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来越优秀,从父母学会闭嘴开始

百家 作者:十点读书 2023-02-04 21:33:29

2月5日晚上8:00 

投资银行专家

《讲好你的故事》作者沈文才老师

分享

《如何用小行动给人生带来大改变?》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最近看到一个故事,觉得很有意义:


有位妈妈喉咙发炎,嗓子哑了。


这天,儿子放学回来说:“妈妈,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


这位妈妈很想批评孩子,可是因为说不出话,只好干瞪眼。


儿子接着说:“老师说我的作业是抄同桌的,其实真的没有,都是我自己写的,为什么老师都看不到我的努力。”


说着说着儿子委屈地哭了,妈妈默默地抱了抱儿子。


儿子哭完,突然说了一句,“妈妈谢谢你。”

她愣了一下,儿子又说:“谢谢你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故事里,妈妈全程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倾听,却让孩子表达了情绪、说明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妈妈的倾听和拥抱,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于是心生感激,并萌生出一种想要努力变好的意愿。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家长说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听话,亲子之间的矛盾更多,距离越来越远。


在恰当的时候,学会闭嘴,也是一种智慧,对亲子关系、孩子的成长发展更有利。



认识的一位妈妈,一直苦恼于自己和儿子的关系。


儿子上高中,平时在家总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和她多说两句就不耐烦,而和同学语音聊天时就会有说有笑、充满活力。


她反映的情况,是许多家长的共同困惑: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有人曾分享自己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跟妈妈分享一包好吃的薯片,她却教育我说这是垃圾食品,不要多吃。”


“参加运动会接力赛没有取得好名次,难过地告诉家长时,他们冷嘲热讽,怪我平时不好好锻炼身体。”


“上初中的时候钱丢了,啃了一个星期方便面,回家告诉妈妈,她说怎么别人没丢就你丢了,是不是自己花了不承认?”


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和孩子沟通时,并没有好好听孩子说,总是摆出一副“权威者”的样子,急于对事情下结论、做评判,给孩子贴标签、讲道理。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的情绪、感受都没有被父母真正看见,得不到理解。


这种挫败感、失望感越积越多,渐渐地,孩子就不想和父母交流。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无关回应”,当人得到的回应与期待不符时,就会失去交流的兴趣。


大多数时候,孩子跟父母倾诉,是希望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批评。


当他告诉父母一件开心的事时,是想要父母和他一起分享喜悦,感到快乐;当他沮丧、挫败时,希望父母可以给他安慰,或是一个简单的拥抱。


这些时刻,会让孩子感到被爱、被接纳,内心生出无穷的力量。

孙俪曾分享过自己作为“过来人”的育儿经验: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痛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道理再好,也只是冷冰冰的语言。


只有情感上的互动与理解,才能通向孩子的内心,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愿意敞开心扉。


当孩子在倾诉的时候,家长学会闭嘴,多听孩子说,更能加深对孩子的了解,同时消除自己的偏见。


有时候,一句“我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有一次在商场等位吃饭时,旁边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玩乐高,全程嘴里的话就没停下来过。

你这摆的是什么?不对不对......

红的跟红的放一起,绿的跟绿的放一起......

哎呀,笨手笨脚的,你看我怎么弄的......


我眼看着那个孩子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眼里闪着亮光,慢慢开始迷惑,不知该从何下手,到了后来神情黯然,开始东张西望,对眼前的乐高失去了兴趣。

生活中,孩子学习和独立做事时,有些家长总是忍不住在一旁指手画脚。


事实上,这种不请自来的“打扰”,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打断他的思考进程。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经常充满了各种担忧,担心孩子受伤、吃亏,怕自己没照顾周到,于是处处保护和限制孩子:


孩子在空地上奔跑,家长跟在后面,着急地说:“慢点跑,别摔着。”


孩子尝试自己倒水喝,家长:“小心把水洒了,我来倒。”


孩子学大人的样子扫地,家长:“别添乱了,去玩吧。”



家长自以为对孩子好,实则限制了孩子的尝试和探索行为,剥夺了孩子锻炼能力的机会。


大惊小怪,过分渲染某种行为的危险性,会增加孩子心中的恐惧,对外界环境充满不信任,性格变得胆小,畏手畏脚,遇到困难和挑战就退缩。


总是唠叨、提醒孩子,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信任,产生厌烦心理,自信心逐渐下降。


作家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马》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回国,单独上街去的时候,母亲追了出来,一再地叮嘱着: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了,这很危险的呀!

当时,我真被她烦死了,跑着逃掉,口里还在悄悄地顶嘴,怪她不肯信任我。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智慧的家长,应当慢慢放下那颗担忧的心,学会闭嘴,相信孩子能行,安全范围内,让他安心地去尝试、探索、独立做事。


只有从小开始得到充分的锻炼,孩子的各项能力才能提高,变得自信、勇敢,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许多家长来说,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有了孩子后,总想着把自己觉得对的、好的给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来成长。


一旦孩子不听自己的,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怕孩子走弯路、做出错误选择。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很常见:

逛超市,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洗发水,妈妈认为孩子这个不好,说服孩子拿自己选的那款;


孩子很喜欢跳舞,家长则以近期成绩下降为由,停掉孩子的舞蹈兴趣班;


高考填志愿,孩子想去省外的大学,家长一直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选离家近的、好找工作的专业......


殊不知,家长自认为“正确”、“好的”,却并非孩子想要的。


孩子发现,小到穿什么衣服、看什么书,大到兴趣、专业,自己都无法做主,久而久之,内心越来越空虚、压抑,越来越想逃离。



教育家杜威曾说: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家长讲的道理再正确,没有实际经历体会过的孩子,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

家长给孩子指引的道路再光明顺利,孩子更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独一无二的人生。


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


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

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白活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家长爱孩子,应当充分尊重他的独立人格,把握好界限。


原则范围内,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学会闭嘴,不把自己的道理和经验强加给孩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做事,并承担后果。


即使会走弯路、吃亏、碰壁,那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选择,并亲身实践、体验,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成长为独立、有主见、思想成熟的人。



朱自清在《沉默》中说到:


“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不说”比“说”更难,这里面的智慧,需要家长不断思考和学习。


简而言之,难听和伤人的话不说,枯燥的道理和唠叨少说,话语有分量,说到点子上,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点个【在看】,与您共勉!

作者 | 钱志亮,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主播 | 一凡,电台主持人。

图片 | 钱志亮工作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