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话,治愈所有不开心
有一句戳心的话,触动了很多成年人: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
小时候以为长大会自由、独立、快乐,长大后发现,压力、委屈也跟着自己一起长大了。
小时候以为做了这个、得到那个,或者达到某个标准就会让人变得快乐,长大后发现,这种理论并不可靠,以为得到什么就会快乐,就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
《快乐算法》的作者莫·乔达特是世界顶尖的程序员,任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部门首席商务官。
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有无数人向往的工作环境,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包括三个可爱的孩子。
不幸的是,大儿子阿里在一次医疗事故中丧命。
痛失爱子的莫·乔达特,把目光转向了人们的情绪。
莫·乔达特|中信出版集团
人类始于快乐,在婴儿甚至童年时,只要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快乐。但是人活一世,会有真爱的东西离开,会有期待落空,让我们陷入痛苦。
这时,就需要重置和恢复自己天生的快乐模式。
莫·乔达特发现,人之所以会不快乐,源自于大脑的7个盲点,它们会影响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模糊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从而让我们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一件不幸的事,能抵消掉十件幸事带来的快乐。比起积极的事情和情绪,我们更关注消极的一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过一项研究,屏幕上会陆续出现一些单词,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每个单词都代表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人格特性,参与者只需要迅速说出每个单词的颜色。
结果发现,无论单词中消极特性与积极特性的比例是多少,参与者能记住的消极特性的单词都更好。
在社交方面,我们也更尊重那些消极的人,斯坦福大学的克里斯托弗·纳斯指出,在我们的心目中,世界观消极的人比世界观积极的人更加聪明。
杏仁体会使用它大约2/3的神经元来发现消极体验,而且大脑一旦开始寻找坏消息,就会立即把它存入长期记忆,而积极体验则必须在我们的意识中停留12秒以上,才能从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那么,为什么大脑更喜欢消极的事呢?
生物学认为,大脑是几十万年前在一种和当前世界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根据当时人类生存需要装配而成的一台设备。
那些曾经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特征,如今成了妨碍我们快乐的阻力,包括:过滤、假设、预测、记忆、标签、情感和夸大。
比如草原上的猎人发现不远处有一根树枝轻微地晃动了起来,猎人立刻警觉起来。
他示意同伴伏下身子并保持安静,一个人去查看声音的源头。
他眯起双眼,竖起耳朵,过滤掉所有其他的感官刺激,只盯着那片灌木丛。
从晃动的树枝高度来看,他进一步假设那一定是只真正的大家伙。
灌木丛突然停止晃动,这表明那只野兽已经知道自己被盯上了。猎人预测到即将发生的战斗,设想着袭击的角度和速度,确信几秒钟之后一定会遭到袭击,于是挥手让同伴后退几步。
他的小心谨慎源于过去的惨痛经历,自从他第一次冒险进入丛林后,许多优秀的猎人都已经不小心成了野兽的猎物。
他清晰地记得那些场景:野兽猛扑过去,将猎人扑倒在地,从他们的骨头上撕扯下肌肉。
这种回忆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而他的心也开始狂跳起来,同时他给这种处境贴上了标签——显而易见又近在眼前的危险。
在情感上,他处在难以抑制的惊慌中,而大脑为了让他准备好做出战斗或逃跑反应,分泌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充斥他的全身,结果加剧了那种状态。
惊慌占据了支配地位,大脑也极尽夸大之能事,把每一个可能的场景都看得比实际情况危险得多。
树枝剧烈地晃动起来,刹那间,他本能地转身背向灌木丛,准备逃跑。
就在这时,几只小鸟飞走了。
猎人有点儿不好意思地抬头看看天空,他想,有点儿紧张又如何,至少我们还活着。
在这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大脑进行了过滤、假设、预测、记忆、标签、情感和夸大,确保了人类这个物种能够生存下来。
回到现实,老虎的危险早已消失,但大脑依然在寻找可能构成威胁的事物。
当你走进办公室,放下随身物品的时候,不小心把桌子上的一根铅笔碰到了地上,而你并没有察觉到。
这件事本身微不足道,但是你的大脑可能会开始以下这番对话:
“我的铅笔丢了,我到处找都找不到它”,这是“过滤”;
“我喜欢那根铅笔”,是“情感”;
“没了它我简直不能活了”,是“预测”;
“有人偷了它”,是“假设”;
“它是我的幸运铅笔”,是“标签”;
“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成功的会议”,是“记忆”;
“没有那根铅笔,我将一事无成,我的工作也做不好”,是“夸大”。
直到路过的同事提醒你——“你的笔掉了。”
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为某个人的一句话而反应过激,却发现他的意思并不是你听到的那样。
大脑为了保护你,能够把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演变成一场严重的戏剧性事件。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肖恩·阿克尔说:“不一定是现实塑造了我们,也有可能是你的大脑用来看世界的镜头塑造了你的现实。”
如果这个镜头把事实过滤掉了、又对另一部分进行了夸大,那么它就无法投射出事情的原貌。
所以,当你被一个想法弄得闷闷不乐时,就问问它:“大脑,你把这个故事的哪一部分过滤出去了?在做出决定之前,我还有什么应该知道的吗?”
反复询问,你就能看到所有真相。
莫·乔达特认为,生活中的真实事件都是以“我看见”、“我听见”、“我得知”、“我发现”这样的动词来描述的,而大脑编造的故事则会使用“我猜测”、“我觉得”、“我假设”、“我认为”,甚至是“我确信”这样的动词。
在《一念之转》中,作者拜伦·凯蒂提出了一种“转念”工具,当你心里有一个纠结、痛苦的想法时,问自己四个问题:
那是真的吗?
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
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没有那个想法时,你又会怎样做呢?
在这过程中,你原本的想法会产生松动。你可能会发现,事实和自己想象的是两回事,从而把自己从负面情绪、负面信念中,一步步拉出来,转化为积极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向。
你会发现,快乐不是一种让你等待或争取的东西,也不应该依赖任何外部条件,事业成功和财产增加带来的快乐都转瞬即逝。
大多数时候,生活的唯一错处就是我们思考生活的方式。
只有看清这个世界的原貌,你的快乐方程才会得到正解。
好的婚姻,不是忍出来的
十点听书会员,好书上新
知名律师的50堂婚姻课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即收听!
▼
作者|甘蓝蓝,写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澳门是伟大祖国的一方宝地 7973470
- 2 女子遭老板性侵后被公司开除 7945810
- 3 日本火山喷发灰柱高达3400米 7864407
- 4 2024 向上的中国 7773082
- 5 肖战新片射雕英雄传郭靖造型曝光 7686462
- 6 男子钓上一条自带“赎金”的鱼 7548284
- 7 胡锡进与你聊聊2024 7492951
- 8 赵丽颖带儿子探班 7304877
- 9 80岁顶级富豪再婚娶33岁华裔妻子 7294035
- 10 美国女子在地铁上被男子点燃身亡 713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