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到底该不该为钱选择工作?

百家 作者:共青团中央 2023-02-07 18:58:34


执笔:晓柏



近日,“专家称年轻时不应为钱去选择工作”的话题在网上受到热议。“专家”的观点是,年轻人在20到30岁的年纪时,第一时间不应该考虑能够赚多少钱,而是他的青春能够给他带来多少感知,并举例说明:做一件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能得到10块钱,而另外一件事情你并不十分喜欢,但可以得到30块钱。如果选择后者,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真正牺牲的就是青春的大好时光。


此言一出,不少青年网友“坐不住了”,纷纷提出质疑。当然,网上也有支持的声音。年轻时到底该不该为钱选择工作?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无法简单回答“该”还是“不该”,更重要的是掌握思考和回答这一类问题(不限于找工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现实的态度


人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站在现实地基上而非“理想状态”中。工作当然不能只被看作“饭碗”,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工作”首先是“饭碗”,是养家糊口的基本手段。在一个崇尚劳动、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的社会里,找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双手照顾好家人、创造幸福生活的年轻人,内心是自信和充盈的,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再“高尚”的理由,也不能让一个正常成年人摆脱“自立”的责任——“饭碗”的重量,我们不去承担,就得由爱我们的人(比如年迈的父母)去为我们承担——“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早在上个世纪,鲁迅先生就曾给年轻人提过接地气的建议:“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建议流传至今,年轻人也受用至今。因此,能够自立(或者可以看到未来自立的希望),应当成为年轻人选择工作的基本考虑和基本责任。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去从容讨论其他不同要素之间的平衡搭配。


第二,适度的取舍


“钱”or“兴趣”?这个问题之所以不好回答,是因为我们习惯将其极端化了——似乎选了兴趣就要饿死,选了金钱就要痛苦死——这确实让人为难……


但庆幸的是,真实生活往往不会那么绝对、极端,只是要求我们进行富有弹性的适度取舍——有的工作我很感兴趣,尽管钱少点儿,但也不是活不了;有的工作收入丰厚,尽管不太感兴趣,但也不是不堪忍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鼓励和尊重年轻人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自主选择。“阈值”不同的年轻人,完全可以用不同的价值坐标系,作出个性化权衡取舍。总之,只要不是处于极端情况(“活不了”、“受不了”),这个问题就不需要用一个标准答案去覆盖年轻人灵活选择工作的可能性,其他人也没有必要去当居高临下的“教师爷”。


第三,发展的眼光


在满足基本自立的基础上,不管我们是优先基于兴趣,还是优先基于现实作出了选择,也用不着把这一“初始状态”等同于漫长职业生涯的“永久状态”。大量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成长,“喜欢”和“挣钱”非但不是割裂的,还很可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一方面,兴趣是一台能量源源不竭的发动机,它既让人痴迷于一份工作,产生以此为志业的恒定信念,还能释放出人的活力和潜能,最终在岗位上作出创造性的业绩,不光在精神世界中,而且在现实世界中,终将对你的全身心投入给予回报——“数十年磨一剑”,对表演事业执着投入的张颂文(电视剧《狂飙》演员),就是最好事例。另一方面,兴趣和热爱是可以在专注和熟悉中发现和培养的。也许一开始,我们确实是冲着较高收入选择了一份工作,但不意味着它就必然与我们的兴趣相对立。大多数工作都存在“掘井及泉”的规律——只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往下“挖”,总会收获“甘泉”——兴趣感、价值感、归属感。很多时候,“好工作”不是客观静态的,而是需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持续的专注、不断的积累去自己塑造。当然,这些转化也离不开尊重劳动者尊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净化职场环境等外部条件的保障。


最后,我们要注意到,“年轻时到底该不该为钱选择工作”这个本可以心平气和讨论的话题,近期在网络上引起如此大的争议,背后折射出当前青年求职择业所面临的现实压力和精神焦虑。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青年就业问题更多关注,给予求职的年轻人更精准的帮助支持,帮助他们在这个并不轻松的“就业季”保持一份既能脚踏实地、又不忘仰望星空的从容。

编  辑丨杜一民

校  对丨李之

校  审丨孟诗琪

值班编委丨刘 斐

点亮“在看”,精准帮助和支持求职的年轻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