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29日,
南京,中山陵旁。
学术界的一场盛事,
吸引了无数记者蜂拥而至。
然而《新民报》却在最后一刻才知道这个消息,
决定要报道。
无奈报社的记者都被派出去做采访了,
没有合适的人担纲,
主编一时没了办法。
情急之下,
只好派一位广告科的新人去“救场”,
有的报道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吧,
主编这样宽慰自己。
令他没想到的是,
这位新人写的报道非常优秀,
令同行和读者都眼前一亮。
她由此得以从广告科被调去自己心心念念的编辑部,
成为了《新民报》第一位女记者,
她,就是浦熙修。

在二十年的新闻记者生涯中,
浦熙修执笔仗剑,
用自己的正直和热情,
在新闻史上书写下属于自己的不朽篇章,
真正彰显了一位热血新闻人的风采。
浦熙修为人要强,
身为女子,
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经历浮浮沉沉的数十载人生,
正是凭借自身坚定的信念,
才活出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

于低处存希望
浦熙修出生在20世纪初的江苏,父亲是个小官吏,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每晚还要做些针线活帮补一下生计。
即便如此,这个四口之家日子依旧过得十分拮据。
1917年,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浦家先后搬到了北京,又添了两个孩子,生活好像有了点起色。
为了多赚点钱,父亲与朋友一起投资生意,结果生意失败,六口之家的日子更艰难了。
高一结束后,浦熙修就因经济困难辍学,她对美术有兴趣,父亲转而让他去专科学校学习美术,还托画画的朋友指导。
她有点天分,学得极好。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学画的第二年,她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在女附小教书,于是,便开始一边教书一边画画。
这时她只有十七岁,借着教书,实现了经济独立。
虽然年轻,但她对人生有着自己的规划。
她平时花钱极少,自己把钱存起来,准备考大学。
聪敏如她,1929年夏天,如愿以偿的,考入了女师大的中国文学系。
正当浦熙修兴高采烈准备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母亲去世了。
当时父亲的工作在南京,弟妹尚幼,浦熙修在学业之外,和姐姐一起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她一边上大学,一边在小学中学里教书,累到得了胃病。
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生活的困苦没有让她放弃自己的人生,她内心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相信未来可期。

生活上虽是焦头烂额,但是感情上,浦熙修遇见了自己的另一半,两人在她大三的时候喜结连理。
随着女儿的出世和大学毕业,那时的生活,她是沉浸在幸福当中的。
年幼时生活的艰辛培养了浦熙修坚定独立的性格,结婚后的她也不愿意成为只靠男人养活的家庭妇女,她对人生有着自己的展望。
毕业后,她在私立中学做国文教员,同时照顾着弟弟妹妹。
1933年,丈夫工作上出了事被通缉,辗转逃亡到了南京。
儿子出世后,她也来到了南京,依旧不愿做家庭主妇的她,开始到处找工作。
一天,她在《新民报》的广告区看到了有一家公司在招职员,她立马决定去试试,招考的内容是写一篇关于妇女职业问题的文章,这正是浦熙修常常思考的问题,再加上本就不错的文笔,她自觉写得很好。
出乎意料,结果公司并未录用她,原因是他们不招已婚女性,但公司老板惜才,认为他文章写得不错,主动说愿意介绍她去《新民报》工作。
就这样很意外地,浦熙修开始了与《新民报》的渊源。

于困处无所惧
开始,浦熙修是在发行科,后来转去了广告科,但是这都不是她的兴趣所在。
因为一次“救场”的机会,她的才华被主编发现,成功调到了编辑部,成为了一名记者。
早在大学时候,她就经常会在学校阅览室借阅报纸,在报纸上,她读到了很多社会时事以及一些政党的活动,她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当时的社会也有自己的思考,她有不满,想要改变。
她认为“一个记者的条件,除了基本的知识外,需要有热情、良心、正义感,并且要有吃苦耐劳、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作为记者,正是需要这种正直与热血,以及独到的观察力与犀利的笔触。
浦熙修的报道总是热情歌颂人民与军队,无情鞭笞贪污和腐败,口诛笔伐,总是能够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
有人评价说:当时的浦熙修“不畏强权,不惧恶势”。
面对高压的政治环境,她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把事实呈现到大众面前。

比如著名的“飞机载洋狗”事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形势紧张,多位要人请求当局帮助撤回滞留在香港的亲眷。
9日,由港飞渝的飞机抵达了重庆珊瑚坝机场,很多人在机场守候,等着迎接自己的亲朋。
随着机舱门的打开,在场人们盼望的心情都达到了顶点。
谁曾想,先下来的却是一群老妈子,手里提着一些狗笼子,紧接着是某高官千金高傲地悠然走下了飞机。
这一场景令在场的很多人愤愤不平,自己的亲眷还没有安全抵达,战时吃紧的飞机却载来一群高官家养的洋狗,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情啊,高官家的狗命倒重要过人命了?
关于这件事,后来在自己的自传中,浦熙修这样写道:
当太平洋战事起来,香港紧急疏散,那时我就非常留心着飞机场必然要载来些要人,清早去等在飞机场,果然看见……
极具新闻敏锐度的她想到这一定是一条足以轰动的通讯,于是抓紧写成了稿件,但当时的新闻检查制度非常严格,这种敏感的新闻稿难以过审刊发。
浦熙修急于想让人们认清这些无耻之徒的嘴脸,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这一件事情拆成几条新闻消息,分头送去检查,然后拼在一起发表,再加上一个巧妙的标题,这样一个轰动的新闻就诞生了。
11日的日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
《伫候天外飞机来——喝牛奶的洋狗又增多七八头》
其中前面三条是这样的:一条写太平洋战争如火如荼,二条写机场众人驻足盼望,迎接自己的亲眷失望而归,三条则写“洋狗又增多七八头,系为真正喝牛奶之外国种”。
虽然表达方式十分隐晦,但这已经是浦熙修作为一个新闻人,能做到的最好了。

坚守中见担当
能够不惧强权恶势,同时坚定一名做记者的底线,浦熙修真无愧为“新闻战士”。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动荡不断,她生活其中,命运也是跌宕起伏。
但她有着坚定不屈的信念,她要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新闻人,什么困难都不能改变初心。
1941年皖南事变,重庆紧张,她拿着上级特批的路费,先帮助他人撤退,自己冒险留在重庆;
1946年下关惨案,她被暴徒追打,躺在床上养伤半月;
1948年她因故秘密被特务逮捕,锁在大牢中,几经周折才被营救。
上级领导接见的时候,亲切称呼她为“坐过班房的女记者”。
凡此种种苦难,尽数不出,她的一生跌跌撞撞,而在面对社会责任与民族危亡的时刻,她始终凭着坚定的信念,尽自己所能,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
浦熙修对祖国坚守着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与热爱,以国家危亡为己任,以一名爱国记者的担当来要求自己。
朝鲜战争爆发后,她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一次赴朝慰问团,去前线慰问作战战士。
这次慰问艰苦而又危险,敌军日日在头顶盘旋轰炸,不敢开火,顿顿吃冷饭,炮火连天下生死有命,在途中流血受伤的人难以计数,慰问团还牺牲了几个代表。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浦熙修除了是慰问团团员,还自觉肩负起了爱国记者的责任,她写了不少关于朝鲜前线的通讯,刊登在报纸上。

20世纪五十年代,发生了一些动荡。
浦熙修二十年的新闻生涯就此终结。
但她却对人说:“新闻记者当不成了, 那就当旧闻记者吧。”
做“旧闻记者”的她,依旧保持着高度的认真与责任感。
做同仁堂的文史资料选辑时,她花了半年多的时候,走访同仁堂,亲自深入药厂和柜台了解每一个环节,还从药店把大堆的资料搬回家细细阅读。
最终写出的《北京同仁堂的回顾与展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深受同行赞誉。
浦熙修就是这样一个人,无分高下,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管做爱国记者还是“旧闻记者”,都勇于坚守自己的担当。

1965年,浦熙修病倒了,直肠癌。
术后在家休养。
病中的她感受到无助,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
终于,她直肠癌复发,在医院的急诊室里,撒手人寰。
经历了精彩的一生,最后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回顾她的一生,出身贫寒却不向命运低头,怀抱希望努力生活;
经历艰险不向恶势力低头,即使身陷囹圄也毫无惧色;
身处低谷始终心念祖国,坚守着一位新闻人的底线,活出自己的担当。

丁玲曾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人生苦短,却也是漫漫长路,每一步都要靠自己的双脚走出来,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做舵,我们的人生之舟便无法一直朝着晴朗的明天起航,可能在某一次暴风雨中就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唯有信念坚定,才能踏出自己独特而璀璨的人生之路。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