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0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40期“种子的故事”现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中国国际发展援助研究中心主任张传红带来演讲《中国小技术,非洲大丰收》。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张传红,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小技术,非洲大丰收》。我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更具体来说,是关注人、社会制度和机制,以及社会公平问题。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技术如何更好地惠及全球范围内的弱势群体,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被传播和接受。因为有幸加入了我校李小云教授的国际发展研究团队,我得以去非洲做调研。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我就爱上了这里,疫情之前,我几乎每年都会去非洲做实地调研。我研究的重点是中国跟非洲的农业合作。曾经多次深入非洲农村地区,探究中国在非洲的农业项目是否能真正惠及非洲人民。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非洲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大陆,那里有广袤富饶的土地,也有非常善良,非常热情智慧的人民,但是非洲的粮食安全状况却一直困扰着非洲的发展。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非洲未开垦耕地面积大约在4.8到8.4亿公顷,占世界未开垦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可耕的地虽然多,但非洲农业现代化水平非常低,非洲农民的平均产量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低50%-80%。同时,受仓储、加工、物流条件的限制,非洲粮食的产后损失也接近50%。这些问题导致非洲严重的粮食安全威胁,目前非洲仍然有2.8亿人口每天面临饥饿,75%的非洲人口有营养不良问题。与非洲相比,中国用不到5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目前的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率平均达到了7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而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中国与非洲情况还比较相似。以非洲国家马拉维为例,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人均收入跟马拉维差不多,甚至还低于马拉维,但是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逐渐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有5000多年的农耕文明。而且,如今的中国,用世界不到9%的土地养活了1/5的世界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经验,对非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向非洲国家派遣农业技术专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不仅继续派遣农业专家,还利用援助、投资等方式,帮助非洲拓展农业技术传播的规模。我长期跟踪的三个国家: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都有中国专家在那里,这些专家将中国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非洲,帮助非洲实现粮食安全。除了研究中非农业合作,李小云教授团队自2010年以来,也从事中非农业合作的实践项目,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村庄,推广玉米种植技术。2010年,李小云教授去到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佩雅佩雅村。他发现当地农户的玉米种植方式非常粗放:不做土地平整,下雨之后,就非常粗放地把自留的种子播到地里,也没有适当的田间管理。这些做法,不仅导致种植的出苗率很低,而且产量也很低,一英亩的土地只能收三到五袋玉米,一袋大约120斤。此外,李小云教授还发现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没有基础的灌溉设施,所以没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和政府的支持,短时间内很难改变雨养农业的状况。那么,如何在不增加农民资本负担的情况下,让农民增收?李小云教授设计出了更适合当地的小技术玉米种植方案,在不投入太多资本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地增加劳动和技术投入,让农户实现增收。项目首先做的就是利用有限的项目资金,给农民买一些改良种。其次,在播种时,让农民测量一下行间距。最后,鼓励农民进行适量的田间管理,包括使用少量化肥,在播种季节进行二到三次的田间除草等。就是这样非常简单的技术,使农民的玉米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项目地的玉米产量可以达到每英亩18袋,相比之前翻了3~6倍。而且,由于这种技术利于操作,不太需要太多的外部资金支持,项目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开始由项目培训农民,后来政府也开始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员。项目得到大力的推广,从一开始只有一个农户采用,逐渐到一个村,截止到目前,这种小技术在莫罗戈罗省得到全面推广,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玉米种植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千户万亩工程”。同时,技术带给农民的不仅是玉米种植方式的改变,农民的自组织能力也得到提高。现在没有农业专家指导,项目也可以运营下去。下面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当地农民在自发地分发玉米种子。在坦桑尼亚玉米是主粮作物。当地人经常使用玉米,制作主食乌咖喱,所以我们项目最开始也叫“乌咖喱campaign”。而玉米的增收,也意味着当地人的主粮得到保障,饥饿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温饱问题解决了,那么如何让农民在吃饱的同时,也能吃得有营养?这是我们项目最近考虑的一个问题。此外,在非洲还需考虑一个地力维持的问题,因为坦桑尼亚的农民使用化肥的量非常少,如何在不增加化肥投入的情况下,保持地力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20年我们的项目开始探索,将中国的大豆和玉米套种技术传播到坦桑尼亚。大豆的根部有固氮的作用,可以把空气中的氮转化成氮肥,增加地力。而且,大豆也是非常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因此大豆玉米套种,可以在让当地农民在吃饱的情况下,吃得更有营养。2022年,我们第一次做了稍大规模的尝试,项目地的农民第一次收获了大豆和玉米,并且开始用不同的方式来加工大豆,比如做成豆浆。实际上,坦桑尼亚的农户一开始并不喜欢豆浆,但是,后来在项目组鼓励下,农户们在豆浆加入许多当地的调料,做成了适合他们口味的饮品,没想到,豆浆竟然开始在项目村庄大受欢迎。就是这样看似一个非常小,没有太多投入,也很不起眼的项目,其实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深入的、可持续的,不仅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他们的收入,而且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例如,当地学校也参与到社区发展当中,学校的老师开始到村子里,给农民讲解大豆以及豆浆的营养价值。此外,政府跟社区之间的联系也大大增强。在进行项目设计时,我们要求当地政府官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村里看农民的执行情况,并且对那些表现特别好的农户,采用技术比较积极的农户,进行一定的资金鼓励。下面这张图片是当地政府官员,给明星农户分发一定的现金鼓励。对表现好的农业推广员,项目还给他奖励一辆摩托车。这些都大大鼓舞了农户采用中国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使项目的效果很快得到提升,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因为该项目的影响,项目成果被纳入联合国减贫案例库,大大提升了中国在非洲的存在感,也加深了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加入到国际发展研究这个广袤的领域,为非洲人民早日脱离贫困,实现全球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演讲嘉宾张传红:《中国小技术,非洲大丰收》
策划/监制:吴欧
作者:张传红
编辑:小贩儿
校对/排版:尹宁流
向“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回复【演讲】,或者点击菜单栏【演讲】,即可看到更多科学家演讲。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