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晚上父亲走了,死于新冠肺炎。从感染到去世只有短短8天,在此之前,父亲只有轻微房颤……如果不是这个新冠肺炎,我父亲还可以再继续无忧无虑地活着……”
不同地方,几百个账号,用一字不差的文案,悼念“同一时间去世的爹”。都是“死于新冠”,都是“身体没有其他疾病”,都是“从感染到去世只有8天”。如果不是用关键词搜索,把这些一模一样的文案摆在一起,单看其中一条,没准真就信了。仔细核对发文时间,你还会发现,这些文案经过精心“设计”:17号发“死爹”通稿,往前倒推“8天”感染时间,再叠加一层“昨晚”去世,刚好就是“新十条”发布的时间。7号“新十条”一出,17号这些人的“爹”组团去世。他们不惜发出这种恶毒又触目惊心的诅咒,用“死爹”这样的噱头来制造恐慌,想表达什么?“看吧,这就是‘放开’的代价,这就是‘共存’造的孽。”
可这群人,偏偏也是在封控期间大骂“没人性,没关怀”的那群人。陆陆续续放开后,他们又说:“我让你不管我,你就真的不管我?”到了今天,他们又可以说:“我是说过让你别干涉我的自由,但我没说你可以不负责我的安全!”一个是,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太猛了,防也防不住,到了不得不放开的时候。另一个,三年的防疫,国家吃不消了,老百姓也吃不消了。买了学区房上了三年网课,做外贸的直接丢了工作,楼下小餐馆换了一波又一波。很多人长时间没钱挣,手停口停,大家的心态被三年疫情搞烂了,到了临界点了。阳了一片,买不到抗原和药,公司停摆了,商超关门了,街头冷清了,眼下看起来比放开之前还要糟糕。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渡期,国家防控了三年,不可能放开三周就一键恢复过去的繁荣。不久前号召居民加入骑手行列的北京,如今运力已经恢复了九成。第一波感染员工的康复和回流,让各个城市逐渐回暖,就是个好开端。说句心里话,批评放开得太快,批评没做好准备,心里有怨言,都能理解,但这些问题,也是能找到答案的。前文说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都到了临界点,加上奥密克戎毒性减弱,再封下去也只是强弩之末。而且,政策只有次优解,没有最优解,它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这两天,多地预测疫情高峰集中在12月末到1月初,把拉平曲线当作工作重心。如果真等到春节时才放开,那时候第一波感染高峰就卡在了快递停运、工厂休息、医院轮值、药店关门的时间点,再叠加春运,倘若那时候疫情大暴发,情况定然比现在更糟。赶在春节前把第一波感染消化掉,给第二波感染的人预留出春节和寒假来休息,等春节后实现群体免疫,影响会小很多。
三
可就像曾光教授说的,疫情来势汹汹,不能都归因于放开。最早经历感染高峰、最先开始恢复日常的城市,保定,也许会是答案。11月30号,广州多区宣布解除所有临时管控区时,保定已经直面第一波疫情冲击。从那时到12月10号前后,保定医疗系统遭到重创,医院、诊所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12月7号“新十条”发布后,发热门诊医疗资源更加紧张,医生阳了,床位不够用了,发生医疗挤兑。街上没有人了,保定人开始了自发静默。饭店开门,没人光顾;商场营业,顾客寥寥。12月16号,绝大部分感染的医护已经返岗,小部分还在家休息,但医院已经有了完整的建制。卖臭豆腐的出来摆摊了,卖驴肉火烧的堂食人变多了,公园里有跳广场舞的了,快递、外卖的速度也快起来了。医院承受阵痛,迎接新的危机,居民自愿静默,慢慢恢复日常。有些地方汲取了经验,在放开的基础上,持续优化防疫政策。北京海淀区给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发放7500份健康礼包。苏州把1035个“核酸采样屋”,改造成“发热诊疗站”,每个站点“一医一护”从诊疗、开具处方,到完成配药,十分钟就能完成。郑州、广州紧跟步伐,核酸小屋变成发热门诊便民点,5分钟内完成看病、收费、发药全过程。合肥更直接,在市区100家定点销售药店持续供应退热类药品,限价、拆零,10粒布洛芬2块钱。文/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订阅“平凡的企业家”查看更多精彩好文。点击下图,即可订阅!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