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澳门,这23年,我们很骄傲」

百家 作者:广东共青团 2022-12-20 11:47:59

23年前的那个深夜。


贵州山区,一个侗寨全村几百人围在一起。


大家眼睛眨巴眨巴,全盯着一台20寸的黑白电视。


当五星红旗飘扬在澳门的夜空,


那一刻,老人、小孩、青年们一起欢呼,一起哭。


△澳门回归


2015年,裴承贤来到了那个有七百年历史的侗寨古村,

听着老人讲起这些过往,感动不已。

即便后来离开了那座山村,即便很多年过去了,

他依然感动着,为曾经和一群澳门青年深入贵州山区做志愿服务时,遇到的这些始终牵挂着澳门的人们。

△侗寨老伯


就像那位伯伯,告诉他的那样:


没有想到啊,这一生,还能看到澳门的朋友来到这里。


带着爱和善意。


伯伯的胡须,已发白。


而年轻的裴承贤,越发感受到了身为澳门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在侗寨,裴承贤(左一)穿上民族服饰


不管是在贵州山区志愿服务的那十年,


还是如今回到澳门,带领着更多青年加入志愿服务中来。


这个在澳门长大的80后,一路都走得无比坚定。


就像他说的,


「无论澳门,还是贵州,

我们就是一家人,是同一个国家一起生活的亲人朋友」


△ 苗族老兵分享他的红军故事


今天,是澳门回归23周年。


在这20多年的时光里,我们曾多次走过澳门的街头。


大三巴前合影的人们络绎不绝,葡挞吃过一家又一家…


400年风雨留下的多元文化,和欣欣向荣的繁华锦绣,交织在一起。


△ 澳门街头


这得益于“一国两制”,和祖国对澳门的殷切关注,


让奔跑在快车道上的澳门日新月异,也交出了时代最好的答卷。


△ 澳门大三巴牌坊


而这份答卷的作答人,离不开每一个他们和她们。


作为澳门当代青年,同裴承贤一样,


或走出澳门,或回到澳门,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领域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于是,我们邀请了四位澳门青年,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来讲述他们和澳门一同成长的故事。


△ 澳门老街



@裴承贤
广东省青联常委、澳门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

澳门,志愿者之城。


那一年,16岁的裴承贤,正是青春懵懂时,也并不知道澳门的未来会有着怎样的改变。


他只记得,一片欢腾。


“2001年高三毕业,政府非常重视澳门教育,大力投入到青年社团当中。”


澳门青年社团得到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尤其是加强了和内地往来的机会。


裴承贤视自己为最早的一批受益者。


而这也成为往后几十年,他感恩、回馈的源泉。


△在山区做志愿服务,离开村寨时与孩子们合照


在广州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澳门,参加了志愿者团体。


到现在,快20年过去了。


从第一次面对灾难时的手足无措,到带领成百上千澳门青年,深入澳门社会,深入祖国内地山区,做志愿者服务,再到成为澳门青年协会会长。


这些年,让裴承贤最骄傲和感动的,是澳门的人,尤其是澳门青年骨子里自带的人情与暖心。


△澳门志愿服务者


澳门,是一座志愿者之城。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是青年的“工作日”。

他们在城市广场,在街心公园,他们也深入社区,帮助弱势群体,有的还担当起导游的角色,站在世界遗产景点前,为游客骄傲地讲述城市历史。

这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灾害、灾难,澳门青年更是冲在前头。

2009年8月,台湾特大水灾。

这是裴承贤参加志愿者的第二年,他主动请缨赴台救灾。两天后,他带着8人的志愿队,成为澳门第一支抵达现场的队伍。

△澳门志愿服务者在台湾“八八水灾”后协助清理现场


2017年,澳门遇上超强台风“天鸽”

当时,整个社会面都停止了。

“我们很多青年人在第二三天就开始‘上战场’了,大家的想法很纯粹,守望相助,义无反顾,只要有需要,一句话就能挺身而出。”

就像这次疫情,裴承贤说,“做了三年抗疫志愿服务,我们是最早起步的抗疫团体之一。”

虽然大家也会害怕,但还是会身体力行。

△澳门青年志愿者参加抗疫


今年,也是澳门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的20周年。


“我们就是在回归之后成立的”


从最开始的几百人到如今注册的5000多人,


如果服务以小时计,那早就数不清了。


△澳门青年志愿者协会


裴承贤是个敢想,也敢做的人。

2010年,发起“E甸园专业志愿服务计划”,

2015年,又创办“爱足迹-育苗志愿者培训计划”,

累积组织了近千名澳门青年到祖国内地偏远山区开展志愿服务,包括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

数十年,不间断。

△ 与内地山区老人在一起


“让不同青年朋友看到有需要的群体 ,我们把自己成为一个媒介,去影响身边的朋友。”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


在裴承贤看来,做志愿不是图个热闹,图个表扬,图个名利。


踏踏实实地去做,不为什么而求,这就是澳门青年志愿者。


△ 与孩子分享澳门生活点滴


不管是在街头做义工,为老人理头发,提醒大家微笑,为小朋友办亲子活动,捡起一个垃圾…


还是走到偏远的地方,帮老人修修屋子,改善一下生活,陪他们聊聊天,给那里的孩子讲讲故事…


也许微不足道,但微光成炬,也能在人们心底种下温暖。


△ 志愿者在山区学校


提及每一次深入山区,遇见那里的人们。


裴承贤心中,总有一股暖流。


有次从村子离开,孩子们偷偷跟着他送了好几里路,他转身蹲下,抱住一个小男孩。


男孩说:“送一送,以后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


他始终记得,第一次到山区时,发现从23年前开始,澳门就被无数个素未谋面的人们关注着。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相遇。


大概,也就是血脉相连的意义吧。


澳门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未来,澳门青年应该继续做好桥梁的角色,让澳门成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发达城市。”


△ 志愿者和孩子们合影留念



@容甄甄

广东省青联委员、澳门直播服务中心副主任


冲进互联网的浪里,
大声地讲澳门故事。


容甄甄的角色太多了。


成长于澳门,希望澳门更多元化一些的她,把自己不断地“多元化”。


△ 容甄甄(左二)在深圳时装周


“我是服装设计师,开过文创店,也曾是一名普通打工人,在超市卖过月饼,做过美食节目主持人。后来在社团做青年工作。

初二的时候做过模特,后来和伙伴合作开过模特公司。再往前一点,童年嘛,喜欢唱歌,去香港演出参加过比赛…”

△ 容甄甄(右一)在音乐会


容甄甄笑着说自己以前比较腼腆,其实在直播间、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她,始终透着一种自信和坦然。


作为广东省青联委员,澳门直播服务中心副主任的她,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创业者,也是一名澳门直播代言人。


宣言是,把澳门的好物,推荐给全世界。


△ 镜头前的容甄甄


早几年,内地热火朝天的新媒体直播,在澳门还算是个新鲜事儿。


在澳门青年协会的容甄甄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她对接了一批澳门青年,大家一股脑儿就开始干了。


一边学习,一边开直播。


成为澳门最早做直播的一批人。


一切从零开始,从小白在镜头前的胆怯,到如今两年多后,有所积累。


当看到不只是内地的朋友,还有新加坡的、泰国的、柬埔寨的订单涌进来,容甄甄他们更加有信心。


△ 工作中的容甄甄


她组织了澳门直播协会,相信团结一方可以讲好澳门故事,展现中国好产品的力量。“让更多青年参与进来,也成立了一个直播服务中心。”


刚好就这几天,他们筹备了许久的澳门好物直播,也终于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


“所有讲故事的人,都是澳门青年,将近50位,都经过了培训”,电话那头,容甄甄兴致勃勃地说道。


1999年澳门回归后,带着她最深的感触,是澳门对话祖国,面向世界的机会更多了。


而作为澳门青年,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中国历史。


△ 容甄甄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


当时在港澳两地,有一个合作的培训基地。


在这,容甄甄遇到一个女孩,妈妈是香港人,爸爸是外国人。女孩跟着社团一起到内地演出,在广州博物馆,看到了中国一路走来的历史。


“在最后的纪念册上,她第一个从人群里冲出来,写下了:我很幸运,我是一个中国人。”


那种来自内心的冲击,让容甄甄备受触动。


也明白了努力发声,不断尝试和挑战的意义。


她会带着镜头走进冼星海纪念馆,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是澳门人为荣,也为这爱国爱澳的拳拳之心而深深动容。


△ 容甄甄介绍冼星海纪念馆


每个人都有生之来处。


澳门是容甄甄生长的地方,而大湾区是她实现梦想与成长的舞台。


“我出生在澳门一个叫路环的小岛,比起繁华的澳门本岛,它很平静,流淌着慵懒的闲适。”

这里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就像邻居一个独居老人。我妈妈平时煲汤,也会送过去。”

△  澳门路环岛,氹仔街


以前的澳门,不过是有三个岛屿的小小渔村。

往来要坐船,时光的节奏很慢很慢。

“后来桥梁建起来的时候,就觉得,以后长大了,可以走出去了”。

澳门回归这样一个盛事,对于当时还是小孩的容甄甄,其实处于一个“似懂非懂”的状态。

直到上中学,第一次在学校里面看到升国旗。

偌大的操场,所有学生庄严伫立,“心里莫名地哭了出来”。

时代在前进,少年在成长。

平地起高楼,澳门改变了很多,也留下了很多。

富有历史的博物馆、纪念馆,记录着澳门的过往。

人们从历史中走来,也奔向每一个更好的明天。

“澳门人很喜欢创作和研发,不管是肉脯还是葡挞,不管是来自葡萄牙还是新加坡,到了澳门都会变成澳门的口味,中国的美食。”

说起美食,容甄甄仿佛一秒切入了直播模式。

△  澳门葡挞


“葡挞大家都知道,但不知道葡挞在澳门的种类很多,有一口就化的,有曲奇皮的……”


“在澳门融合了葡萄牙口味和澳门本色的猪扒包,比比皆是。”


在澳门,没有葡萄牙菜,只有澳门菜。


做了一百多年饼的老夫妻,坚持手工。


偶尔他们会有一些新的创意,比如加了意大利咖啡的杏仁饼。


△  澳门塔石艺墟


创新和创造,是澳门人的精神之一。


每一天都在变化,也许今天和明天相比,就会又多了一种口味的蛋挞,城市也有了新的发展。


“把这些澳门在传承中又不断变化的东西,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


这是澳门青年一代的责任,更是我们的骄傲。”



@梁威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得咖啡创办人


年轻的我们,
应该拥抱更大的世界。


在广州港澳青年之家经营一家咖啡厅的梁威,仿佛处在年轻世界的中心。

香港的、澳门的,内地的朋友大家站在一起,在每一次的交流活动当中,都是一次重新看世界的机会。

△  梁威


国外留学回来的朋友,关心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和规划,以及探讨未来可以做什么。而身处大湾区的他,也会将自己在经营咖啡厅时的经验和心得,分享出去。


可谁能想到,这个对咖啡已经熟稔的90后男生,却是一个从医学院毕业不到两年的学生。


临床医学毕业后,去过生物岛工作,也在人生迷茫时,选择了创业寻找自己。


在广州和澳门之间,梁威有着深刻的体会。


△  梁威(中)


他喜欢广州的多元和包容,这里有年轻人喜欢的氛围,也有能够不断从头再来的机会。


而澳门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小到生活像是个图书馆,或是下楼逛了个花园,走在街上随时能偶遇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  澳门老街

“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澳门这样的地方了”


回归那年,梁威的感触很笼统,也很朦胧。


“就是小城,突然一下,更有活力了。过了两三年,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就在大三巴附近,回归前放学每天路过,都没什么人。之后,游人如织,每天中午回家吃饭,都得绕来绕去,逆流而上”。


△  澳门大三巴


长大后才发现,以前目光所及,都是上下学经过的日常。


慢慢地不再懵懂,是第一次到北京,站上舞台,集体演唱了《七子之歌》。


那是唱得最大声,也表现得最好的一次。


唱完后,台下,掌声雷动。


那时梁威才真正体会到回归,是被所有人接纳,包围,且爱着的。


直到下了台,掌声都没有停。


“我们才看到,台下的表情,有感动,有泪光,有欣慰,有笑容…这幅画面,很难忘。”


△  澳门街景


某种意义上,梁威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小城”青年。

而他希望,更多的澳门年轻人,能够从那一座温暖又富有历史的小城走出来,去拥抱更大的世界。


@谢嘉莉
暨南大学2021级本科生,曾参加“展翅计划”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

澳门,
是一个很活泼的地方。

澳门、珠海、广州,这三座城市对于还是大二学生的谢嘉莉来说,每个都代表着不一样的意义。


△  珠海和澳门


2015年,谢嘉莉回到澳门读初中,此后开始了每天往返于珠海和澳门之间的跨城跨关上学模式。


“那几年,我一次都没有迟到过”,这是谢嘉莉觉得自己坚持得最久,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了。


早上6点起床,拿着澳门回乡证和身份证,快速过关。早上8点多,就已经坐在教室里了。


当时学校一个班,只有25人。但老师特别用心,记得每一个小细节。


这对于“初来到”的谢嘉莉来说,是种莫大的安慰。


△  澳门大三巴

“我们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专门的普通话课。每年回归日的时候,都会放假,提前升国旗,唱国歌。在珠海,也会提前一个星期,开班会,讲历史”。

生于2001年的谢嘉莉,大都是从历史书上知道澳门回归的这一段历史。

她印象中的澳门,是一个很活泼的城市。

放学总会遇到,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务工人员。

△  澳门街景


下学后,不着急回家的话,总和同学约着去小吃街,好好吃一轮。


“咖喱、炸串,还有豆腐花,以及便利店的鱼蛋、烧卖、车仔面,都是我们的爱。”


在澳门读到高中毕业后,谢嘉莉成为了广州暨南大学的医学生。


△ 谢嘉莉拍摄的广州暨南大学校园落叶


广州很温暖,但也有着比沿海城市更潮湿的回南天。

今年3月份返校的时候,学校里满地落叶,和冬天做最后的告别。

广州的春天很暖,万物复苏,欣欣向荣。

如同在谢嘉莉心中,那个不断被滋养的未来。

△ 澳门风光


今年暑假,她参加了团广东省委举办的“展翅计划”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

这是全社会面向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行动。

在一家医院的肿瘤科,用一个月的实践,完成在学校学不到的课题。

之所以选择学医,她希望自己多年后,可以用更扎实的知识,回馈社会。

“如果可能的话,就回澳门吧”

△ 澳门街道与行人

——


什么是澳门?

这个答案可以有无数种。

五六千年前,在珠江入海口的这块沙地,有民捕鱼为生。

但一直到明代,澳门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蚝镜”。

因为盛产蚝,且内壳明亮如镜。

后因南北有两山,像一道门守在江口。港口之门取代“蚝镜”成为“澳门”。

它很小,小到只有1个广州大学城,0.8个上海浦东机场那么大。

它又很大,闯过了400年风风雨雨,留存着16世纪的庙宇,17世纪的教堂,18世纪的民宅,19世纪的美食,20世纪的市场,以及21世纪最新潮的秀。

还有1200多条风格各异的街道里,立着22栋世界文化遗产建筑,100多座土地庙。

△ 澳门的游人络绎不绝

23年,代表着一个人最青春的年华。

23年,澳门历经巨变与成长。

从默默无闻的港口,到汇集海量游客和巨量资金的超级旅游城市,飞速完成转型。

拔地而起的高楼,越来越多的机会,世遗的招牌,让澳门越发自信。


△ 澳门街景

裴承贤为澳门青年的有担当,有责任感感到自豪;

容甄甄为澳门的人情味感到骄傲;

梁威为伫立在家门口那写满故事的遗迹而感到惊叹;

谢嘉莉对扎根湾区回馈社会的未来满怀期待…

澳门最美的,不是过去,而是当下与未来。




【版权说明】
本文图片来自图虫创意、受访者供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华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