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前的“文艺青年”,用笔墨战胜敌人,写下民族之魂

百家 作者:青年文摘 2023-01-14 08:47:50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风华正茂。


 转载自 微信号 北洋之家

微信ID:bypm2016

原作者:北洋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3000多万同胞惨遭涂炭。


日本侵略者强制推行“国策文艺”,更意图在精神上彻底征服东北人。

 

侵略者的刺刀、屠杀、太阳旗,东北人民的奋起反抗、挣扎,以及遍地猩红的血,刺痛着全中国……

 

1932年2月3日,43位文化界人士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

 

 

鲁迅先生振臂高呼:


“我们敬告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革命的文化团体及作家们,立即起来运用全力,援助中国被压迫民众!”

 

1932年8月19日,上海电影《共赴国难》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

 

 前排左起:史东山、蔡楚生、孙瑜

后排立者:周克


“我想用我的笔,找回我的身份,一个东北的女儿……”


“山河破碎,黑土地不能再静默地躺着!”

 

松花江上,20岁的端木蕻良、21岁的萧红、25岁的萧军、19岁的舒群、20岁的白朗……

 

端木蕻良、萧红、萧军、舒群


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岁出头的东北青年作家们纷纷拿起笔,以自己悲怆、凄沉的呐喊,掀开了中国抗战文学的新篇章!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田汉、夏衍、聂耳、冼星海、丁玲、白杨、 秦怡……

 

 

一个个闪耀的名字齐聚历史舞台,他们手挽着手走进中国文艺史,一场以文艺抗战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01

田汉写在“香烟纸”上的歌词

响彻长城内外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始在中国电影界开展工作

 

1927年,在日本学习电机和冶金专业的夏衍回国。1929年,29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夏衍


“越是战乱年代,越是颠沛流离,戏剧,越能凝聚人心!” 


同样想在戏剧里求“真理”、救“国运”的,还有年轻的田汉、孙师毅、许幸之、吴印咸、聂耳……

 

1934年春,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成立。作为当时中国三大电影公司之一,鲜有人知道,这家电影公司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直接领导。 

孙师毅


电通公司成立后不久,负责电影创作的孙师毅找到田汉,希望他创作一部电影。


田汉非常高兴,因为这个时候他正在构思一部关于抗日题材的剧本 。


然而,就在田汉交稿几天之后,他却因为宣传抗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入狱。 


田汉被捕后,电影剧本经过上海地下党,辗转送到了夏衍的手里。


令人倍感意外的是,当夏衍认真翻看田汉的电影剧本时,竟然发现里面夹着一张写满字的香烟纸……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夏衍和孙师毅一边仔细地辨认着香烟纸上的字,一边热血沸腾、兴奋不已他们立刻将歌词誊抄了下来。

 


1935年,在夏衍的推荐下,从来没有拍过电影的31岁油画家许幸之第一次当上电影导演,从来没有拍过电影的摄影师吴印咸第一次拿起了摄影机。

 

他们即将拍摄的,正是由田汉创作,又经夏衍反复修改完善后正式定名的《风云儿女》!

 

得知电影《风云儿女》有一首主题曲后,23岁的聂耳风风火火主动上门来找夏衍。


在看过田汉写好的歌词后,他没等夏衍回答就迫不及待地说:请交给我吧,田汉先生一定会满意的!


田汉、聂耳

 

电影《风云儿女》的最后,是曾沉湎于儿女情长的年轻诗人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毅然走向华北抗敌的最前线。

 

影片所反映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到觉醒、奋斗并走向革命的过程,表达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强烈愿望,更是青年文艺工作者一声响彻长城内外唤醒四万万同胞的呐喊:


起来,起来,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02

以文艺发动民众

共赴国难,重整山河!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

 

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7月16日,国民政府邀请各党派、各行业商讨国是。

然而,共产党不在邀请之列;文艺界,亦不在邀请之列。
 
瞿秋白站出来说:

国家最需要、最重要的是人心,文艺,就是能够煽动人心。
 
鲁迅站出来说: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巴金站出来说:

文艺不但要促进人类个体精神的完善,还要促进人类群体的联合。
 
老舍站出来说:

文艺之所以离不开抗战,正是因为抗战少不得文艺。
 
茅盾站出来说:

在抗战斗争中,文艺战线也是一条重要的战线。

瞿秋白、鲁迅、巴金、老舍、茅盾


从1937年12月开始 ,中华全国戏剧界、电影界、文艺界、美术界、音乐界抗敌协会纷纷成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组织下,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发起人包括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等文艺界各方面代表97人。


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周恩来在成立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


全国的文艺作家们在全民族面前空前地团结起来,这种伟大的团结,不仅是在最近,即在中国历史上,在全世界上,如此团结,也是少有的!

 

老舍饱含深情地说:


中国文艺工作者分散开来,他们也许只能放出飞蚊的微音;联合起来,他们定能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大家能凑在一起呐喊,就是伟大!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出了那个时代最雄壮的呐喊:


勇敢地承担起文化人的责任,发动民众,共赴国难,重整山河!

 


全国范围内很快掀起一场空前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陕甘宁边区,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出发,奔赴前线;在交战区,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分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在国统区,抗战宣传的努力在国民党的限制破坏中无畏前进。


抗战期间,郭沫若连续创作《棠棣之花》《屈原》《高渐离》《孔雀胆》《虎符》……


老舍连续创作《残雾》《国家至上》《张自忠》《四世同堂》……


巴金连续创作《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


茅盾连续创作《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白杨礼赞》《霜叶红似二月花》《清明前后》…

 

1941年,梅兰芳先生为拒绝给日本人演出,开始蓄须罢演,靠卖画为生;尚小云先生也拒绝登台,卖了房子和车 ,创办科班——荣春社;程砚秋先生也佯装生病,下乡务农,隐居,不再演出荀慧生先生开了一家“留香饭店”,离开舞台,靠经商谋生。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941年11月20日,《棠棣之花》于重庆抗建堂首演,22岁的北京姑娘、秘密党员张瑞芳担任主演。

 

出身资本家家庭的白杨,17岁跟随上海影人剧团来到重庆,住在苍坪街一处半地下室里。在重庆,她出演了《卢沟桥之战》《沈阳之夜》《雷雨》《屈原》……

 

还有上海姑娘秦怡,16岁几经辗转到达了重庆。有一次,一位儒雅的先生鼓励她说:“你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千千万万人都是在你们作品鼓舞下,走上前线,浴血奋战,取得胜利!这位先生就是周恩来。


张瑞芳、白杨、秦怡

 

“醒来!卢沟的晓月,醒来应战,应战!纵然没有备下四万万五千万杆枪,我们有四万万五千万双紧握的拳!” 


03

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1939年正月十四的夜晚,延安一窟窑洞里,一场歌词朗诵会正在举办


一群年轻人围坐在一盏昏暗的油灯旁,站在中央的是诗人光未然

 

光未然、冼星海

 

当他一气呵成朗诵完自己刚创作完成的四百多行诗句时冼星海突然站起来上前一把抓住光未然手中的稿件激动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

 

为寻找谱曲灵感,冼星海拉着光未然,让他一遍遍讲述黄河边上的故事。当听光未然讲述船夫呼喊着号子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时,冼星海的创作灵感瞬间被激发。

 

他手握拳头,带着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恨、对民族和人民深沉的爱对音乐的无限想象和激情,一边唱,一边写。

 

《抗战中的文艺》重现历史片段

 

“除了黄河波浪的澎湃声外,在这里,就在这里,我要蕴藏两个调:一个是《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这段,全用中国的旋律去写所有的人来轮唱要唱出风格,充满气势!

 

在抱病创作整整六天六夜之后,一串串音符像咆哮的黄河一样,从冼星海笔端迸发出来。中国西北寒冷的窑洞里,一部影响几代中国人的伟大作品《黄河大合唱》正式诞生!


那一年,光未然只有25岁,冼星海也才33岁!

 

 冼星海在窑洞里创作《黄河大合唱》

 

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成功。虽然只是二三十人的合唱队,只有三四把破旧的小提琴几支二胡、三弦、笛子,以及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乐器,但所表现出的黄河的汹涌澎湃、排山倒海、奔腾豪迈,震撼了所有的观众!

 


一曲《黄河大合唱》 ,唱响了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中国人民心中的时代最强音!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最艰难的时刻,《黄河大合唱》的一声声呐喊将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


周恩来亲笔题词: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42年4月底的一天,丁玲、欧阳山尊、刘白羽等很多人都收到了一封粉红色的邀请信,邀请大家前往的,就是著名延安文艺座谈会

 


座谈会开了3次,持续22天。作结论时,毛泽东手里只拿了一份薄薄的提纲,他用他那抑扬顿挫的湖南口音讲道:


“这是一个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他更深刻地指出:


“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

 

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3年,延安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传到重庆。


1945年4月28日,《白毛女》在延安大礼堂首演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很快在全国掀起狂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14年的顽强抗战终于获得全面胜利

 


在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14年时间里,一批批年轻人以文艺为刀枪用与民族共存亡的呐喊与怒吼,成就了中国文艺史上辉煌而悲怆的一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2021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回信,希望这支来自延安的文艺队伍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文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91年弹指一挥间 ,弦歌不辍唱山河。

 

今天,新时代的青年文艺工作者们正继续肩负起历史和时代的重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矢志不渝,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时代、新征程上新的艺术探索,继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谱写新的文艺篇章!



文章来源:北洋之家(ID:bypm2016),中国最有人文情怀的文化微刊!有温度,更有态度!欢迎订阅~

更多推荐阅读

·“新中国设计第一人”周令钊:他主笔设计了国徽、团旗、人民币……

·“出了个假国”系列!眼熟,这地铁咋“国里国气”的?

·97岁“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去世,赫赫战功藏了63年

·这位“万能科学家”,将一生所学知识积极转化成生产力!

·北大红楼:热血永不凉,英雄出少年!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