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个大爆料,她不该被骂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3-01-27 20:51:26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毒Sir

来源:Sir电影(ID:dushetv)


最近汤唯又上了热搜,不过不是因为哪部新戏,而是八年前的一次合作。


一段许鞍华导演谈电影《黄金时代》创作经历的文字,“引战”了。


讨论的声音中,一种说,果然汤唯没有演技,不好合作;另一种则是说许鞍华“甩锅”,这个时候数落演员不厚道。


许鞍华说了啥?


放在当下的创作环境里是挺刺耳的——


“我们什么都做好了,汤唯跟我也准备好了,美术也都很好,但她的表演就是不对。”


汤唯到底会不会演戏?


许鞍华是不是在甩锅?


导演和演员之间那点事,终于可以借这次华语圈难得的爆料,聊一聊了。




首先要知道,许鞍华为什么会说这些话。


她是在某颁奖礼的大师班上,分享导演与演员合作的经验。


其实,她在举出第一个例子的同时也说了:“现在说这些话可能不太中听,像说她坏话。但前提是,第一,我自己不介意,第二,我自己也好不了多少。”


即,创作中的问题不是要责怪演员,导演当时没能纠正和改善,这也是导演的问题。


而事后说出来,是为了给刚入行的年轻导演上一课。


关于《黄金时代》,这是一部演员和导演都努力想做好的电影。正因为这样,也就更遗憾。


许鞍华提到汤唯的表演:


一,很多地方不准确,缺少真实、具体的生活感。


一场戏是萧红很久没吃饭,东北的天气很冷,她好不容易吃到了东西。


但汤唯的表演里,你看不出萧红有那么饿,那么冷。她在演狼吞虎咽的动作,但你却看不出她对食物真实的渴望。



“总之,后来角色那些又冷、又饿、又生病、又痛,甚至刚生完小孩、掉下来摔倒,这些戏全都不对。”



冷、饿、痛……在寒冬里失恋,和正常环境下的失恋当然是不同的。缺少最生理最底层的逻辑,建立在这之上的情感表达,就都不准确了。


遗憾的是,汤唯表演的精准度,还达不到这一层。


二,汤唯没打破自己。


许鞍华的话里,直指汤唯的一个关键问题——还是太优雅了,即使逃难都是优雅的。



可以不化妆,但还是希望漂亮点。冰天雪地,许鞍华让汤唯加一件棉袄,汤唯拒绝,因为觉得拍起来会不好看。


如果一个演员在进入一个人物时还是有顾忌,那么将很难打破壁垒,进入最好的状态。


而汤唯的过分优雅,根源则指向第三个问题——塑造人物的能力。


她没想清楚,她要演的这位女作家,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



因为没理解、没吃透人物,所以只能演自己。


汤唯并非不努力,相反她很敬业。


据许鞍华的描述,开拍前,汤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花时间和导演谈剧本,和演员们相处,去萧红的故居,读她的作品,练她的字,以及研究口音等。


但这些功夫,大概依旧没能帮助汤唯拼凑成一个成型自洽的萧红形象。


演员塑造人物,设计如何呈现人物,是需要想法和天分的,有时不见得光靠努力就有用。


当演员的自身悟性无法达到时,就得靠导演点拨。


汤唯事后也说,知道导演不满意,但也不知道怎么样能让导演满意。她的确已经够努力了,做了各种准备工作,拍戏时不怕冷、不怕摔、不怕累,拍戏现场也真的去喝酒、挨冻,为了更好地表现。



但《黄金时代》的遗憾在于,汤唯这边力有不逮时,许鞍华却也没把很多问题想清楚。


许鞍华也说自己当初做得不够。


女作家是非常不好拍的。她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复杂,需要导演、编剧想得很清楚。


《黄金时代》在戏剧与史实之间取舍不当,既要又要。



加上汤唯自己对人物也没想明白,导致最后出来一个面目模糊、浮于史料表面的萧红。


片子拍完后的几年,许鞍华才慢慢把关键问题理清,萧红到底是怎么样的,应该怎么去设计表演。


这是一个创作者对于遗憾之作的真诚复盘,她毫不避讳自己的失误。


但说白了,没有谁需要更改自己的创作习惯,《黄金时代》只是一场各自都力有不逮的遗憾。




许鞍华在说汤唯不是个好演员吗?


并不是。


那么汤唯在《黄金时代》里,为何一直“不对”?


事实上,汤唯不是那种通灵宝玉一样的女演员,她难以跨入另一种陌生的气质,更不要说心思复杂、难以捉摸的女作家。


就比如说汤唯演王佳芝可以,演张爱玲则不行。


前者是她的同类项,而后者是她无法把握的,非要演,就像是被拱上牌桌的女大学生王佳芝,再怎么努力揣摩,也一眼就能被看穿。



汤唯在镜头前最具有故事感的时刻,恰恰是她发挥自身特质的时候。她只需往那一站,就可以勾起无限的好奇。


这也是朴赞郁在《分手的决心》里为什么用汤唯——一个神秘的、带着强烈隔阂感的异国女子。



但也同样是在这部片里,她一表演过于具体实在的情境,比如诉说自己的悲惨过往,就不对劲了。她明显在扮演一种痛苦的感觉。



许鞍华也说过,她在片场外一次意外看到汤唯生气的表情,觉得很棒。但是你要她演生气,就怎么都差点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色·戒》里,汤唯演得那么好,而且成了她演艺生涯再也超越不了的演技巅峰?


可以直接夸李安会调教演员。


在《色·戒》的花絮里你可以看到,演员什么姿势、手放哪里,全是李安手把手教。



汤唯就像李安的橡皮泥,被他一点点捏成想象中的样子。


但更多的是,李安幸运选到了他想要的那块材料。


李安说过:


“演员的演技在我这没有任何价值,我只需要某个演员身上独有的潜质和特质,只要有这个东西,哪怕演员没有一丁点演技。”


一是汤唯气质独一份,李安形容,一张难得的、民国时国文教师的脸;二是她不怎么会演戏。


《色·戒》讲什么?不就是一个被人看穿还入了戏的笨演员


王佳芝的一生,没有哪个决定是自己做,都是在配合他人、听从他人,顺从潮流,努力扮演别人期待中的样子:


爸爸带着弟弟去了英国,她寄人篱下住在姑妈家;战争爆发了,她就随学校迁移到香港;看到喜欢的男同学在演救国话剧,她也加入;最后投身革命也不是什么雄心壮志,而是气氛到这了,不做感觉不行。


在上级的指导下扮演麦太太,上级怎么说她便怎么做,案头工作细致入微。这倒颇像许鞍华描述的,汤唯开机前沉溺于案头工作,以至于萧红写的句子她能信手拈来。



王佳芝没有做过自己,一直都在模仿别人,然而因为没有天赋,她又模仿得不像。


在别人眼中,她是一个可笑的存在。但这种笨拙的可笑,唯独在易先生那里有了特别的可爱之处。


她只不过是演了几场话剧的女学生,就来易先生这样的老狐狸跟前要影后奖杯,使尽了浑身解数装大家闺秀,但杯子上沾的口红印子一秒就露馅。



她引诱易先生,越是要装风情万种,就越显出扭捏青涩和急不可耐。



李安的“残忍”便在这里,他仿佛像易先生欣赏王佳芝一样,欣赏着汤唯的笨拙。


她表演中的拙,她懵懵懂懂地下功夫,反倒正贴合了王佳芝这一人物的特性。




那许鞍华是个什么风格的导演呢?


许鞍华有个外号,叫影后制造机


因为她擅长拍女性人物,给演员的发挥空间也相当大。相比于强势型把控全局的导演,许鞍华和她的演员之间,很多时候有点“共同创作”的意思在。


拍《桃姐》时,有一幕是桃姐在养老院的厕所里,演员自己用了点纸把鼻子塞住了。



本来许鞍华觉得这样对养老院形象不好,似乎在说那里环境很差。但在演员的坚持下,许鞍华拍了两条,另一条是没有塞鼻子的。


后来剪片子时,她却突然觉得,演员是对的,这符合桃姐的性格——夸张、可爱,于是保留了这一条。


还有片中的一些台词,是演员自己根据人物发挥调整的,和剧本上有所不同。许鞍华觉得无所谓,只要不偏离大方向,她对演员是相当宽容的。


而且她的作品也向来以生活气息见长,演员进入人物后的合理动作,有时更添灵光一现的真实感。


再比如和周迅拍《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有一场戏是女主决定放弃营救母亲。


那场戏是周迅强忍着没哭。



但此时周迅情绪上来了,她觉得女主的忍耐最后需要一个宣泄口,于是许鞍华拍下了一幕周迅走着走着蹲下哭的背影。


那个其实是周迅提议的。她感觉自己还没哭够,她觉得这样走过去,然后蹲下来哭,问我好吗?我说好啊,当然是拍了,你不用也可以嘛。


然后拍了几次,我还跟彭于晏说,到时候你想怎么样都可以,你可以蹲下来,然后他就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到时候他就好像想蹲下来,也没有蹲下来,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很自然。



所以,遇上许鞍华这样给足演员空间的导演,强如萧芳芳、鲍起静这样的演员,高光满满,捧回影后;之于汤唯、马思纯,则是残忍地暴露短板。


所以,之于艺术创作,没有对不对,只有适不适合。


放眼电影圈,不同导演有各种奇葩的创作习惯。


王家卫向来以折磨演员著称。他不跟演员讲要怎么演,你就一遍遍演到他满意为止。


《阿飞正传》里,他让刘嘉玲来来回回擦地27遍,擦到刘嘉玲生气。



你要什么,我演给你不就行了吗?


但王家卫要的,不是直接的表演能够传达的东西,而是那种微妙的、难以言明的情绪——看到镜头里刘嘉玲头发里散发出的热气,脸上细密的汗珠,他这才心满意足。



拍《花样年华》,他让梁朝伟吃云吞。


为了这一点镜头,拍摄时,梁朝伟吃了26碗,吃到他痛苦万分,满面油光,额头青筋都凸起,恨不得嚼的是王家卫本人。


王家卫:这就对了。


娄烨也不讲戏。


演员问他怎么演,他表示随便演。演员问他为什么不喊停,他表示你演不下去了自己会停。


他要捕捉演员最自然,乃至偶然即兴的反应,演员也不知道,自己啥时候的表演被导演采用。


张颂文回忆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时,发生的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有一场戏是敲门跟拆迁户谈判。


他问娄烨,我敲哪个门呢?


娄烨说,你随便敲。



后来他才知道,每个门里都有群演和摄像,演员没有既定的路线,因为敲哪个都可以演下去。


有时候,一些表演的高光时刻,并非只能归功于演员或者导演之中的一方,双方之间的意见分歧也是常态。


《李米的猜想》,是周迅公认的演技封神之作。


那段最后看男友DV,笑中带泪的经典戏,一开始周迅却不是这么演的,她的情绪非常饱满。



但曹保平认为周迅应该控制,于是又拍了一条。


男友从桥上掉下来砸到李米车上那段,曹保平对周迅说:“你应该哭。”


周迅却觉得,这个情景,人是哭不出来的。


这一次,是曹保平妥协了。



创作就是这样充满不确定性,以及碰撞中意外的火花。


这一次,许鞍华勇敢真诚地站在一个创作者的角度,谈了一部作品的不足。


她不可能不知道,导演是一部作品的最终责任人。她能够这样去说那些看似得罪人的话,是因为她知道,这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问题。


就像许鞍华说:“我已经75岁了,也许再过两年,会体力不支,也非常有可能就老年痴呆了。”


即便如此她还是在复盘自己的不足,也希望为后辈们留下一点经验。


通常情况下,我们看惯了每当谈及导演与演员的合作,都是合作愉快,互相夸奖。可事实上,不愉快与不成功才是常态。有时它甚至不是谁的错误,只是一种阴差阳错的遗憾。


但在很多网友看来,许鞍华的坦诚倒成了甩锅。



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去进行更深一层的反思,甚至对于他人的反思也是一万个拒绝——


指出一部好作品存在的问题,就是“黑”。


肯定一部有问题的作品的可取之处,就是“洗”。


给别人提出创作上的建议,就是“甩锅”和“引战”。


但我们却忘了,教训总是痛的,真话往往是刺耳的。永远保持舒服,也就永远没有进步。


所以,不妨听听过来人的真话。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视频号,给你的生活添点料

聊热点 听故事 涨知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