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没做到的,她做到了
她是林徽因的侄女,也是建筑行业中少有的女性。她的作品受过争议,也摘下荣誉。
——女同事说
前段时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2022年百大影响人物。
林璎(Maya Lin)的名字,就这样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上一次,人们这样关注她,还是因为越战纪念碑。
在建筑行业中,林璎以建筑风格简洁且富有禅意而闻名,被誉为“建筑界的莫奈”。
而在建筑圈以外,“林徽因侄女”这个身份,则更加为人们所熟知。
但她的成就远比出身更值得关注。
01
“意外获奖”的毕业设计
林璎最出名,争议也最大的作品,就是越战纪念碑。
1980年,美国政府发布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的海报。
竞赛指导中规定:纪念碑要列出所有阵亡士兵的名字,且纪念碑本身要与政治无关,同时引发思考。
正在耶鲁读书的林璎和朋友们商量后,决定参加这次比赛,正好顺便完成毕业设计。
林璎注意到以往的纪念碑往往强调胜利,而非每一个士兵的生命,一直到欧洲的一战纪念碑,情况才有所改变。
她想要强调那些逝去的生命,让每一位参观者和那些名字之间建立独一无二的联系。
于是,她提交出了自己的作品:
两面黑色花岗岩墙,立于地平线以下,按时间顺序刻上在越南战争中献出生命的人们。在两墙相接的最高点,1959年和1975年(分别标志战争的开始和结束)“相遇”了,围合成这场战争的时间环。
黑色的花岗岩墙可以反射出参观者的形象,让参观者与那些名字产生跨越时空的链接。
这份巧妙的设计,让林璎的作品从1421 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那时的她,已经预料到自己会面对一些争议,但没想到那些议论来得如此猛烈和直接。
有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攻击她:
“黑色,用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用来表达悲伤、耻辱和堕落的颜色”
“没有哪个要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的越战老兵会愿意来参观这个纪念碑”
就连出资赞助这项设计竞赛的美国富翁罗斯·裴洛也表示无法接受这个设计,要撤回自己的资助。
为了平衡社会的舆论,委员会不得不决定将投票排名第二的士兵雕像放在了林璎设计的纪念碑旁。
年仅21岁的林璎,独自面对着所有的非议,参加一轮又一轮的听证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作品的完整。
她始终记得妈妈从小对自己的教导:你要捍卫自己的想法。
可惜的是,在纪念碑落成之后,她的名字就不再被人提起,虽然获得第一名,但分到的奖金还不到第二名的二分之一。
纪念碑建成后,无数的人来到这里。
参加过越战的老兵在纪念碑前沉默,有亲人在战争中去世的家属会轻抚着所念之人的名字哀悼,数不清的人们在纪念碑前流泪。
正如林璎所说:
“不论你们怎么看我的作品,只有每个人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才是最后的评断标准。”
后来,越战纪念碑被列为美国人最喜爱的十大建筑之一;林璎也因它获得了“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总统设计奖”。
再提起这段经历时,她说:"在你试图突破思想的藩篱时,必然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而这也许就是代价"。
02
奇妙的传承
对于林家,在国内更广为人为熟知的是林徽因。
但林璎在21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有个姑姑,直到因为纪念碑遭受非议时,她才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姑姑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原来也都是建筑师,也都在美国留过学,还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冥冥之中,以“建筑”为交点,两代人之间有了奇妙的传承。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书。
彼时,林徽因就想要读建筑,但当时宾大的建筑系不招收女生。
林徽因做了很多尝试都没成功,就只好先去美术学院读书,选修建筑系的课程。之后又当上建筑系的助教,进行深入学习,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而林璎也面临着相似的性别歧视:
“我刚开始工作的5-10年,经常房间里就我一个女性,其他同事会过来拍拍我的头。过去的几十年中,至少对我而言,已经变得容易得多,但是在设计、建筑行业中,成功的男性与女性依然不成比例。”
但好在,林璎生活的世界,已与林徽因所处的时代大不同了。
耶鲁大学创建于1701年,可直到1969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女性本科生。
在此之前,即使有个别女生取得旁听资格,但没有学位且不得在课堂上发言。
而女性之桌,就是为了纪念耶鲁大学招收女性20周年而创作。
林璎以一个向外发散的螺旋图形代表了成长的态势。一圈圈的数字,记录下耶鲁大学每年入学的女生人数。
早期没有女生的每一个年份,以数字“0”来表达。在170个0之后,开始出现个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数字逐渐增加,在耶鲁读书的女性也变得越来越多。
林徽因曾经的遗憾,在林璎身上得到了圆满。
03
五个纪念碑
林璎曾说自己这一生只做五个纪念碑。
除了“越南战争纪念碑”与“女性之桌”,已完成的作品还有两个。
其中一个,是坐落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麦里的公民权利纪念碑。
在民权纪念碑中,最重要的不仅是人们熟悉的名字,还有整个历史事件。
因此,她采用了时间表的方法,记录下了那些重要的节点。并把这些重要的事件刻在一个盛满流动水流的圆盘上。
当人们阅读这个纪念碑时,可以抚摸并改变流水的方向,如同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另一个,是为了印第安人而做的“汇流”。
与其他几个不同的是,“汇流”不是要在建筑内增加什么,而是要消除人们原先的破坏,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让参观者可以发自内心地去接触土地。
这个项目是为了路易斯和克拉克西行200年而建。林璎便以二人的日记为创意原点,沿着哥伦比亚河谷设计了6个大型艺术/景观装置。
当人们沿着道路前行,就如同与路易斯和克拉克一起踏上了西行之路,在路上了解印第安人的文化与那段传奇的历史。
而被林璎称为“最终的纪念碑”的作品,则从2007年至今一直在进行当中。那是一座动态的纪念碑,名为《什么正在消失?》。它的关键词是“环境”,聚焦于不同的物种和地方。
它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中,而是存在于网上(www.whatismissing.net)。
无论身处哪里,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去参观这座特殊的纪念碑。从上面看到世界各地已经和正在消失的物种,关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林璎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引发世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问题,何谈保护?”
对这个世界而言,大部分人的努力都是渺小且微不足道的。而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我们的人生又如此短暂。
即使如此,每一个人的每一点努力,却又都是意义非凡的,值得纪念的。
在《什么正在消失?》的网站上,林璎邀请人们留下自己的记忆。
那些数不清的记忆,构成了过去,现在,和我们即将到达的未来。
它和那些纪念碑上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件事,每一个“0”一样,见证着无数被看见和不被看见的人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林璎在耶鲁毕业典礼上所说的:
每一个个体也许都被短暂的人生所限,但我们仍然有能力将它延长,使之远超过生命的界限。
资料来源:
1、B站:林璎:我不希望我的性别成为一个话题。
2、B站: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3、林璎:《雕刻大地》
4、外滩TheBund:林徽因没做到的,她做到了
每日互动
你有什么喜欢的建筑吗?
评论区告诉我~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美术、双语表演、机器人、创客、书法、口才、研学游学等素质素养教育服务;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体系化一站式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你“在看”我吗?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广告]赞助链接: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拉美之行的三个“一” 7910204
- 2 微信或史诗级“瘦身” 内存有救了 7933838
- 3 男子求助如何打开亡父遗留14年手机 7802819
- 4 中国主张成为G20峰会的一抹亮色 7733046
- 5 中国对日本等国试行免签 7669868
- 6 7万余件儿童羽绒服里没有真羽绒 7544081
- 7 女生半裸遭男保洁刷卡闯入 酒店回应 7401583
- 8 70多辆小米SU7同一天撞墙撞柱 7349879
- 9 操纵股价 2人被证监会罚没近3.35亿 7218272
- 10 千年古镇“因网而变、因数而兴” 7147249