按照习惯,会用诗歌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所以本首诗取名为“上邪”。
“邪”字是语气词,相当于“啊”,这个字在这里不念xié,而是念yé。“上邪”就是“天啊”!这应该是一个人在对天发誓,因为苍天在上,所以称“天”为“上”。她要说什么呢?
“我欲与君相知”,相知,意思是互相成为对方的知己,这是想和别人恋爱的含蓄说法。那么,“相知”的期限是多长呢?
“长命无绝衰”,长命,就是直到生命的结束。衰,有减少的意思。看来,发誓者要表明,自己对对方的爱,这一世都不会减少。
接下来,发誓者再次强调爱的强烈,她列举了几种可以阻断爱情的预设——
“山无陵”,陵是山峰。山怎么会没有山峰呢?
“江水为竭”,长江在汉代就称江或大江,六朝之后才有了长江的称呼。长江的水如何会枯竭呢?
“冬雷震震”,每年秋分后,就不会再听到雷声。冬日怎么会有雷呢?
“夏雨雪”,这个“雨”字在这里读四声yù,“雨雪”是下雪的意思。夏天怎么可能会下雪呢?
“天地合”,天地交合,世界不就不存在了吗?
“乃敢与君绝”。乃,有才的意思。绝,就是断。也就是说,只有以上这些情况发生,作歌者才敢和对方分手这分明还是坚决不分开的意思。
04
如果这仅仅是一首情诗,真的会让人产生疑问:这对情侣一定是遇上了阻挠,是父母之命,还是疾病缠身?
其实,这或许根本就不是情诗,诗中的人物也不过是塑造出来的虚构形象。诗歌别有他意。
既然铙歌是军歌,这首诗或许就是在表达军人的忠心。军人为国效力,保家卫国,他们誓死卫国,决不投降。他们在借助这样的诗歌表明:只有天地倒覆,一切不复存在,自己才有可能背叛祖国。但是,当一切不在,自己便也不在,又何谈背叛呢?
这种极端的表达,也只有军人发誓才会如此吧!用爱情的忠贞比喻对国家的忠诚,如此含蓄,如此浪漫,如此动情,这正是“歌诗”以及后世“诗歌”的基本风格。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名臣还是名士
01
夏日的阳光总有刺眼之感,他只好在大树下遮手而望。他的仆人催促他赶路,因为他们要去遥远的南方。他却不慌不忙,一直看着白白的太阳发呆。仆人也只好在马旁坐下,就坐在马身上拴着的大竹筐的下面。竹筐里已经有几个纸团在摇晃,阳光打在纸团上,又穿过竹筐,在地上映出斑驳的影子。
仆人睡着了,再醒来的时候,太阳都快下山了。仆人掸掸身上的泥土,站起来对他说:“先生,您别再望着京城的方向了,您知道咱们要去哪儿吗?”他用马鞭一指东方,叹了口气,吟咏出一首诗,大意如下。
大大的离愁占领着我的思绪,让我久久不愿离去,直到看着白日已经西斜。我拿着马鞭向东指去,那里是我的天涯。我要变成一朵落花,但我并非无情。我要化成泥土,再保护着新的花朵绽放。
他是谁,他要去哪里?
〔明〕文伯仁 《长江万里图》(局部)
02
雍正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江苏常州的一个村庄里出生了一个小朋友。他的父亲是私塾先生,于是他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聪颖努力,二十五岁便中举,到国子监中做了一名教习。
就在此时,他读到了清初顾炎武所作的《音学五书》。这是一部研究音韵的书籍,正是考据学一类的著作。他从此也热衷起研究文字与音韵,他决定要给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做注解。从此,这成了他一生的志向,即便他贫困,疾病缠身,也依然坚持完成了这项工作。
当这本《说文解字注》付梓之时,已经是乾隆皇帝的儿子嘉庆皇帝在位二十年的时候了。他也已经八十一岁了。这本书花尽了他毕生积蓄,也花尽了他毕生的精力,书籍印刷成功后,他便去世了,他的名字叫段玉裁。今日学习《说文解字》的人,都要读“段注”,可见他对文字学的贡献至伟。
段玉裁有个女儿叫段驯,嫁给了杭州望族龚家的儿子龚丽正。龚家世代为官,是书香门第,龚丽正也是个热衷于考据学的学者,有不少著作。段驯从小受父亲影响也喜欢诗书。于是,他们的儿子从小就在父母那里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这个孩子十岁就能作诗了,并且可以和母亲对诗。段玉裁也特别喜欢他这个小外孙,带着他学习文字。这个龚家的孩子叫龚自珍。
段玉裁并非仅仅在文字研究上有成就,他对于儒家学说也有独到的看法。他教育小外孙,学习的目的是“经世济用”要做一个名臣,不能仅仅做一个名士。也就是说,不要仅仅在学术上有成就,要把本事用于回报社会,也就是在朝廷中贡献力量。
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龚自珍,自然会尽力去参加科举考试。只是,乡试成绩优异的龚自珍居然五次会试落榜,等到他成功跻身进士行列的时候,嘉庆皇帝也去世了,皇帝已经换成了道光。
龚自珍的“逐梦翰林”之路,在三十八岁时迎来希望,也在这时突然梦醒。他未能进入翰林的原因居然是“书法不合楷法”。看来龚自珍的书体自有轻松奔放之感,而翰林的书写要求规整、雅致,既然龚自珍不能放弃个性,接受约束,自然难以进入翰林。
世传龚自珍楷法粗劣,实际上只是不精于馆阁小楷,从传世墨迹来看,龚自珍书法颇为精彩
按照清朝规定,进士不进翰林,可以留京做一些小官,也可以外放去做县令。龚自珍选择了留在京城。这或许是因为段玉裁的影响,他想在权力的中心,找机会做一个“名臣”。龚自珍在京十年,做过许多小官,在这期间,他发现了国家的问题,虽然地位低卑,他却依然在为国家献计献策。
比如,清朝的西北边疆战乱不断,龚自珍提出了独到的治理方法。
曾经威胁明政权的瓦剌部落,在清朝被称作卫拉特。清初,它分裂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中的准噶(gá)尔部,有位首领名叫噶尔丹,他将原本松散的部落联合起来,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汗国。卫特拉部落早已归顺后金,此时准噶尔部却宣布独立,并且越过天山,向南攻击。康熙皇帝派遣两路大军,击败准噶尔部,噶尔丹逃跑。此后,康熙又再次派兵,决定完全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以绝后患。他甚至亲赴宁夏督战。最终,噶尔丹自尽,战争结束。
但是十几年后,噶尔丹的侄子继任为王,继续组织准噶尔部叛乱,甚至攻进了西藏,占领了拉萨。清军再次出击,赶走了准噶尔部。
康熙皇帝去世时,或许只有一个担心,就是准噶尔部的叛乱还未完全平息。继位的雍正皇帝,继续征讨准噶尔部,战争一直打到雍正去世。
雍正皇帝死后,他的儿子即位,史称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位第二十年的时候,组织大兵前往伊犁,一举剿灭了准噶尔的叛乱。这次战役后,清军拯救了被准噶尔囚禁的当地宗教领袖大小和卓兄弟,他们因此得以再次统领当地民众,并且归顺清朝。不料,一年后,大小和卓先后参与了另一场叛乱。乾隆皇帝只好派兵再次镇压大小和卓叛乱,最终,两兄弟被当地部落领袖杀死,首级献与了清廷。西北地区暂时安定下来,此地故土新归,于是起名为新疆。
〔清〕关槐 《上塞锦林图》(局部)
不料,乾隆末期,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新疆地区再次发生了叛乱。清廷再次派兵镇压,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朝廷中开始有人怀疑耗资如此,旷日持久地保卫新疆是否值得。
龚自珍在殿试的策论中就明确提出,新疆是神州大地的脊背,它与内地密切相关,必须誓死守卫。但是,如果清朝只能像秦汉一样驻军镇守新疆,那估计难以解决问题。龚自珍提出的建议是,从中原迁徙人口前往新疆。龚自珍发现,中原的人口在不断地增多,人均耕地严重不足,许多中原的百姓不农不商,成为混迹社会的无业游民。如果迁徙这些人到新疆开发土地,并且成为军队的后备力量,一方面可以减少内地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新疆的安定因素。
此时,清朝对新疆的治理,一直还在延续老办法,就是默认当地的部落势力和宗教势力,而龚自珍则提出了要在新疆建省的想法,他甚至提出了一整套的建立省级单位的具体措施。
直到清朝晚期,人们才发现龚自珍实在有超前的意识,等到西北许多地区都被沙俄占领之时,人们开始反思:如果早做打算,怎会致使国土轻易离去呢?只是,在龚自珍提出建议的时候,人们只觉得这是“不急之务”,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除了对于西北的清醒认识之外,龚自珍还对西方列强逐渐显露的野心有着明确的防范意识。从清朝中期开始,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开始在清朝沿海地区进行鸦片贸易。英国用这种可以令人上瘾的毒品换取茶叶、生丝,获利颇丰。紧接着,美国也从土耳其往中国销售鸦片,沙俄也加入了这个队伍。龚自珍很早就提出,英国实则是个“巨诈”,他认为必须杜绝鸦片进入国内,而且必须采取法令禁烟。
鸦片已经深深地毒害了清朝社会,就连道光皇帝在即位前也吸食过鸦片,后来才慢慢戒掉。对于全社会戒烟的事情,道光皇帝犹豫不决。但是此时在江苏做官的林则徐成功地在当地禁止了鸦片,他也反复上书,请求朝廷一定要禁烟,道光皇帝因此动心,急召林则徐进京。道光皇帝在京城八次召见林则徐后,终于决定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曾与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交好,是龚家的老朋友。龚自珍得知林则徐要去广东禁烟,十分担心他的安危,建议他带重兵前往,一旦与英国发生战争,便可及时还击。龚自珍甚至提出愿意与林则徐一同前往广东禁烟,而林则徐考虑的是,此时许多朝中贵族已经对禁烟一事颇有微词,如果再带重兵前往,则更会让人抓住把柄。林则徐最终拒绝了龚自珍的好意。
临行之时,龚自珍来为林则徐送行,并且交给了他一封信,林则徐未及展信便踏上了征途。路上,林则徐仔细阅读龚自珍的信件,龚自珍再次提醒林则徐,要小心因禁烟而引发的战争,龚自珍居然从某种意义上预言了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油画)
林则徐走后大约一年的时间,龚自珍也决定离开京城。官运不畅,所提建议也得不到朝廷的接纳,龚自珍对为官一事已经心灰意冷。外祖父劝他做个“名臣”,现在看来是不能了,他想回到南方去做个“名士”了。
做个什么样的“名士”呢?在龚自珍看来,清王朝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才被压抑,不能活泼发展。他认为“我”才是主宰一切的根基,忠君,是我的君;爱父母,是我的父母,要尊重私德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引导公德。不能满足个人欲望、个人发展,社会也就无法发展。他看到许多有才能的人,根本难以入仕,他们的精神得不到认可。他想回到南方开设书院,帮助更多人才成就他们的人生。
龚自珍辞了官,他准备去哪儿呢?龚丽正曾在苏州做官,龚自珍也追随父亲在苏州长大,于是他决定前往苏州。苏州旁有座昆山,龚自珍非常喜欢那里的景色,他曾托付好友在昆山为他置买宅院,为的是致仕后在此终老。
北京的广安门,是来京的官员的必经之门。龚自珍没有选择从这里出京,可见他的心中多有不平。他或许是从北京东边的广渠门离开的。
他一路吟咏,借此排遣内心的不愉快。他每走到一个客栈,就向客栈老板借鸡毛笔,还借记账本的纸,把自己刚刚吟咏的句子抄在纸上。他的马背上有个竹箱子,他总会把写好的纸攒成一团,扔进竹箱子,保留起来。
一路上,他从未间断作诗,从北京到昆山,大概有九千里路,是诗歌陪伴他经历了多彩山河。他安顿好一切后又回到京城接家人,沿路便再次作诗。等到家人也在昆山安顿好后,时间已经来到年末,再有四天就是除夕了。他把大竹箱子中的纸团倒在地上,认真数了数一共三百一十五个。龚自珍想,新春未至,此时还是己亥年,这一年实在值得纪念,他于是给这一组诗起名为《己亥杂诗》。
开篇提到的第五首,可能是龚自珍刚刚走出北京城门不久后所作。
〔清〕袁耀 《秋稔图》(局部)
03
“浩荡离愁白日斜”,离愁,自古就是诗歌的常见主题。但用“浩荡”形容离愁,的确不多见。“浩荡”二字发音皆大口型,往往形容水大,此时用于形容离愁,可见龚自珍心中有多少不甘!
“白日斜”,说明此时已是傍晚。但是夕阳怎么会是白色的呢?所谓“白日依山尽”和“白日斜”,都说明作者看了很久,把太阳从“白日当空”看到了“红日西斜”。
白日,往往代表着希望、青春、活力。而白日西斜,则是作者在表示大大的失望。龚自珍并非一出城就马上赶路,他走得很慢,他在借助气象、景色排遣自己的难过。
“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就是诗人的马鞭,诗人在马上吟诗,就连马鞭也有了诗意。昆山在北京的东南方向,所以马鞭东指。
但为何要把昆山说成“天涯”呢?自古文人就有“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分别,只要不在朝廷为官,无论在哪里都算“江湖之远”。对于龚自珍来说,他要放弃外祖父反复叮咛的“名臣之路”,更有远去天涯的落寞。
诗歌要如此消沉下去了吗?龚自珍转而强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就是落花,这是龚自珍的自喻,他像是怕人不知道他为何辞官一样,赶紧解释:“我并非对这个国家无情,我要换一个方式来爱国。”
落花归根,化作泥土,成为植物的养料,孕育更美的花这正是龚自珍要做的事。他或许明白了,周游列国都未得到一官半职的孔子,为何最终回到了鲁国。因为他换了个方式来拯救世界,他办学、收徒,最后天下皆是儒家弟子。
儒家的文化一直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龚自珍也把希望寄托在后辈上,他要去做人梯,助后生前进,再图国家复兴。
04
两年过后,龚自珍到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去做老师。不久后,龚丽正去世了。龚丽正曾在杭州的紫阳书院讲课,龚自珍又继承父亲的遗志,到紫阳书院去接替父亲讲课。
鸦片战争在龚自珍离开京城后的一年就开始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甚至威胁到了松江(今日的上海)。龚自珍做好准备,向江苏的官员申请到上海参加反侵略的斗争。只是,他突然得了大病,卒于江苏丹阳。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龚自珍终于开创了新的学术风范。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边疆问题,研究现实情况,甚至还阅读西方的政治、历史、地理书籍,大家一起开眼看世界。大家公认,“慷慨论天下事”的风气是由龚自珍开创的。清末的梁启超读到龚自珍的书,还每每被他打动。
龚自珍离开了,中国的百年变局才刚刚开始!
番
外
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霸气的千古绝唱《临江仙》,因《三国演义》而知名度倍增。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本文限于篇幅,这则“番外篇”,请读者们在“青年文摘”公号私信发送关键词 临江仙 获取阅读。
《诗词里的中国史》涵盖80首古诗词,跨越中国古代史,含有多种主题、体裁,从风雅颂到律诗词曲,无不涉猎。讲解上,有字词释义,有文意梳理,有诗词鉴赏,更有历史文化故事。
80篇诗词由历史串联起来,前后连贯,方便按时间顺序阅读、理解、记忆,不仅不会弄混诗词及其对应的朝代,更有利于识记人物故事、文学常识,这些既是语文考试中的基础积累,尤其是分值很高的诗词鉴赏题和作文题,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追则能达 持则可圆 7947026
- 2 蛇钞最高溢价150% 7906563
- 3 全球气温突然飙升原因找到了 7894258
- 4 2025 更好的你 7732220
- 5 涛的饭店火了 7637731
- 6 德国电价跌至0以下 7560946
- 7 田亮说森蝶会越来越漂亮 7435151
- 8 80%毕业生出国不归?清华发声 7351394
- 9 陈乔恩吐槽餐厅奇葩规定 7226147
- 10 扮“靓”焕新激活消费新“热”力 711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