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中国热会回来吗?
· 汤拯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趁着国门打开之际,12月上旬到1月上旬,我们搭乘苏州市政府包机出访欧洲五国。
疫情三年里,中欧之间政商往来受到极大影响,这也是我们三年来首度回欧。时至今日,奥密克戎的阴影仍在四处游荡,然而全球主要国家包括中国都已宣布逐渐打开国门,世界将逐步回归常态。
我们的欧洲之旅重点围绕法国、德国、奥地利三国展开,并赴挪威、荷兰洽商项目,前后共5国、15城,用时30天。
在欧期间,共拜访欧洲政要2位,使领馆领导5位,企业21家,商协会媒体机构15家,参与及协助商务活动2场。我个人还受到瑞士《苏黎世日报》等媒体采访。
苏州包机团200余人落地后据说分成了80多个小分队,在多地开展各类商务洽谈与活动,我们与他们时分时合,团组结束后还在欧洲朋友家里过完了在西方地位堪比春节的圣诞与元旦两个节日,并继续公务一周才打道回府。应该说,这趟行程算得上多姿多彩而又层次丰富了。
大幕徐徐拉开,中国与中国人再度深情拥抱世界。暌违三年了,欧洲今夕会有何差别?中欧关系将何去何从?
慢慢悠悠,老欧洲如旧
暮气沉沉
士别三年,对欧洲的第一印象却是总体变化不大。
首先,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节奏,这里都比国内慢上不少。比如,德国高铁一如既往地天天晚点。对这一点,我们团里首次旅欧的同事始而惊讶,继而习惯,终于麻木。
我淡淡地对他说了句,“是的,这就是德国人为什么这么淡定,几十年如一日,早习惯了。”
另一个要重新适应的是高铁的速度,正常行驶时国内高铁速度平均在300公里上下,欧洲境内则在200公里左右,加上各国各地之间衔接、车次问题,踏上欧洲差旅前你最好备足更多耐心。
整个欧洲的网速还是偏慢,有时候电话会议、发送信息会有卡壳,或莫名地就断了。这在国内往往很难想象。不免想起欧洲一些国家鼓噪着把华为等中国通信供应商排除出采购体系的事儿。
哎,再这么下去,咋赶上5G时代啊!
欧洲人之间商务约见还是习惯使用邮件,尤其在德语国家,往往需要打足富余量提前好几周时间。这让已经习惯了国内即时通讯工具的很多国人很不适应。你甚至可以说,在欧洲很多事儿就像电影里放慢镜头似的。这是两种文化,两个氛围,两样节奏。
民生日艰
在德国荷兰行程间,我们自驾了大约三千公里。油真的贵得离谱。
有一次,在一个壳牌加油站我们添加了E10汽油,每升价格居然达到了整整2欧!这种油含有10%的植物来源乙醇,比普通汽油便宜,三五年前价格也就在1欧出头。欧洲高速道边的洗手间也是要收费的,之前一般每次0.5~0.7欧,现在一律收取1欧元。差不多都翻倍了。
中间去过几趟超市,发现同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印象最深的是在挪威时,机场免税店里发现一瓶洗发水居然能卖到25欧,十倍于德国、几十倍于中国。
问题是,这几年欧洲老百姓的收入翻倍了吗?想啥呢,疫情肆虐叠加经济危机的年景,不丢工作就不错了!
与朋友们交流,说起这两年欧洲的商务,酒店、旅游和餐饮都在逐步回暖,但新冠疫情与经济危机的影响仍肉眼可见,显然还没恢复到原有水平。
去逛巴黎老佛爷商场,临近圣诞,里头可谓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踵。不料服务员却告诉我们,相比往年其游客量大约下降了一半以上,主要是中国人都去不了。原来中国游客的影响力大到这个地步了啊!
由奥地利入德国时,刚进巴伐利亚州东部边境高铁服务员就开始用英德双语提醒我们,该戴上口罩了。
这就是欧洲,各国在国计民生众多领域的政策都在各行其是,你既可以认为是一种丰富自由,也可以说能看到内耗散漫。
营商环境下降
除了德国的公共交通工具里,欧洲人在大街上普遍都不戴口罩了,不过疫情对欧洲社会与经济的冲击犹存,去年受到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欧元贬值等影响,欧洲老百姓的日子不太好过。
面对电力和天然气价格五倍、十倍的涨幅,欧洲工业界众多领域,尤其是对于成本格外敏感的钢铁、有金、化工等行业,在利润相对稀薄而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举步维艰,部分企业已被迫考虑迁出,去往能源成本更低的地方,美国、东欧等区域甚至不少政府官员专程赴欧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
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去工业化趋势一旦形成,将沉重打击其工业界实力,长远来看,还可能伤害其未来竞争力。
受到俄乌战争影响及低碳转型的要求,欧洲对新能源需求正在急剧上升。本土公司固然在加大布局,中资企业也日渐招兵买马。
不过,欧洲人对中资还是有或多或少的防范心理。现在,中资在主要欧洲国家的并购经常会受到当地新设立的外资审查法的阻碍,我个人还有些担心,不排除未来绿地投资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杂音。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宁德时代德国工厂不久前就被多达250名德国警察与海关官员突击检查非法劳工等问题,尽管最终空手而归。
面对中国优势产业进军,欧洲有些人未必会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反而喜欢戴上有色眼镜,时不时地扮演一下“道德教师”。
近年来,欧洲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有逐渐落伍趋势,其无论是创新研发、新兴产业还是顶尖企业,都在出现相对下滑现象。
前不久,欧盟委员会官方发布的《欧盟工业研发投入积分榜(2022 EU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coreboard)》指出,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名列全球研发投入前三强,美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入榜企业的40.2%,中国占比17.9%,首次超过全欧所有国家上榜企业研发占比,美中的强势与老欧洲的式微可谓一目了然。
在美国有业务的德国朋友告诉我,去年11月份他也是三年来第一次回美。欧洲这片政治商业文化土壤近年活力一般,加上三年来欧美之间商业连结也在下降,又天天琢磨着从中国“脱钩”,等于快丢了全球一半的知识技术商机来源啊。
再以德国的工业4.0为例,近来有德媒指出,十年来德国在自己提出的工业4.0领域可以说进展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德国缺少发达的互联网与5G技术、商业模式迅速迭代的氛围以及巨量的工业生产、市场与资金——而这些正是中国的优势。可惜德国近年来却在不断否定“中德合作”,这对于其自身向工业4.0的转型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诚然,与德法等老欧洲相比,中国仍然相对缺乏高精尖制造业的历史沉淀、对工业标准技术的深刻理解等等,这也是时至今日中国各级政府及企业家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寻求对德合作的原因。
相比之下,德国乃至欧洲近年来却屡屡对中国抛来的橄榄枝无感甚至曲解。也许,谦虚开放、合作共赢的积极心态,才是欧洲人该重新拾起来的真正武器。
中国热降温
很多朋友问我,回欧洲一个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和三年前相比,中欧关系有什么变化吗?
个人感受最深的,是中欧间合作粘性在下降,中国热在欧洲显著降温,这一点对我们而言并非好事。
刚刚结束的达沃斯论坛上,刘鹤副总理对欧美政商界精英说,“相互了解是加强合作的重要前提。线上交流再多,技术手段再先进,也代替不了直接见面。我这两天见了不少老朋友,感到非常温暖。”诚哉斯言啊。
12月初,我们在德国法兰克福给武汉做了其在全球首场海外招商推介会,活动属于中型规模,搁以前来说对我们是比较简单的事,基本上通过三五个人的部门牵头,结合外部几家主要合作伙伴的力量,个把月就能搞得利利索索,我最多就是对议题设置、贵宾邀请等把把关即可。
没成想,这趟很多主要合作伙伴都联系不上,微信与电话不接,短信和邮件也回复迟缓,最后我们真是使出吃奶的劲儿才达到了基本目标。
抵达欧洲后,与这几位联系不上的老朋友终于约好坐下来沟通,其中一位说,“你不知道啊,三年没有中国业务,我的微信都删啦!看到陌生电话也不一定会接,因为也不知道那个区号是不是中国的,是不是你!”我想,唉,也是啊!自己三年没出国,手机也换了几茬,原来常用的facebook、Twitter、WhatsApp等连账户都找不见了,人家好几年了中国区营收骤减,甚至降到了零,联系不上也正常啊。
这就是双方合作的粘性在下降,客观上就会带来冷淡与失联,再严重下去还可能造成冷漠与隔阂。
在欧洲见到一位政要,是个老朋友,仍在大声疾呼包容理解、对华合作,实属难能可贵。当面交流时,我们都对中欧之间合作氛围的变化忧心忡忡。
他认为,中国开放国门是件大大的好事儿。这几年,没法见到国内老朋友,他对于中国的一些最新环境政策动态同样缺乏深入了解。我邀请其访华,他立刻答应了。分别时告诉我,人还是要多见面多交流多合作,一切才会慢慢好起来,要不然,“都没法见面,我怎么帮你们?”
归去来兮。随着国门渐次打开,中欧之间终于又能“愉快地玩耍”了。中国过往四十年的故事告诉我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才能让我们留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重要位置,并不断向上攀升。欧洲呢,则依旧按部就班,慢慢悠悠。
12月初,期待着解决美欧在能源和产业政策方面差异的马克龙,失望地从美国空手而归,只收到拜登的一句——“欧洲的问题要欧洲自己解决”。相比之下,对于中欧合作这种“1+1明显大于2的事儿”,欧洲却时常显得不情不愿,这背后既有面对中国竞争力提升的焦虑防范心态,也有受到美国挑唆片面夸大双方差异分歧的缘故。
疫情三年了,这个世界大大变了样。在欧洲的中国热下降,与欧洲政界有意针对中国断链脱钩的讨论乃至氛围有关,但与我们自己受疫情影响几乎三年没有与欧洲人的人际交往也有关。
11月上旬,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刚结束,巴斯夫、西门子、默克、博世、通快、贺利氏、舍弗勒和汉堡港等八家商界领袖在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上发声力挺对华合作,明确表示“从中国撤出会使我们失去机会”。这简直是近年来一股罕见的清流,我们需要更多的这类朋友与其支持。
在欧期间,一家瑞士媒体主动联系到我,提出采访需求。对于欧洲媒体,我早已没了七八年前的积极热情,相反多了些谨慎警觉。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媒体可以说没少抹黑中国,“对华脱钩”“降低依赖性”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热点议题,另一方面,这些年在受访中自己也吃过几次亏,慢慢就学乖了。
不过斟酌之后,我还是接受了。因为这家瑞士媒体和记者从来没接触过,也许是个相对客观理性的人呢,咱们还是需要让西方人多听到不同的声音啊。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人与人之间和国与国之间一样,都需要及时、有效、深度的沟通。随着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中欧间合作发展应再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流。感情是在合作中积累起来的,信任是在共赢里沉淀出来的。
我们要与欧方深化感情,强化连接,互相依赖。有的人叫嚣要“断链”“脱钩”,我们却偏要“固链”“挂钩”。其实,我们与欧方之间增多交流合作粘性,增加彼此密切度、依赖性,就是在增强中欧合作的韧性。
把场子炒热,让中国热回来
中国和中国人该做些什么,能让中欧关系往好里走?
我想,也不用说太多豪言壮语,积极邀请政界商界学界文化界人士访华,逐步恢复访欧及各领域对话,脚踏实地、真诚亲切地多多合作交流,慢慢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商业领域,无论是项目洽谈,还是团组活动,都应该变得日益频繁起来,欧洲那些靠中国吃饭的人,对我们应该是多多益善。只有在日常的交往与合作中,我们才能一点一点地把反华派变成中立派,把中立派漠视派变成友华派;只有通过尊重他们文化,遵守国际规则,才能一点一点地赢得更多尊重与信任;只有不断宣传中国的活力魅力,增加中欧合作的粘性韧性,把场子再次炒热,未来才好干更大的事儿。
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里面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德国汽车界对华的生死依恋。
实际上,中国汽车企业的崛起对他们的全球地位构成了不小的冲击,曾经高高在上的德国车企在电动、智能、互联的新汽车时代可以说神话不再。然而,德国汽车界领袖恰恰普遍对在华合作持高度肯定态度,不少人还明确指出汽车行业的未来在中国,他们必须在中国发展,与中国竞争,才能保证德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种务实精神的背后,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大国,产量和销量全球占比均已超半数。2022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暴增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的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10的车企里中国占据了3席,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企业里中国占据了6席。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近年也在爆炸式增长,欧洲市场更已成为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西欧占出口总量大约三分之一。可见在该领域,中国无论是作为产地、市场还是技术、品牌来源地,均已站在世界之巅。
像这样的领域在悄悄地不断增多,当前中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还有航天、高铁、电商、通讯、新能源、云计算等等。其实,整个欧洲约五十个国家,总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仅比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略大,七亿多的人口总量则是中国十四亿多的大约一半。
如果仅从较为发达的欧盟来看,更是仅有27国五亿多人口,中国与其相比,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国家。以欧盟领头羊德国为例,其面积人口均略低于国内的四川省。接触过的很多欧洲人告诉我们,不少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太过小众,在欧洲市场空间、融资能力和发展上限不大,他们都在等着国际差旅恢复正常的那天,要第一时间来华寻找机遇。当然,特殊的政治氛围下顾虑重重的欧洲人也不少。
中国过往的成功,是建立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全球走向国际化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之上。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乃至东西方之间的政治氛围,带来了时代转折(德语为Zeitwende)。
对此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但现实告诉我们,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本土化、区域化方面渐行渐远,尤其在关键原材料、科技与产业方面日益强调自主可控、独立发展,与疫情前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总体趋势明显不同。
大浪淘沙,方显中流砥柱。中欧应该寻找和强化共同价值观,比如对世贸准则、国际合作、国际精神的遵守弘扬,对气候保护、能源转型、和平共处的倡导推动。我们只有通过积极融合、深度融入,才能慢慢打造与过去类似的融洽合作氛围。
这是一个魔幻般的三年。在疫情的最开始,相信没有多少人能预见这是一条如此漫长漆黑的隧道。合十希望,像疫情前那样的黄金岁月早日再回来吧。暮气沉沉的欧洲与风风火火的中国,其实特别需要彼此。
作者:北京帕特纳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兼任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理事、品牌创新委员会副主席,英国 OCO 国际咨询集团中国区高级合伙人,意大利国家投资发展署驻华首席代表等职务。常年接受中欧主流媒体专访或撰写专栏,著有《企业价值提升》等专著,微信公众号为“中欧行者”。
百万读者都在读
由FMBA历届校友推荐的文章集锦,版权属于原作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和人民在一起 7910477
- 2 柯洁被判负 7916051
- 3 江西“最强钉子户”:后悔没答应拆迁 7836287
- 4 今天明天 都是小年 7705339
- 5 警惕!今年第一场大寒潮或波及全国 7643283
- 6 杨迪的蛇年祝福来喽 7543080
- 7 夫妻开车11小时回老家 3娃打手电迎接 7490782
- 8 王菲时隔7年再上春晚 将唱这首歌 7331019
- 9 吃车厘子不要咬破果核 7277823
- 10 幼儿园报案:身高1米7的玩偶熊失踪 710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